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劳动教育
2022-03-21李金妹
李金妹
摘要:劳动教育是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传授学生劳动技巧,让学生掌握相應的劳动技能的教学。小学数学教师要抓住劳动教育的时机,将劳动渗透到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中一边学习数学知识,一边掌握劳动技巧,从而提高其劳动能力。数学教师在组织教育教学过程时,要有意识地在数学学习中融入劳动教育,尽可能地发挥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劳动的积极性;利用实践教学法,让他们体验劳动的快乐和美好。
关键词:小学数学;劳动教育;教学策略
引言:走进新时代,小学数学教学在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渗透劳动教育,从而促进学生“五育”的全面发展。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可以体现学校教育的社会价值。小学时期是学生学习日常生活技能、体会劳动乐趣、养成劳动习惯的重要时期。数学教师可以结合学科的特点,将劳动教育与数学教学相融合,帮助学生感受劳动的意义,从而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
一、在小学数学中植入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事实上,小学阶段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阶段,他们往往会出现独立发展的意向,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这种现象表明小学是小学生独立意识发展的关键期,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其果断地判断事物并做出选择。学生具备独立性,可以让他们减轻对成人的依赖心理,帮助他们树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的独立意识,这对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形成起着巨大的作用。
(二)增强肢体协调能力
动手实践能力对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一种技能。对孩子来说,他们的手是灵巧的,他们有较高的创作能力。脑力劳动主要体现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而体力劳动主要是在班级卫生的打扫方面,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承担打扫卫生的素质,是衡量他们劳动意识高低的一个好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劳动意识。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策略
(一)明确目的,欣赏数学与感受劳动融合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与品质,借助数学中蕴含的劳动元素让学生在参加数学学习过程中,深刻感悟劳动创造美的内涵,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产生愉悦感和成功感。如,教学“欣赏与设计”时,学生在学习基本图形的基础上,通过欣赏漂亮图案对基本图形进行分析,并设计美丽图案,以此来发展空间概念,构建自我知识体系。首先教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漂亮图案,如衣服上的图案,抑或家中的地板、窗帘上的图案等,了解掌握基本图形的特点,感受生活中数学元素的无所不在,与生活紧密联系,创设生活实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引导学生对民族服饰图案进行欣赏,让学生感受各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优秀品格,鼓励学生对这些图案的特征进行个性化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对这些基本图形进行分析时能激发创造性,由此也让学生在欣赏与感受美的同时,乐于表现与创造美。而到了“设计秀”环节中,让学生投入到自我设计、自我展示之中,按自我意愿设计各种独特的图案并涂色,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表现力与创造欲。这一教学从引入基本图形到分析,再到学生设计,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与理解不断加深,经过观察、分析、设计,欣赏、感受、表现、创造美,深刻体会到劳动创造美的这一价值内涵。
(二)组织数学实践,实现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的关键在于实践,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要让学生进行劳动实践,通过实践使其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和劳动教育,这样学生不仅能获得直观的情感体验,还能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并在劳动实践中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元、角、分”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1元以下不同类型的人民币,明白不同面值人民币的换算,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形成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购物的图片进行导入:“你有没有去超市买过东西,是用什么付款?”有同学会回答“手机支付”,教师接着引导:“虽然我们现在经常用手机里的钱进行支付,但是我们还是有必要来认识一下我国的人民币。”教师取出一元、一角、一分三种面值不同形式的人民币,一种纸币形式一种硬币形式,让学生辨认,再讲解元、角、分的兑换。待学生完全掌握后,教师可以为学生留一个家庭作业,请学生独立帮家长购买所需的物品,或者在家庭中制定“劳动计划”,引导学生每天帮助家长做家务。通过劳动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又能将劳动教育渗透到课堂中。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前请学生将自己在劳动中的收获和心得体会与教师、同学分享,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又能提高学生劳动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扩充劳动教育的内容
教材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资源,对学生的学习来说至关重要。教材中丰富的内容、多彩的图片、简明易懂的语言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因此,小学教师在组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创造性地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利用多样的教育情景,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进而实现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还应该巧妙地把学习融入实际的生活问题中,这可以把新学的知识点建立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也能够帮助他们树立劳动意识。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数学渗透劳动教育,从而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性,并落地落实。围绕数学教材,充分挖掘其中包含的德育元素以及劳动信息,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劳动教育,从而使学生认识劳动的价值,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埋下热爱劳动的种子。如学习“公顷和平方千米”时,引领学生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体会1公顷究竟有多大。教学中挖掘劳动教育信息,与生活紧密相连,引出土地的面积大小,并让学生独立思考农民伯伯在这样一块土地上进行劳作时的辛苦与不易,从而形成节约粮食的自觉意识,尊重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发展的引导者,要有意识地把劳育植入教育教学中;结合教学经验和出现的教学问题,不断摸索出最适合学生劳动教育的教学方法;关注和关爱学生的成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都是劳动教育的重要教学举措。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勇于克服问题,坚持探索,积极培养学生,使其形成相对成熟的劳动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1]林占盛.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途径与策略[J].名师在线,2020(36):9-10.
[2]高宁.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途径与策略[J].新课程,2020(44):203.
[3]李丽,鲁晓红.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途径与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0(20):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