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文韵味,育审美能力
2022-03-21张文君
张文君
摘 要:审美能力是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学习必备的关键能力,它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和观念都发生着迅速的变化,良好的审美能力能够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拥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初中语文学科中的古诗文是承载几千年优秀文化和思想的宝库,它蕴藏了古文化的韵律美、意境美、文字美、情感美,是开启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元素,因此教师应当有效运用古诗文教学,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5-8877(2022)04-0027-04
Cultivate aesthetic ability with poetic charm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esthetic Ability in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ZHANG Wenjun (Yuanmen town middle school, Qingshui County, Gans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Aesthetic ability is a necessary key ability for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Lear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iculum reform. It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student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Students' thinking and idea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are changing rapidly. Good aesthetic ability can help them establish correct values and have good ideological quality. Ancient poetry and prose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discipline is a treasure house carrying thousands of years of excellent culture and thought. It contains the beauty of rhythm, artistic conception, text and emotion of ancient culture. It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to open students' aesthetic ability. Therefore, teachers should effectively use ancient poetry and Prose Teaching to improve students' aesthetic ability.
【Keywords】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Aesthetic ability
古诗文是灿烂的中华历史文化长河中孕育出来的思想精粹,它独具文化特色,展现了丰厚的文学素养和美学理念,而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探究传统文化是熏陶和构建他们优秀的思想和人文情怀的主要渠道。让他们在古诗文学习中欣赏文化之美,感受思想之美,才能够引导他们正确地吸收祖国文化,成为未来文化的优秀传承者。而新课标中指出,初中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因此,作为语文学科中集美学理念为一身的古诗文教学,就成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支撑,教师需要充分探索,有效创新,助力学生不断吸收古诗文韵味,提升美学能力。
1.初中古诗文中的审美能力概述
古诗文是包含古代诗、词、曲等形式的作品,同时也包含以文言形式呈现的文本,可以说,古诗文涵盖范围非常广泛,纳入了丰富而优美的各项文学载体,也体现了全面的美学思想。在古诗文中,有朗朗上口的诗句,有宁静悠远的意境,有慷慨豁达的思想,有细腻引人的情感,这些无处不体现出诗文之美。而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就是要进行“美”的渗透和尝试,古诗文中的美不是虚无缥缈的美,而是结合生活经历的美,是那种可以切身体会和接触到的美,这就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现实中的美学理念,能够踏实而深刻地理解美学思想,从而建立起审美理念,结合现实和想象,将自己的审美认知创造的更加丰富与广阔。审美能力是一种情感支撑的能力,也就是说它是建立在浓厚的情感基础上的,而初中古诗文中饱含多样的情感和思想,是古人的切身体会和期望,这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而言具有良好的情感熏陶作用,由此,初中古诗文是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的关键。利用古诗文教学,挖掘美学元素,将引导学生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思想,提升审美情趣。
2.论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
审美能力是个人所具有的对事物的内在感知能力,而审美活动是以“视、听”两种感官为主的,可以辅以体验、思考等活动。审美能力能够在接触事物的过程中不断被充实和丰富,而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是初中语文学习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教师应当有效利用古诗文教学,挖掘其中的“美”,引导学生接触美、感受美,继而实现接受美、创造美的目标,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
(1)以诵读体会韵律美
古诗文是语言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它极具语言特色,需要朗读成诵,而它同时又具有一定的韵律和节奏,适合诵读,由此,诵读就成为培养诗词审美能力的基础环节。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古诗文尤其如此。古诗文不同于现代文,它的文字具有古文化特色,就诗词而言,词语精妙,语句精悍,即使是全篇文章也只能以精去形容,而非洋洋洒洒,其思想精髓都融入在一个个精妙的字词之中,由此,古代诗文极具韵律,能够朗朗上口,易于记忆,而这些都体现了古人对于诗词作品的美学追求,他们将诗词以韵律的形式呈现,不仅有助于诵读,也让人在诵读时感受到言辞之美,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开展多样诵读,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去体会言语之美,感受古诗文韵律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认知。
在实际教学中,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教师的范讀,也可以是学生的领读加齐读,还可以是创新方式的配乐诵读等等,多样的诵读方式给古诗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避免枯燥和乏味,让学生沉浸于其中,更好地去体会其中之美。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教学为例,该篇是东汉末年曹操创作的一首诗歌,描绘了大海包罗万象、吞吐日月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胸怀天下的精神,而此首诗篇具有古诗文的基本特点,富有韵律和节奏,使用了“峙”“起”“里”“志”等作为韵脚,突出了节奏感。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配乐诵读,让学生在诵读的同时配上相应的音乐,让诵读更加具有沧桑感和韵律感,继而学生能够一边诵读,一边感受诗句之间的韵律,从“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中体会到大海的辽阔和激荡,通过“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感受大海的波涛汹涌,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又显示了大海吞吐日月的磅礴气势,“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以总结性的话语表达了诗人澎湃的内心和辽阔的气概。随着富有韵律的诵读,学生的情感也跟随着背景音乐而不停的起伏激荡,逐渐升华。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诵读,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短短的诗词之间所囊括的万物,体会到诗词的韵律之美,这也就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更加热烈地去追逐古诗文的美学元素,增进审美认知。
(2)以想象感受意境美
古诗文的一大特色就是具有极强的画面感,如王维的诗作,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正充分展现了古代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美。通过学习古诗文,学生能够在寥寥数字之中感受到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到诗中的意境,这是古诗词所带来的美的体验。而丰富的想象将加大这样的美学体验,将古诗文中的场景用不同的情境呈现出来,就极大地唤醒了学生的想象力,帮助他们在思想中构建美学意境,从而使得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感受诗中的意蕴,因此,古诗文教学时,教师需要以多样的渠道去刺激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创设多样的情境,让诗词变得更加生动,让诗中场景变得更加真实,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时体会到美,感受真实的诗中意境。
以七年级下册《望岳》教学为例,泰山是险峻的山岭,在自然界中的奇观之一,在山脚仰望泰山,会感慨泰山的磅礴气势和秀丽景色,而登上泰山,居高临下,又能够感受到直入云端的豪情以及俯瞰众生的胸怀,而这非登上泰山不能有。但是学习古诗文时,学生不可能都亲身体验这些巍峨险峻的奇观,因此教师可以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的认知,而后依托于诗词描述,让学生在想象之中感受诗词中描绘的优美意境。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音频,而不播放图片或视频,让学生通过倾听泰山的声音,发挥想象力,去畅想泰山的独特景致,结合诗文中的词句,如“齐鲁青未了”,展现了一望无际的青翠山色,延绵不绝,直到天边;而“阴阳割昏晓”又给了泰山非常清晰的明暗分界线,让泰山的景致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特色,在声音的配合下,学生仿佛听到了翠鸟在山间鸣叫的声音,仿佛看到了春风拂过山头激荡起的绿色涟漪……通过灵活的情境的融入,教学过程给予了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激活了他们是思维,让他们在声音的提醒下想象到丰富而优美的画面,这是他们对于古诗文描绘景色的畅想,也是对他们内心审美能力的塑造。借助想象,学生感受到了古诗词中的悠远意境,也通过诗句想象到了其中蕴藏的景致,这就激起了学生探索美的兴趣,让他们更具审美动力。
(3)以赏析挖掘文字美
在古诗文作品中,很多美学理念都是通过人物形象塑造和思想表达来展现的,而对于人物的描写离不开恰当的用词、修饰以及气氛的渲染,由此,古诗文中隐藏着很多饶有特色的文字表达手法,而这些手法的综合运用就体现了诗词的文字之美。要让学生透彻地理解古诗文之美,就需要借助诗文鉴赏来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鉴赏古诗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同时,也是提升审美能力必经的一个过程。带领学生赏析古代诗词,不仅可以挖掘出其中所描写的内容,同时也能够使得学生领略到其中的文字之美,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古诗文文字运用的精妙之处。因此,教学时教师除了要引领学生开展诵读和品味外,还需要教以学生合理的鉴赏诗文方法,让他们在鉴赏的过程中挖掘出古诗文的各种文字运用手法,在文字中感受到诗词的韵味,从而理解文字之美。
以七年级下册《木兰诗》教学为例,木兰诗是经典的民间诗歌代表作,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勇敢坚韧的巾帼英雄形象,用木兰的勇敢、孝顺、柔情塑造出了无数人心目中的女性角色。的确,在诗歌的描述下,木兰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她替父从军、忠肝义胆,却又淡薄名利,追求平凡,而就是这样生动形象的人物在短短的诗文描述下体现了淋漓尽致。初读木兰诗,学生会觉得晦涩难懂,更加无法理解其中的涵义,因此教师就可以在日常学习时引导学生进行诗词赏析,从诵读回归到文本,从情境回归到语言,去探索语言描述中的人物形象,去体会诗歌中的文字魅力。比如以“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诗句为例,女子从军在现在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而在当时,连年征战且战场残酷,生还是非常不易的,并且当时不允许女子从军,若被发现将面临更严重的后果。而在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后,学生就会知晓木兰作出这样的决定是非常勇敢和有担当的。短短十字,没有过多的语言修饰,也没有慷慨的陈词,仅仅一个“愿”字,就凸显了木兰的高贵品质。再如,“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该句又用一个“愿”字,充分体现了木兰渴望归家、回归平凡生活的意愿,不居功不求名,但求归家养爹娘,这也向我们展示了木兰这个人物的真实性,让她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英雄,而是有血有肉的人物,这样的文字更让读者亲近,让读者理解并产生共鸣。通过诗词赏析,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古诗词文字运用的精妙之处,也能够从中欣赏到文字之美,从而学会鉴赏美,提升审美能力。
(4)以反思吸纳情感美
古诗文是古人寄托思想和情感的主要载体,比如著名诗人李白以月寄情,创作了《古朗月行》,杜甫以山寄情,写出了《望岳》之作,他们将自己的情感通过古诗文透彻地表达出来,这些诗词不仅仅是诗人的作品,更是他们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体现,由此可见,古诗文中蕴含了无数的思想和情感,其中不乏铿锵的爱国热情、柔美的家乡之情、凄苦的送别之情、恬然的生活之情……可以说,古代诗词就是古人情感长河,表达了他们源远流长的思想和深邃的情感。而这些情感如何才能被领悟和发现?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进行品味和反思,古诗文往往言之有物,而并非停留在字面的涵义,因此,通过反思学生就能够窥到探古诗文中蕴藏着的情感,也能够体会到诗人的情怀。在开展古诗文教学时,教师应当采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反思,避免固化的引导,而是以开放式的形式去激发,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情感去思考总结,从而有助于学生增进共情能力,提升他们的情感美。
以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教学为例,该篇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性极强的说理散文,也是诠释古文人的思想观的重要文章。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不仅是对情感的指引,更是对精神的指引,具备这样的思想,将使人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这就是贯穿无数古诗文的古人的情感之美,他们将自己的思想寄托在不同的事物上,而最终都是渴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为世人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在学习该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反思,通过阅读和反思,让学生充分吸纳古诗文中的情感之美,从而提升自己对情感的感知能力。比如“人恒过,然后能改”,的确,一个人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而发生错误后进行反思才能够改正,教师可以以此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之中如何发现自己的错误,又是如何去改正的。学生在反思过程中可能会发现自己有错误,而有的学生可能发现不了自己的错误,然而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并接受自己的错误,也是情感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现,此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共情或者换位思考,去体会自己是否真的做错了,以此激发出学生的情感。而在反思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借助诗词,看到古人的意志、情感和精神,从而收获更多,启发更多,继而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中的情感美,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5)以实践促成创造美
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最终目标在于实现创造美的能力,然而,任何能力的提升都不只是停留在口头,而需要以自己的实践行动去促成,正如宋代诗人陆游诗中所说的那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确,审美能力不仅需要学生能够感知美,更加需要学生真正学会创造美,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美学思想和审美能力去实现美的运用和创造。由此,在古诗文教学中,除了要带领学生去鉴赏美外,教师還需要融入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落实思想上的审美,在生活中运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化能力,在审美的基础上实现美的创造。美的创造不是凭空的胡思乱想,也不是随意的创造,而是在生活中发现美的前提下进行的创造,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眼光和解读能力,能够深度解读诗文,深度发现生活,从而才能够在生活中实现创造美的能力。因此,教师不仅需要注重实践的开展,同时也需要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发现美,这样才能够真正创造出“美”。
以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教学为例,世外桃源是一个远离斗争和纷扰的美好世界,它是无数人心中的渴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它并不存在,所以作者寄托于古诗文,将他的美好愿望都融入其中,通过想象和创造,将虚景实写,呈现出了一个完美的仙境。这不仅体现了作者对于现实的不满,也体现了他心中对美好生活的构思,这是作者创造出来的美,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这篇诗文,引导学生开展实践,通过想象补白或者创意写作的方式,提升自己的创造美的能力。比如“停数日,辞去”,作者并未对渔人在桃花源中停留期间的活动进行描述,这就给学生留了想象的空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补写创作,通过结合诗文的描写,将渔人在桃花源中几天的经历补充出来。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有的学生可能会写渔人与村中人下棋娱乐,看到孩童水间嬉戏,或者看到从未见过的动物或植物等等,学生在这个补白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仅提升了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激发出他们对美的追求,体现出创造美的能力。由此,在学生学习并发现桃花源之美的前提下,开展创造和创作,也将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
3.结语
综上所述,审美能力是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成长和思维成长。因此,审美能力是初中阶段必须培养的关键能力。而古诗文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兼具文学特色和美学元素,是承载着中华文化精髓的作品,在文化历史长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教师教学时应当注重古诗文教学中美学元素的挖掘,带领学生领略千年文化之美,并在体会和鉴赏中不断提升自己创造美的能力,将优秀的历史文化思想吸收并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邓娟.初中古诗文审美教育研究——以《木兰诗》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06).
[2]韦敏.独具慧眼,寻美懂美——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语文教学通讯,2021(09).
[3]董洋.高中语文古诗“5+3审美课堂”教学模式实践[J].文学教育,2020(03).
[4]王丽静.语文核心素养下的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策略探究[J].汉字文化,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