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要坚持殊途和同归并重的策略

2022-03-21何代其

民族文汇 2022年2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思政思想

何代其

[关键字]高校 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 殊途 同归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那么什么是“道”呢?《易经·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原文大意是“由于作者不能把要表达的(具体)内容全部记载下来,决定用值得仿效的人或事去(抽象)代替他要表达的全部内容,这些被仿效的人或事值得受到崇尚,能够起到引导作用”,中国古代哲学把无形(抽象 形而上者)的东西“谓之道”,把有形(具体 形而下者)的东西“谓之器”,用“道”和“器”来说明宇宙本质和现象的关系;清代著名思想家魏源也曾经说过,“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意思是某项技艺达到顶峰后,就接近了“道”的境界。“道”即本质及规律,达“道”后,就会产生质变,表现出神乎其神的效果。用现代的话说“形而上者”就是意识形态,西方称之为“哲学”,从个人角度上说,“道”就是道德修养,就是智慧。所以不管什么课程都应该宏观教人生(传道),中观教专业(授业),微观教思维(解惑),单纯地传授知识可以叫做外观——门外汉,连解惑都算不上,因为没有思考和思维,哪来疑惑可解,所以“传道”是教师的首要任务,西方称之为“政治正确”。

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于是“课程思政”如雨后春笋般开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纷纷在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融入“思政”教学,如糖融水、如盐入味,做到润物细无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让专业课程也变得更有滋味了,更有人情味了。

一、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做得有声有色、风生水起,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思政课程”实效性越来越受到了质疑,主要表现在:

(一)教学内容“大一统”,不分学科专业,不分学历层次,片面追求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理论到理论,内容抽象空洞,缺乏针对性和现实性;

(二)师生语言不畅通,教师使用的是思政语言,而学生习惯专业技术语言,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沟通是产生共鸣和相互理解的重要保证,如果语言都不通,怎么唤醒学生灵魂。

(三)教学方法单一,“理论灌输式”是思政课程最普遍的方式,有的思政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甚至采用小学的齐声朗读方式,太難入脑入心了。

二、对策建议

既然“课程思政”是在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那么“思政课程”就应该逆向操作,在思政课程中挖掘“专业”元素,达到殊途和同归的目的。具体做法是:

(一)分学科分专业重构思政教材

教材是“三教”改革的基础,既然“大一统”教材缺乏针对性,那么就应该与专业相结合,用专业案例引入哲学概念,用具体生动事例解决抽象空洞的问题。比如量变到质变,落实到专业课程上就很简单,如计算机程序的多重循环、机械的千斤顶、建筑的旋转楼梯等等,都是标准的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量变,所以建议分学科分专业重构思政教材,解决思政的针对性问题。

(二)思政与专业课教师共同教研

教师是“三教”改革的关键,既然思政教师缺乏专业语言,那么就将思政教师分派到各专业教研室,让他们听听专业教师怎么说话,怎么做事,融入专业环境,学习专业语言,达到思政教师用专业语言唤醒学生灵魂的目的。当然思政教师也顺便指导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共同教研共同育人。

(三)采用思维型、思想型、智慧型教学方法

教法是“三教”改革的灵魂和重点,要改变单一的“理论灌输式”方法,从现实形象、生动,甚至生活化的案例出发,到教材知识点落脚,到课程标准落脚,到人才培养方案落脚。比如讲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让学生自己讨论我国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做法,让他们入脑入心,教师只需要最后总结出“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之一就可以了。如果学生讨论出“卡脖子”问题更好,在交流中深化对现实问题的认识,从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更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如此,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卡脖子”的原因,之所以被“卡脖子”,是因为任何技术的后面都是科学的理论、制度和道路,更深层次的就是文化。具体地说,我国从文景之治到康乾盛世,经济繁荣长达2000年,为什么没有涌现像菲尔兹、牛顿、门捷列夫、图灵等大批科学家;没有出现像亚里士多德、杜威、苏霍姆林斯基、昆体良等大批教育家;没有出现像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大批哲学家。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尚且如此,何况大国呢,没有大师,何谈科技大国、经济大国、教育大国、文化大国;没有大国,又何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包含诺贝尔奖在内的世界学术三大奖同比我国仅是日本的1/167,更是犹太人的1/10000等等都与“卡脖子”直接相关,都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知识只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才是教学的核心,在思政课程中讨论或思考现实问题,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的目的。思维型教学是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同时也是教师的乐趣所在,因为它有创造性,更能让教师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达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是知识型教学根本无法比拟的。

在思维型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学科(专业)思想,要跳出课程去探讨课程,在学科(专业)思想中探讨课程的起源、发展、意义;探讨它的生态系统;探讨它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整个学科体系就是学科思想。比如探讨地球,就要跳出地球,在太阳上看地球,一眼就看清地球围绕太阳转,相反在地球上很难明白日心说的事实,既然探讨地球要有太阳系的思想,那么探讨课程必须要有学科思想。思想型教师能够居高临下地看透课程的本质,只有融入自己独特的认识,把学科思想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才能应用该课程(学科)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与社会的实际问题,才有诗和远方。思想型教学要求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思维形成体系时,就构成了思想。正因为思想型教学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教育才有了沁人心脾的美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境界,正因为思想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所以有趣的学习无用的知识能成就有用的育人。

知识型、思维型、思想型教学可统一归为“形而下者谓之器”,都有具体方法,而智慧型教学称为“形而上者谓之道”,没有具体方法和规律,但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大道至简、德行天下,教师兼任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的双重角色,并且知识广博、思维敏捷、思想深刻、善于交流、处事机智、教学悟性高、怪招绝招多、无招胜有招,其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虽然智慧型教学不能抽象出一种大家都能效仿的普遍模式,但可以归纳出它的基本特征,它能够凿开学生智慧之源、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点燃学生智慧之火、浇灌学生智慧之花,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感悟”,能够让学生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三、教育的首要和终极目标

教育既要关注知识和能力,又要注重过程和方法,更要照顾情感和态度。教师的最高境界是启迪学生智慧,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说,教师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学是为了自学,教师不教是不教知识,教师教是教学生学习的方法、态度、思维、思想等,学生学是通过学习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训练思维、启发思想。西方学校都把激发学习动机当作教育的首要目标,也就是我国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给孩子幸福,在教育的路上,考题是知识的形式,知识是思维的載体,思维是教学的核心,教学是教育的手段,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文化是幸福的根本,这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一致的,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与中共中央的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也是一致的,因为文化自信为道路自信强化精神支撑,文化自信为理论自信稳固坚强根底,文化自信为制度自信提供深层源泉。所以任何课程都是宏观教人生,目的是给学生的幸福密码,做人要有宽阔的胸怀,看得开得失,从这个角度看任何专业都是相同的;中观教专业,目的是建立课程的生态圈,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做事要有服务的能力,干得成事情,从这个角度看专业的所有课程都是相同的;微观教知识,目的是训练学生思维,学习系统的知识,做得起考题,从这个角度看任何教学都是相同的。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在幸福的路上,婚恋(家长)教育是根,家庭教育是干,学校教育是枝,社会教育是叶,要想枝繁叶茂,婚恋教育是根本,家庭教育是关键。幸福人生主要有事业有成、婚姻幸福和家庭美满三个指标,对幸福的贡献度而言,事业(专业)有成是基础,但事业有成不如婚姻幸福,婚姻幸福不如家庭美满,因为事业有成是一阵子,婚姻家庭幸福是一辈子,然而婚恋教育、家庭教育还没有纳入我国教育的标准体系……

教育的智慧就是要让孩子有感受幸福,珍惜幸福,把握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什么是幸福呢?“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就是对现有状态的满足感,需要快乐和能力相结合,需要自我愉悦和服务他人相结合!就是心存善念,给身边的人,甚至其它生命更多的温暖和关爱,而不是损害他们、伤害他们。然而现在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过于强调考试和能力的硬实力,弱化了孩子对幸福感悟的软实力,导致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蔓延、大学生不婚不育思潮蔓延,伴随恋爱悲剧频发、艾滋病频发……。好在国家已意识问题的严重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重拳出击校外培训,切实减轻学生负担。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马克·吐温说:时光荏苒,生命短暂,别将时间浪费在争吵、道歉、伤心和责备上。用时间去爱吧,哪怕只有一瞬间,也不要辜负。叔本华说:人的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了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幸福永远在路上。爱是所有幸福的起点和终点,爱是情感交流最美的语言和音符,爱是教育的初心。

总之,高校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要打通专业与思政、理论与实践、中国与西方、历史与现实的壁垒,在专业课中挖掘“思政”元素,在思政课中挖掘“专业”元素,教师立德树人既要殊途又要同归,使教育真正成为社会文明和道德的灯塔,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源泉,共同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使命。

参考文献:

1.李生萍 《用教师的良知诠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真谛》  维普网  2012

2.《浅析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https://www.docin.com/

3.成德宁 《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面临的难题与潜力分析》 《国家治理》周刊  2020

4.王晓威 《浅论关于”技进乎道”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两者的关系》 维普网  2018

5.严艾雯 杨贺凡 边欣月 陈至 张晋川 《如盐入水,润物无声,看这些大牌教授,如何把育人融入专业课程,从“思政课程”……》 人民资讯  https://baijiahao.baidu.com/s?

id=1688662517648731506&wfr=spider&for=pc

6.张峰禹 《浅析“四个自信”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上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思政思想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