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赋能 化为的车哲学
2022-03-21
虽然疫情还没有完全消除,但在汽车领域,我们已经看到了曙光。2021年中国汽车总体产销分别达2608.2万辆和2627.5万辆,同比增长3.4%和3.8%,结束了连续三年的下降趋势。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超354.5万辆,同比增长160%,市场占有率提升至13.4%。很显然,新能源汽车迎来了非常强劲的增长势头,一方面是政策导向,但是更多的还是所有的汽车品牌在碳中和的背景下,都将电动化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毫无疑问,汽车智能化已经成为整个产业的发展趋势。汽车开始从单一的交通工具向移动出行的“智慧终端”转型。这也催生了科技公司、ICT企业纷纷入局车领域,与汽车产业进行跨界融合。如果说蔚小理的出现是造车新势力掀起的第一波攻势,那么随着华为、苹果、小米等科技巨头作出决策进入汽车领域,“撸起袖子加油干”,百年汽车行业才是真正迎来了大变革的契机。在这样的变革中,如果更好地将汽车制造业的产业积累与科技巨头的尖端科技进行“1+1>2”的跨界融合,将成为这场变革成败的关键。我们需要一个像华为这样的“超级航母”带领其他新势力品牌不断向上。
华为会成为这样的航母吗?我们看到这几年从生产制造智能汽车的零部件,到联手北汽、长安、广汽打造Huawei Inside的全新商业模式,再到华为利用自己的渠道卖车,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布局逐步深入。那么华为对“造车”的态度究竟变了没有,华为常务董事、消费者业务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给出了明确的表态:“我们不造车,我们帮助车企造好车。”为什么华为要选择这样的一种发展模式呢?在智能电动车时代,华为把自己定位为智能汽车增量零部件供应商,其与车企合作大体可分为零部件供应、提供华为HI (Huawei Inside)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和帮助车企造车、卖车的华为智选三种模式。“我们的零部件做得再好,如果车厂的产品卖不动,那就无法实现商业变现。所以,我们赋能车企,把产品设计做好、用户体验做好、产品质量管控好,这样产品才能大卖。我们的智能汽车零部件才能大卖,才能实现车BU零部件业务的商业变现。”余承东阐述了与车企合作的不同模式。
2021年底,华为携手东风小康推出了AITO问界M5,不敢说它是最有可能成为扛把子的品牌和产品,但是华为的赋能,為这个新兴品牌和问界M5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此间很多媒体将AITO解读为华为独立造车的里程碑,但在余承东看来,这仍然是一个深度赋能的过程。“小康赛力斯在过去十几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整车设计和制造能力,同时在增程器技术研发上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在重庆两江的工厂也是国内屈指可数的智能化工厂;而华为在过去终端BG积累了丰富的品牌运营、工业设计、质量管理、用户体验设计的能力,因此双方具有很强的合作互补性。在AITO问界M5这款车型上小康赛力斯负责整车制造,华为在产品造型、内外饰设计及品牌营销方面进行赋能。”
那么华为凭什么能帮助车企造好车呢?首先华为拥有全球最好的用户体验的团队,这可以让合作企业能得到最佳的用户体验;其次是华为拥有能把品牌打造成知名品牌的团队与经验;再次就是华为的渠道能力,华为全国店面有几千家,通过这些渠道不仅可以很好的卖车,也可以为车企节省高昂的建店成本。
可以说,未来很长时间,华为与国内汽车企业之间将会一直保持深度合作的关系,更像是一家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合作伙伴,从产品定义,生态搭建,甚至到终端的销售,华为都可以帮助企业完成看似不可能的目标,这种超级外挂能带来什么样的聚合反应,很快市场就会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