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构主义翻译观下新闻作者意图理解

2022-03-21郎咸悦

民族文汇 2022年2期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解构主义

郎咸悦

关键词:解构主义;新闻翻译;作者意图;译者主体性

众所周知,新闻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属于硬文本。但新闻最终还是由记者或编辑们撰写完成的,这其中就或多或少地包含了人的主体性,作者的主观性。除了像纪实新闻这种仅仅用文字记录事实,传播消息的新闻外,还有一些新闻,虽作为硬文本,却具有某些软文本的性质,我们可以通过文章的字里行间,揣摩作者的意图,体会作者的用意。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各国之间新闻流通日益频繁,这其中肯定少不了对新闻的翻译。那么在翻译中,如何将后者——我们刚刚提到的这种新闻翻译准确,将作者的意图以恰当的分寸体现给读者,这是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不得不进行的思考。

一、解构主义翻译观与译者的主体性

作为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影响遍及哲学、语言学、社会学、翻译学,甚至艺术和美学等领域。德里达围绕词语的延异、文本的互文特征,消解了翻译的封闭性,强调译者的主体性。解构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翻译学的文化转向。[注1]

就像乔治·斯坦纳在其著作《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中所说的那样,翻译是“理解的理解”。这句话强调了两个重点,第一个“理解”指的是,当译者拿到原文时作为读者产生的理解,而第二个“理解”指的就是译者按照第一个“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译入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加入自己的理解,译文属于对原文的“再创作”,得出的译文就是“理解的理解”。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以及译者对原文作者意图理解的重要性,这对于译文的准确性,以及翻译时选择使用何种翻译策略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分析翻译新闻 “VW Has Lost Appetite for Mergers, Chairman Says” [注2]

“VW Has Lost Appetite for Mergers, Chairman Says”这篇新闻稿选自《亚洲华尔街日报》1999 年 3 月刊,作者是布赖恩·科尔曼 。本篇文章主要内容均围绕时任大众汽车董事长费迪南德·皮耶希 (Ferdinand Piech)关于汽车并购的采访及大众公司的并购活动展开。选取本篇作为范例是因为它虽然是新闻稿,但是具有软文本的某些性质,文章中看似矛盾、摸不着头脑的话语,其实都暗含了作者的某种态度,本文会选取此稿中比较典型的例子进行分析。

(一)作者意图体现分析

例一:

Volkswagen AG Chairman Ferdinand Piech poured cold water on the current craze fo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the auto sector—a trend the German carmaker itself encouraged with no fewer than three acquisitions in the past year alone .

例二:

“We have been checking interesting acquisition targets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and have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re wasn’t anything worthwhile,”Mr. Piech said “.All of the acquisitions I’ve seen in my time in the industry have been much more expensive than setting up a company from scratch .”

例三:

The one notable exception to his rule, Mr. Piech said, is luxury brands. Those companies are small enough to require relatively little cash and management effort, and carry an image that’s hard to start from scratch. Mr. Piech also said that when it comes to truck makers, “there is one jewel in the market?—an apparent reference to Swedish truck maker Scania AB.

例四:

Last year, VW bought Lamborghini, Bugatti and Bentley and hinted that it would like to take a stake in fellow German car maker Bayerische Moteren Werke AG .And in the past decade, VW has bought Seat of Spain and Skoda of the Czech Republic, both of which are now profitable and enjoying strong sales growth .It also owns Audi AG of Germany.

本文中列举的例一到例四,均选取自此篇新闻稿中。例一句子选取自文章的第一段;例二选取自文章的第五段;例三选取自文章的第四段;例四则选取自文章的第六段。通过通读这四例内容我们不难发现,虽然这四句话出自同一篇新闻稿,但是它们表达的意思互相矛盾,前后相驳。似乎文中这位接受采访的“皮耶希先生”逻辑混乱,又或者是这篇新闻稿的内容没有逻辑,看不清文章观点和作者意图。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当然不是,作为职业的撰稿人或者记者,基本的写作常识和写作能力肯定具备甚至优于常人,即使写作者出现问题,像华尔街日报这样的大型媒体在报纸刊物发出之前肯定会经过层层审校,对内容仔细核对审查,不会出现这种情况。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文章这样呈现出来,定然是有作者的意图在里面的。他把看似逻辑混乱,前后相驳的内容呈现给读者,其实这也就暗含了作者的某种态度。那么在翻译这种文章之时,作为译者,就应该去思考,如何将作者这种意图揣摩清楚并且翻译到位,使读者产生共情。那么此时就应该去考虑译者的主体性。

(二)译者主体性体现

解构主义解放了译者,确立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译者的任务、译者作为读者和作者的双重身份以及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体现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能动作用。[注3] 根据解构主义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来分析,当译者在翻译这篇文章时,首先作为“读者”读完文章,接着就是分析内容和作者意图。如同我们上一小节中分析的那样,本文作者意图并未明显表露,加之本文文体为新闻稿,属于文本分类中的“硬文本”,但本文内容又包含软文本的某些性质,所以在翻译时,如何既符合文本类型又能将作者意图表达清楚,让目的语读者也拥有源语读者相同之感,是翻译过程中的一大难点。那么结合前述,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为“读者”的译者,在读完这篇新闻稿后,认为作者如此行文,意在为何?其实经过分析不难看出,文章在讲述有关大众汽车并购的事,并不断援引皮耶希先生的话,看似皮耶希先生一直在表明自己不再支持汽车行业的并购或收购行为,但是文章中又不断列出皮耶希先生所经营的大众汽车公司的并购行为。一面说着“并购不好”,一面却从未停止并购行为。看似自相矛盾的两件事,作者直接在文章中摆出,未做评价也并未梳理。但是这依旧能看出作者希望读者通过这样反反复复、颠来倒去的话语和行为,认清这些作为行业顶端拥有话语权决定权或者领导权的人的“反复无常”。他们的一些反复变动、或者不按常理的想法,对这个行业,对这个市场的搅动都是不小的。正是因为他们这种反复造成了市场甚至股市的震动。作者并不明说,也不发表任何看法。只是看似将事实都摊开放置,读者、民众可以自行把握这其中的意思。作为“读者”的译者在接收到文章内容和作者意图之后,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如何将作者这种“尺寸”拿捏到位,是作为译者应该思考和讨论的,这个过程中无不体现着译者的主体性和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

(三)翻译策略的选取

经过前两小节的分析,在把握了文章内容和作者意图之后,接下来就是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我们根据前文给出的四例,选取其中两例进行翻译实践,结合前文分析选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尝试给出译文。

例一:

Volkswagen AG Chairman Ferdinand Piech poured cold water on the current craze fo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the auto sector—a trend the German carmaker itself encouraged with no fewer than three acquisitions in the past year alone .

“例一”这句话也是文章的开头第一段,句子大意可分为两部分:皮耶希先生不支持并购,大众汽车推动并购。我们前文分析过的两个互相矛盾的点,在这一句话里体现出来。其中, “poured cold water on”在中文中亦有类似表达“泼冷水”;再结合文意和句子在文中所处位置,决定采用“直译”加适当“增词”的方法进行翻译,并尝试给出译文:

大众汽车公司董事长费迪南德·皮耶希 (Ferdinand Piech) 在接受采访时(增词)为当前汽车行业的并购热潮泼了一盆冷水,但这家德国汽车制造商自身的行为(增词)就加速了这一趋势,他们仅在过去一年里就进行了不少于 3 次的并购活动。

例三:

The one notable exception to his rule, Mr. Piech said, is luxury brands. Those companies are small enough to require relatively little cash and management effort, and carry an image that’s hard to start from scratch. Mr. Piech also said that when it comes to truck makers, “there is one jewel in the market?”—an apparent reference to Swedish truck maker Scania AB.

“例三”這句话,拿到手里通读过后发现仅靠“直译”的方法无法将句子意思表达清楚,容易出现歧异,尤其是对这句话“there is one jewel in the market?”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将其在原文中起到的作用翻译出来,是值得思考的。

因此,对于这句话,决定采用部分“意译”加“异化”的翻译方式,再加上部分“增词”,尝试给出译文:

皮耶希先生说,他的这个原则仅对生产高端商品的(意译了“luxury brands”)公司例外。这些高端商品(增词)的公司很小,收购后需要的现金和管理工作相对较少,并且拥有无需从头开始经营的品牌形象(意译)。皮耶希先生还表示,当谈到收购哪家卡车制造商时,市场上有一家如同宝石般可贵的公司(异化,顺从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意译”),这显然指的是瑞典卡车制造商斯堪尼亚公司。

三、结语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翻译类似本文举例用到的这篇新闻类型时,虽文本类型为硬文本,但文章内容具有软文本的某些性质。从解构主义视角发挥译者的主观性,在阅读文意的基础上,加上译者的理解与思考,从而对作者的意图做出更准确的把握,使译文呈现到译入语读者面前时,能使读者产生与源语读者相似的阅读体验。这给我们今后再翻译此类文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思考。

注:

[1]殷海红.论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29 (1):88-91.

[2]刘洪.陈祥国.英文报刊国际商务阅读[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08.

[3]王丽霞.解构主义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16,33 (4):103-105.

参考文献:

[1]周昱.周淑莉.解构主义翻译思想视域下《醉花阴》英译本分析[J].英语广场,2021,9 (170):41-43.

[2]胡正茂.德里达解构主义对翻译的启示 [J].科教文汇,2015,11 (333):174-175.

[3]孙妍琪.浅谈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实践应用——以英汉新闻标题翻译为例 [J].理论探索,2013,7 (517):281.

[4]牟莹莹.浅谈德里达的解构翻译思想[J].青年翻译家,2016,7:144-145.

[5]王宁.德里达与翻译理论的解构——悼念一代翻译理论宗师德里达[J].中国翻译,2005 (1):46-47.

猜你喜欢

译者主体性解构主义
Q 什么是解构主义设计?
重塑与解构
特定历史语境下外籍译者群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译者主体性看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试题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
疯癫亦梦幻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东西方当代建筑艺术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