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理念下生态体育在高校发展的价值探析

2022-03-21李辉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价值高校

摘要:在当今生态文明时代的背景下,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是高校体育发展是必然选择,其符合人类社会的自然规律,在它的指导下高校体育可持续发展之路必将走得更稳、更远。本文基于生态文明理念下,开展对生态体育的内涵、特征以及高校发展生态体育的价值进行分析,为当前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学校生态体育观的形成提供助力。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体育;高校;价值

工业文明以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危机也说明了,人类需要以一种全新的文明形式来继续人类文明,这便是所谓"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之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基本国策被推出,已是关系到国民幸福指数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长远战略决策。学校作为落实这个国策的主阵地,也应该作为促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学校应该着力构建和谐校园,建设生态学校和生态课堂,推行以人为本,提倡"物我同舟,天人共泰"的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校园。"生态体育"目的就是為了构建人、体育与环境之间和谐、共生、可持续谐统一关系,自然成为是高校响应国家号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途径[1]。

1生态文明与生态体育的内涵

1.1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为维护和构建优美自然环境所做出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人类社会机制成果的总和,是贯彻于中国经济社会建设、政治制度工程、文化、经济社会建设工作整个过程和各领域方面的工程,体现着一种社会发展的文明建设进展状况,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就是以实现生态文明成果为总体目标的理论、办法和举措的总和[2]。

1.2生态体育

所谓的生态化体育运动,正是指人——运动——与各环境(自然、社会)的共同谐和、共生共融、协调健康发展而形成的彼此相关或联系的活动,"生态化体育运动"更重要的应从维护环境、喜爱世界的角度看着手,准确处理好"人——运动——环境"彼此方面的联系,让人在健康良性的社会和天然条件下开展运动,获得心理身体的健康发展,从而保证这"生态化体育运动"社会传统文化永续的弘扬到底,从而促进运动的可持续成长[3]。

2生态体育的特征与资源

2.1生态体育的特征

自然性、民族性和文化性是"生态体育"拥有的三大特征。"自然性"指人们利用自然资源开展现代体育活动,从而回归自然,理解生命的意义,理解自然的规律,最后达到和谐统一的生态化追求;"民族性"是指,人们参加多种多样的,富有特色的"体育运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传统运动,"运动非遗"大多是各民族人们对生产生活以运动舞蹈等多种形式的体现,是有标志性的民俗的运动,在"全球生态运动"的进程中起到重大影响;"民族文化性"是指,中华民族传承的各地人文习俗与民族性格,再加上各地自然山水景观等各种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提供了大量的生态运动文化资源。

2.2生态体育资源

生态体育运动文化资源,也可以粗略总结为生物自然环境体育运动文化资源与生态建设体育运动文化资源,生物自然环境体育运动文化资源又分为地质地貌自然环境体育运动文化资源、山林自然环境体育运动文化资源、水利工程自然环境体育运动文化资源、冰雪自然环境体育运动文化资源等,而人文自然环境体育运动文化资源又分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与人文自然环境体育运动文化资源,在中国拥有着大量的"生态建设体育运动"文化资源,为生态建设体育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物质基础保证,但人们不可盲目乱用,而必须坚持一定的开发与使用准则,并依据完善而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和路线加以科学合理地开发和使用[4]。

3生态体育之于高校的价值

3.1生态意识引导功能

"生态体育"的主要社会价值是增强高校校师生的自然环境认知意识,全面提高人们在现代体育活动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意识,以维护自然环境为主要原则。最后以达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使用目标,并在这一工作进度中追求着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经济社会,生命,灵魂与肉身的和谐。通过在这样自然环境下开展体育锻炼,可以使学生们自始至终地体会到了自然界的巨大的吸引力,从而有意识地在心里产生了一个维护生态建设,爱护环境的意识,最后,保护、喜爱自然环境的任务,不需要什么强制的东西来约束,将这些行动变成了一个自觉的集体意识。

3.2有利于实现构建生态文明社会

人们通过关于生态运动与环保问题的反思,人们开始意识到:人生于大自然,终又将回归自然。而在这种工作流程当中,人们若想得到更良好的生存,则就必须和大自然维持更亲密的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之初,人与自然是亲密友善的,但后来由于人们的愿望和野心的日渐膨胀,人们就逐步走上了与大自然的对立面,并企图以人类社会统治者的姿态来战胜大自然,人们对人类自然资源无尽的掠夺加上对大自然权利的肆意侵犯,终于造成了人们自食恶果。于是人们就通过如此的反省而逐渐形成了生态化思想,而这也就是现代生态运动教学区别和领先于传统环保运动教学思想的根本所在。建设学校生态体育教育的过程,既是学校环境友好化的重要步骤,是建设国家生态化文明社区工作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3.3有利于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学校生态体育观

虽然学校已经组织了尽可能多的运动课以及大量的体育相关课外活动,但依然无法改变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低下的态势。而目前,学生在毕业后仍将面对着强烈的社会竞争,以及高强度的工作任务量。缺乏强壮的体魄、坚强的毅力和优秀的生活习惯为基础,很容易导致更严重的问题。这种问题不但关系到本人,甚至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增强课堂魅力,调动中小学生对运动教学与训练的积极性。生态体育的概念涉及将体育转化为高校的方向和目标。

3.4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及社会适应性

3.4.1促进学生生理健康

生态体育目的在促进身体健康、改善不同系统的功能和联系方面发挥着良好的作用。生态体育可以使学生健康成长。这是动力,也是健康人体生理学的起源。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意愿、品质和能力。因为其生态特性,"生态体育"特别注重自然环境,学生在拥抱运动的过程中保持对运动的兴趣,以达到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3.4.2增進学生心理健康

"生态体育"锻炼在舒缓学生紧张心态、释放学业压力方面有很大的效果;还有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度以及对改善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意义,因为生态体育能够提高学生对社会环境的认识,使学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融入社会环境当中,用一个友善、和谐、公平的社会价值观集中到一起并加以培养,让学生们彼此形成了亲近感;"生态体育"锻炼对于提升学生的身心状态等方面同样也具有很良好的效果,生态运动的特点就是学生在与大自然生态环境相对包容的状况下开展的体育运动,在这种状况下,学生身体保持在一个相对自由松弛的状态下,不出现大负担的高体育运动量、也不出现竞技运动中那种剧烈感觉、紧张情绪以及疲劳感,它所形成的是一个相对安静祥和、放松自由的身心状态,而这种不需要大运动量、也不存在高压力的精神状态下的体育锻炼,能够直接对学生的大脑皮层控制区和高度激动区,从而影响二者之间的相互调节,使人的体育运动区高兴,而其他区保持着不高兴的状况,这样人脑才能得到很好地休整,进而减少了由于大脑皮层高度激动区产生的紧张,从而实现了形体和精神相和谐[5]。

3.4.3提高社会适应性

"生态体育"运动也可以培养学生们在运动激烈竞争中面对挫折的素质力量,以及成功亦或者挫折过后的那些不放弃、不放弃的精神意志力,让学生们知道尽管这个世界冠军只是一个,但是仍然有无数的人在奋斗。学校教育是中国社会主义的重大基础,因为学校教育是为了祖国的未来,而锻炼教育在对祖国发展的未来的人员的培养中,是其他的任何一个专业教育所无法替代的。有了良好的锻炼意识,特别是锻炼的精力,就可以增强学生在与国际社会国际竞争中生活的机遇,在受挫的时候就不至于缺少信心,更不至于在成功后过于骄傲,如此便形成了一个健康发展良性的社会发展效果。

3.5有利于实现体育强国之梦

学生的运动水平普遍低下,体质也差。年轻人长期生活作息不规律,懒于锻炼,体质也不好,更多过去被视为多发于中老年群体的疾病,在年轻学生群体中也逐渐普遍出现,如高血压、高葡萄糖值、心脏病等。长期以来,我国作为体育强国的理想一定很远。而大学时代是年轻人从校园进入社会的时代。只有更多地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中国才能实现从体育强国向世界体育强国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方世南,马姗姗.从“五位一体”的文明协调发展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J].思想理论教育,2021(11):20-26.

[2]郭振,王松,阿柔娜,刘波.改革开放40年我国体育与生态环境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2020,27(04):84-90.

[3]吴小茂.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8,43(02):182-185.

[4]石燕.生态体育理念的内涵及实施路径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0(01):90-91.

[5]梁昊,张伟.生态文明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8,43(06):154-157.

作者简介:

李辉(1984.9-),男,土家族,湖南省常德市,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课题:

2021年湖南省体育局课题“体育强国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体能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编号:2021XH049);2021年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课题“基于职业体能培养的高职体育教学创新研究”(编号:21JY008)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价值高校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