人工智能时代金融学专业教学与培养的挑战与应对
2022-03-21覃烁
覃烁
摘 要:在我国进入21世纪迅猛发展的新时期,经济在快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并在金融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结构,也向高等教育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从人工智能对金融行业人才培养的冲击与影响出发,建议高校转变金融学教学培养方式,修订培养方案、改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等,扩展学生知识体系,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高等人才。
关键词:人工智能;金融学;人才培养
引言
历史上每一次金融时代的更替都是技术创新的结果。从传统金融到互联网金融再到区块链金融,科技助推金融行业不断提高资源整合效率,降低道德风险和交易成本,提高交易双方信息映射面,增强金融系统流动性,大幅提升金融的服务水平。金融创新和金融时代变革创造了金融产品和新商业模式,必然改变金融人才教育培养模式。金融4.0时代强化科技金融合理应用,金融科技主体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和5G等信息技术迭代创新推动金融产业升级,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金融科技已经成为金融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信息技术、金融学、产业技术彼此的技术边界不断深度交叉融合,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金融业态,金融科技提高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广度,因此需要制定科技金融教学的质量标准,开发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推动金融科技教育的发展。
1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1)是互联网金融的需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如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等,造成对传统金融模式的根本性冲击,衍生出了一种依靠互联网的新型融资模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传统金融行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使传统金融行业被迫进行改革创新。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理解利用移动终端进行金融产品交易的状况,学生也不能在掌握金融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应用。2)是学科性质的需要。金融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综合学科,需要对人才进行理论、实践和技能的培养。对于现代信息与网络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大范围使用,需在现代技术条件下的金融产品悄然诞生。金融产品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实际操作也提高。随着金融的发展,将金融理论从宏观转为微观,进行金融行为与市场细分的研究探索。金融课程有着可操作和实践性,所以在教授金融学时需要突出实践环节,展示出学科的内涵和逻辑,对传统的实践教学发展产生重视,从而保证实践教学具有扎实的效果。
2人工智能时代金融学专业教学与培养的挑战与应对
2.1改进教学模式及提升师资团队专业水平
对金融专业设置的课程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在教学模式方面,通过“主修+辅修”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提升课堂教学和线上教学的灵活性。不但围绕专业核心课、实践课、交叉融合课以及学科最新动态课程等进行线上和线下教学,还要与政府、企业以及第三方机构等多方人才需求主体协商交流,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发、设计以及共享前沿教学资源,推动金融科技与特色金融学科的深度融合,打造沉浸式、立体化以及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师资团队专业水平建设方面,为适应金融科技等交叉学科、跨专业学科的教学要求,金融专业教学团队中应大力引进计算机科学、信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工科背景的专业教师。同時对金融学专业的教师进行金融科技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拓宽专业视角。还可以增加教师与金融科技应用较为广泛的金融机构等的交流学习机会,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学中,紧跟金融科技发展的趋势。
2.2建立以智能金融业服务需求为导向的金融学培养模式
金融4.0时代金融教学供给侧改革特征是从学生适应金融教学向金融教学适应金融业版本升级的改革,金融教学要以金融业岗位知识结构和技能的需求为导向,金融学专业培养模式要适应金融业新技术、新业态的变化趋势。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指出“到2021年要强化金融与新法、社保、工商、税务、海关、电力、电信等行业的数据静源融合应用,加快推进服务系统互联互通,建立健全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融合应用机制,实现数据资源有机整合与深度利用”,我国云计算服务能力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强分布式数据库研发应用,金融科技全方位应用提速引致金融学培养模式向金融业需求导向转型。
2.3改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传统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仍以“讲授+考试”为主。虽然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增加了分组讨论、学生展示等培养学生思考的互动环节,但从实施效果来看,教学结果仍然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培养仅在其次。受益于金融行业数据积累、数据流转共享和数据储存更新较为完善,人工智能能够对大数据样本进行深度学习,进而率先实现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因此,在未来的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中,更需要的是处理“数据样本小、非范式问题”的学科人才,这就要求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差异化问题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一是可以借鉴近年来“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将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课程教学转变为以学生思考提问为中心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参与讨论和思考创新,并通过不同学生差异化的思考角度培养其开放的思维能力,通过提问、讨论和交流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二是可以通过增加案例分析教学、实践专题讲座、创业就业大赛等方式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意识和水平,提升其在面对复杂条件约束情况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可以学习借鉴企业人员短期培训的相关模式,以3~5天为周期快速学习某一方法或工具在具体项目中的应用,对实践应用类型的课程在学期结束前一周开展实战应用教学,结合本学期理论知识与项目中的前沿案例,增强高校在教学培养中的务实水平。
2.4深化产教研融合平台
金融科技专业的强技术性和应用性决定了传统金融教学必须要构建“优势聚集、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产教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和“产学研金用”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教学资源利用方面,要建立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及实体企业等多方资源共享的产教研融合体系。同时应设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基金,搭建集成化信息共享平台及实习实训基地。产教研融合平台的搭建以政府推动为主。
2.5加大对实验室设备投入
为了达到金融实践教学的预期效果,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一是要对金融实验室的建设进行完善,合理利用金融实验室实行实验教学。因此,有必要建设一个演练和模拟操作结合,集银行、外汇、保险、证券和期货等业务于一体的综合金融实验室,做到教学、实践和科研于一体。二是加大实验训练设备与模拟软件操作软件的投入。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要不断更新设备和软件,及时引入新操作系统,确保实验培训课程与金融业发展实际情况相符合。
结语
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必将给金融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也对高校的金融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只有提前认知风险与冲击,及时转变教学培养方法,才能适应技术和市场发展的要求,为学生负责、为国家负责,培养出懂理论、善实干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天一.人工智能革命:历史、当下与未来[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7.
[2]李建军,吕勇斌.互联网金融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8(5):64-68.
[3]李开复,王咏刚.人工智能[M].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