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在考古学研究中的作用
2022-03-21杨雅魁
杨雅魁
摘要:钱币是古代人民经济智慧和冶铸技艺的结晶,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朝代的兴盛和衰亡,是珍贵的文物,对考古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断代研究、考察古代社会现实和经济文化、探究古代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等方面。笔者就钱币在考古学研究中的作用展开分析,希望能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钱币;文化交流;社会现实;断代
钱币是常见的文物,对于考古学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无论是在考古界还是经济学界,对钱币的研究都不充分。钱币在考古学中的研究价值很高,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断代研究、考察古代社会现实和经济文化、探究古代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三个方面,下面就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断代研究
(一)钱币在考古断代研究中的作用
针对不同的历史时期,考古学断代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对于历史时期的考古断代,相关学者除了应用广泛的类型学、地层学理论之外,还会关注文字材料,比如铭文、碑志等。我国历史上各个时代不同,所使用的钱币也各不相同。钱币是时代的一种象征,也是断代的理论依据。在宋朝之前,钱币几乎都无年号一说,如五铢、开元通宝、贝币等。但是各类钱币的使用时间都有严格的时间范围。比如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刀币,半两钱自战国中期和晚期一直使用至西汉时期。这两种钱币又可分为不同的种类,各有不同的行用时间。比如,“半铢半两”铸于公元前186年,“四铢半两”铸于公元前175年,其他钱币也能确定其大致的行用时间,如大泉五十等新莽钱币,南朝宋孝建、景和等钱币。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钱币都有较为明确的使用时间,就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五铢钱在我国历史上行用七百余年,是使用时间最长的钱币,因此也被称为“长寿钱”,始铸于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一直到唐高祖时期才被废弃。经过各界学者的不断研究,对于五铢钱的断代已经有了较为可观的成果。两汉五铢的断代中,大部分的问题几乎已经得到解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地方军阀并立,导致錢币发行非常混乱,甚至出现一种钱币刚刚颁布就被新钱币取代的现象。可能有人认为这个时期的钱币断代很难,但恰恰相反。由于每种钱币的使用时间较短,反而能更加准确地确定钱币行用的朝代和时间。
我国历史上还有一种“长寿”钱,即始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的“开元通宝”。这种钱币甚至使用到了太平天国时期,农民政权亦铸造此钱。“开元通宝”在唐代及五代时期就有数十种,其主要区别在于字形。当下对“开元通宝”的研究已能大致分辨所属时期。
宋朝以来盛行“年号钱”,并且每次更换年号之前都会先发行年号钱。这种盛行的年号钱为如今的考古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借助钱币进行断代更为准确。
钱币为判定历史时期的考古工作带来了便利,已然成了考古断代研究中一种重要的实物参考资料。
(二)利用钱币进行考古断代的注意事项
钱币在考古断代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要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考古人员应当注意早期钱币出现在晚期地层的情况。理论上说,地层遗迹、墓葬等晚期单位所出土的东西中可能会包含早期的遗物,但是,晚期的遗物是绝不可能出现在早期单位中的。早期的钱币出现于晚期的墓葬是正常的。
其次,考古人员应当注意每种钱币行用时间的下限。有些钱币的颁发时间只能提供时间上限,下限是极难确定的,因为在颁发新钱币之后,之前的钱币并没有立即退出市场,而是与新钱币一起流通,典型的例子就是“长寿钱”。因此,钱币的具体使用时间值得深入探究。
另外,在钱币断代时需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出土不同时代的钱币时,应以较晚时期的出土物作为断代的依据;二是钱币断代时要结合地层、墓葬、碑志等进行综合分析。需要注意的是,依靠钱币进行断代只是其中一种方式,钱币在断代中所发挥的作用不能被过度取信,应仅作为参考。
二、考察古代社会现实和经济文化
钱币是一种商品,是等价交换物。古人有“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观念,无论身份高贵还是贫贱,下葬时都会在墓中放置一些当下流通的钱币作为陪葬品。因此,研究人员可以从墓中随葬钱币推测当时社会的现状、贫富分化情况等。
一座墓是否属于厚葬,可以从陵墓大小、随葬品的精细程度和数量多少等方面体现出来。以三峡地区的汉墓为例,在11座西汉早期的墓中,有2座没有出土钱币,而其他几座均出土了数量不一的钱币,平均下来每座大约有47枚。在所发现的27座西汉武昭时期的墓中,有9座未发现钱币,除去出土情况不详的3座外,其余15座最少的有2枚,最多的达1 024枚,平均出土50枚。
钱币是十分重要的陪葬物品,也是体现厚葬的标志。以洛阳的烧沟汉墓为例,虽然该墓属于中小型墓,但其225座墓中所发现的钱币就达到了11 265枚。这些尚且是经考古发掘之后出土的,如果将盗墓行为和自然破坏情况考虑进去,其原始数目应当更为巨大。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各墓出土的钱币数量不平衡,虽然保存状况的不同导致出土的实际钱币和当时陪葬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随葬钱币的多少亦能反映社会财富差距和贫富分化的程度。
三、探究古代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
历史上,我国作为世界强国,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从未中断。钱币作为一种支付方式,在对外贸易、经济往来之中不可或缺。中国境内发现了许多国外钱币,比如阿拉伯的金币、日本的钱币和东罗马的金币等,在国外也发现很多以唐宋时期钱币为代表的我国货币。可以说,这些异域货币实物,就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最好证明。
出土的异国钱币是研究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证据,学术界在很早之前便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取得的成果也很丰硕。比如夏鼐先生曾在20世纪50~70年代开始收集统计当时出土钱币中的波斯萨珊朝硬币、阿拉伯金币等,并且对其背景进行了深入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近年来,康柳硕先生的《从中国境内出土发现的拜占庭金币综述》和罗丰先生的《中国境内发现的东罗马金币》也都是这方面研究的代表成果。此外,外国学者也有很多相关论著,比如法国F·蒂埃里、C·莫里森的《简述在中国发现的拜占庭金币及其仿制品》等。
根据我国当前的考古研究进展,我国境内出土外国钱币最多的地区在新疆,文献记载也与之相合。《隋书·食货志》载:“(北)周时,河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之钱,而官不禁。”在新疆到关中的古道沿线也发现了国外钱币,甚至在洛阳的部分墓中也出土了国外的钱币。根据夏鼐先生的统计,在中国所发现的萨珊朝硬币已经在2 000枚以上,这些硬币横跨4~8世纪,属于十多个王期,时间跨度如此之大,难以想象。中国的钱币在国外被发现的例子也有不少,例如在日本就曾发现了大量的五铢钱及之后的历朝钱币;部分地区出土的钱币数量极大,例如在宝冢市堂坂就发现了大约10万枚中国古钱币,在山口市大内所发现的中国古钱币总重量甚至达到了250公斤。此外,在越南、朝鲜等国家也相继发现了大量的我国钱币。
在古代中国的周边,包含日本、朝鲜在内的多个国家都曾仿制中国圆形方孔钱的方式铸造钱币。日本曾仿照南唐的“唐国通宝”、越南曾仿制我国的“开元通宝”“至道元宝”等。除此之外,在丝绸之路的沿线区域,如新疆、中亚等所发现的钱币也大都带有明显的中西方货币交融的特点,俗称“和田马钱”的汉二体钱和回鹘钱等都能体现出此特点。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研究是近些年才开始兴起的一个学术研究热点。中国境内所发现的国外钱币和国外发现的中国钱币,能体现出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是有力的历史证据,对这些钱币进行深入研究,是推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研究的重要途径。
四、總结
中国古代的钱币研究方兴未艾,相关学者也正在深入地推进研究,经济史学与考古学的结合也更加密切。笔者粗略地对钱币在考古学中的作用分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陈小波.钱币学与考古学的关系—以广西出土的钱币为例[J].区域金融研究,2018(4):86-90.
[2]杨光艳.试论钱币在考古学研究中的作用[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3(7):16.
[3]裴红善.谈出土钱币在考古学研究中的作用[J].黑龙江史志,2010(15):24,26.
[4]管维良.“五铢”钱与“五铢时代”浅论//[M].重庆市钱币学会.重庆钱币研究文集9.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
[5]戴建兵,王晓岚,陈晓荣.中外货币文化交流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6]康柳硕.从中国境内出土发现的古代外国钱币看丝绸之路上东西方钱币文化的交流与融合[J].甘肃金融,2002(2):9-14..
[7](法)F·蒂埃里,C·莫里森.简述在中国发现的拜占庭帝国金币及其仿制品[J].郁军,译.中国钱币,2001(4):10-13.
[8]周爱萍.日本中世遗迹出土的中国钱币述略[J].中原文物,1996(1):48,8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