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岳州窑青瓷莱通杯的古拙野趣之美
2022-03-21戴勤谦
摘要:湘阴越州窑口出土的青瓷牛头莱通杯受唐代金银器造型中对动物仿生装饰的影响,将动物的形态特征生动地呈现出来,既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功能需要,又让人们的生活因器物的仿生充满了“形”的趣味。这种动物仿生的装饰设计被陶瓷装饰艺术汲取后展现出了另一番风味。本文通过观察青瓷牛头莱通杯分析陶瓷莱通相对于之前的金银器莱通产生的变化,分析其优缺点并进行总结,为艺术创作者在实践过程中提供了方向。
关键词:唐代;金银器;莱通杯;古拙野趣
湖南湘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周朝。当时,它有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叫罗子国。长期以来,它属于湖南中央历史名城岳阳和长沙,其境内也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产,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岳州窑。岳州窑址湘阴铁角口是城关地区窑址的总称,由于湘阴在唐代属于岳州,故称岳州窑址。岳州窑盛产青瓷,起源于东汉,在唐代达到顶峰,宋代之后开始衰落。由于湘阴地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加之水运进出口要道,产品风格受多种外来文化的交融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唐代陆羽的《茶经·四之器》中有记载“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唐朝开放,由于人口迁移,胡人南迁,胡风、胡舞、胡物在当时从上到下广受欢迎。由于宗教、文化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人们相信金银器皿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帮助,加上国家的金银制度化规划和铸造工艺的不断进步、发展,使金银产品在这一时期广泛流行。中国古代的金银器皿在贵族的推崇下达到了制造的顶峰。陶瓷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用具,也很难不受其影响,对其形状进行模仿。“莱通杯”又称“兽头杯”。“莱通”是音译词,由古希腊语演变而来,意思是“流出”。“莱通杯”是典型的西亚器物,分为有棱角的和笔直的两种,最初由陶制成,后发展出金、银、铜和玛瑙等材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金属杯的制作越来越精良,艺术质量也越来越高。其造型主要来源于牛、羊、狮子和豹子等头部的形状,最早用于仪式的莱通杯通常在酒杯底部饰有小洞。人们喝酒时,把酒杯举过头顶,酒就会从底部流出。莱通杯作为最后一个前伊斯兰时期的波斯帝国—萨珊王朝最具代表性的器皿之一,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东方,深受当时中国贵族的欢迎。
一、莱通杯的基础器型
一般地,莱通杯有两种造型,一种是角形莱通杯,一种是圆柱形莱通杯。角状莱通杯,从字面上可以理解其为喇叭状角形杯,这种酒具在古代西亚和欧洲广泛流行。在西安何家村发现的一枚唐代镶金兽首玛瑙杯,就是典型的莱通杯,其兽形图案沿杯体曲线而造,十分精致。这件藏物的形状为牛头,在牛的嘴里开有一洞,并饰以“金帽子”,卸下即可饮用杯内的酒水。这与中国当时的喝茶方式大不相同,也与用杯子喝酒的方式明显不同。很显然,它是西方人用来饮酒或祭祀的一种圆锥形酒具。饮用时,将酒从大嘴的一端倒入,从牛嘴的口鼻处饮用。这种饮用方式更粗犷、豪放,多被描绘在古罗马壁画上。
柱状圆杯,以伦敦大英博物馆的白瓷狮头杯为代表。从造型的角度,这确实是一次模仿西方莱通风格的尝试。比如,它仍然保持了底部独立动物头造型,但没有了莱通杯最重要的一点—底部的排水孔。洛阳庙湾唐墓出土的三色陶器,其底部的兽首呈现为另一种风格,向上卷曲从兽头中吐出,卷成杯柄;而由于兽首与手柄相结合,底部独立的兽首也就不再存在,当然也就没有莱通杯的排水孔。由此可见,这两种杯状物品确实可以被称为西方莱通的仿制品,但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和对西方的不熟悉,已经失去了原本用于饮酒的实用性,而完全沦为纯粹的装饰品。
湘阴岳州窑口出土的青瓷牛头莱通杯,牛头底部贴塑饰,杯身呈锥形。杯身绘有草纹、群纹、莲花纹等简单重复的图案。兽首造型猜测为一头农耕牛,简单可爱,造型独特。杯内外为青釉,不施底釉。唐代仿金银的青瓷多不成熟,仿制品虽然类似于金银器,但壁厚,制品厚实笨拙,使用不便,而这件青瓷牛头莱通杯的整体造型轻松和谐,既不繁复也不精致,以厚重之感表现出民间艺术的自然、健康、質朴之美。
二、折衷与取舍
折衷主义是指在任意模仿各种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形式,不强调设计的固定形式的现象。折衷主义侧重于不同文化渊源的横向、混合风格。实用器具是为生活而创造的艺术,不仅被用来美化生活、丰富生活、发展生活、创造生活,而且是生活中人们必不可少的物品。其本质是生活之美的实用器具,实用与审美的统一是其基本功能。青瓷牛首莱通杯虽受当时的上层阶级喜爱,但是并没有改变其原本的产品风格,而是去除繁复的装饰,通过陶瓷材料的特殊质感加以创新,将手工拉坯的较为厚重的陶坯与莱通杯的造型结合、演化,融合装饰性与实用性,缩短角的长度,将尾部的兽首设计为憨态可掬的农耕牛的形象,更贴近当时的民风、民俗与民众的生活习惯。杯身的装饰多用符号纹作隐刻线条装饰,整体简洁大方,与底部的牛首体现出主次之分,充分融合了青瓷特性与莱通杯特点。风格的迭代延伸并不是指某一种风格,而是多种风格的结合,设计美观多样,是一种打破常规、坚持创新思维理念的方式。折衷与取舍的目的是实现动物仿生装饰特性与容器造型风格的统一。
三、古拙与野趣
《汉语词典》对“拙”解释有二,一是“笨,不灵巧”,许多与之有关的短语大多都是贬义的,比如笨拙、弄巧成拙、拙劣等;二是“谦辞”,如拙作、拙见、拙笔、拙著等。当然,“拙”不全是贬义,也暗含“质朴自然”之意,但这种“质朴自然”往往是不精致、不入流的。
然而,在美学领域,“拙”不再是贬义,更多的是褒义,是一种审美境界。“拙”暗含的对比和矛盾决定了其在理解和表达上的困难,就像要从褒义的角度来理解一个贬义的词。美学领域的“拙”是静待庭院前花开花落,是坐看天上云卷云舒,是一种傻瓜式的大智慧,是一种反思的艺术。作为美学的本质,“拙”是聪明的辩证法:当表达载体过于丰富时,它是否会成为自我表达的障碍?就像产品包装华丽,是不是等同于内里产品质量上乘?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技术必然是进步的。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更多的表现手段、技巧和形式被发掘。然而,这些手段、技巧又迅速将人们带入另一个领域,改变了人们的初衷。
今天审美意义上的“拙”,散发着浓浓的古色古香。这种“拙”,必须经过系统化的培训,其制作过程必须“精细化”。在技巧方面,一件拙劣的艺术品往往不会投入太多的精力。苏轼道:“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在推求的过程中,一是已有一套固定的创作模式和技法方面的深厚积累,二是没有技法基础,随手乱作。然而,在当今,即使是没有技术基础的人也能创作出作品。即使他们意识到了什么是笨拙,也可能无法完成想要达到笨拙境界的作品。但是,当有了创作意识和基础,就可以完成看似笨拙的作品。“拙”在技术表现上比“巧”节省了很多精力,但在情感表达上丝毫不逊色。归根结底,艺术是情感通过技术来实现的。美感是一种很难定义的东西,对于一件陶瓷,也许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美也会有所不同。无论是粗糙、简单、厚重还是残缺,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看法,美也会有所不同。“拙”已经成为一种新的造型和裝饰形式。也就是说,它适合瓷器的制作和装饰。对于中国古代的工艺设计,有学者认为其与阶级是分不开的,占统治地位的贵族拥有大部分的社会财富和生产资料。与宫廷风格相比,实用的民间设计以其自然的概念被称为“民间艺术风格”。与模仿西方商品相比,瓷器更接近“民间艺术风格”,因为早期的金银艺术风格更多体现西方异域风情。拙器无华,质朴有道。“拙”是艺术审美趣味中的一种。青瓷牛首莱通杯中的农耕牛形象在乡村生活中随处可见,深入人心。雕塑的堆贴手法与古朴清韵质感的青瓷相结合,充分体现了文人逸士的闲情野趣。
四、结语
瓷器不仅模仿金银器皿的装饰和造型,还将西方艺术的特点融入东方写意艺术中,将崇尚自然、简朴的民间风格与奢华、繁复的风格相结合。
随着金银器的流入,唐朝的陶瓷受西方异域风情的影响明显。此外,受胡人影响,动物纹样粗犷、动感十足、富有节律感。中国动物纹样的设计沿袭先前动物造型的发展轨迹,结合了新时代和新材料的特点,继承了先前工艺的丰富经验,得到进一步创新。总的来说,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唐代仿生学装饰比以前的同类型作品更加生动。陶瓷动物头部的雕塑更加圆润生动,写实的装饰技法开始出现;而且没有过于尖锐的边缘,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与西方金银莱通杯多夸张棱角、弧度所表现出的自信有力不同的是,东方莱通杯整体上虽硬朗挺拔,但更圆滑柔软。
作者简介
戴勤谦,1998年2月生,女,汉族,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陶瓷装饰设计。
参考文献
[1]程雅娟.从赫梯血祭器至粟特贵族酒具—跨越欧亚文明的兽饰“来通杯”东传演变考[J].民族艺术,2019(3):65-78.
[2]锺兴永,万长林.岳州窑发生史略[J].长沙大学学报,2017(1):71-76.
[3]王锐.耀州瓷艺术图像比较研究[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1.
347450190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