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质性定位

2022-03-21郑志康

关键词:文化建设新时代

郑志康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其立意高远、逻辑清晰、内容丰富。这些论述体现出鲜明的继承性、突出的开放性、深邃的科学性、伟大的实践性等理论品质,包含根本任务、政治保障、基本原则、发展动力、建设主体等内容实质,蕴含着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开拓进取的创新思维、建章立制的法治思维、主次分明的辩证思维和防患于未然的底线思维等科学的思维特质,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建设;质性定位

中图分类号:G122;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22)01-0115-0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怎样建设文化”这一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建设篇”。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境域下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其质性定位集中体现在理论品质、内容实质与思维特质三个方面。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品質、内容实质与思维特质,不但有助于形成相应的深化和贯彻理路,而且对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均衡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品质

理论品质是指理论自身所具有的基本属性和根本特性以及在生成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在风格,它集中而鲜明地体现着理论的精髓要义和精神实质。综观习近平有关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可以发现其具有四个特性鲜明的理论品质。

(一)鲜明的继承性

任何文化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必然是在继承以往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也不例外,它同样是在继承以往文化的基础上生成的。这里的继承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文化作为思想的上层建筑,其形成与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与之相适应;反过来,文化又会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先进的文化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促进经济发展,落后、错误的文化则制约甚至阻碍经济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既注重物质文明建设,也十分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并且还将文化扶贫作为一个重要环节纳入精准扶贫的系统工程。这些举措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光辉。

第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历史上,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绵延不断的传统文化,这一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共识,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气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与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从而一语道破二者间的源流关系。

第三,对革命文化的继承。“革命文化是民族文化在动荡年代的升华,是华夏文明的精髓”[2]。百年来党带领人民长期浴血奋战浇铸成的革命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革命文化的传承:“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革命文化依旧是激励中国人民攻坚克难、锐意进取,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第四,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文化,“是能够提升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伦理道德、促进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文化”[4]。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力量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把积极倡导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重要方针,还注重运用先进文化来引领前进方向。

可以说,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与延展。显然,继承性是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最基本的理论品质。

(二)突出的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主要指它是在尊重世界各国思想文化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姿态批判吸收、借鉴其中有益成分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体而言,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外来”。习近平指出:“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5]在对待“外来文化”上,我们既不能抱有“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唯我独尊心态,也不能看到彼此不同就企图取而代之,而是在“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的同时,“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5]。

第二,以兼容并包的胸怀“吸收外来”。习近平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5]这就是说,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无论是古代文明还是现代文明、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5]。同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以开放的姿态借鉴吸收世界其他国家思想文化的过程中,习近平特别强调要有鉴别力、判断力和批判力。他强调,对于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我们应该吸收借鉴,但不能把某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或文化资源当作“唯一准则”,把它生搬硬套在本民族头上,亦不能盲目地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奉为圭臬,而是要按照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的原则对待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可以说,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就是在以开放的姿态批判性地借鉴国外先进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果没有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资源的当代在场,没有对它们的借鉴与吸收,就不会有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现实出场。显然,开放性构成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另一重要特质。

(三)深邃的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它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思想武器的伟大力量。首先,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经过正确的研判、科学的分析、深入的思索,作出了客观准确、经得起实践检验和人民支持拥护的科学决策、战略谋划,如“两创”方针、“五位一体”总布局、文化强国战略等等;其次,从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按照规律谋划文化建设事业的大局,从而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再次,以马克思主义内在的自我批判精神除痼治疾,确保自身的科学性和理论的生命力与活力。

第二,它贯彻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它紧紧把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既放眼世情又聚焦国情,既注重社情又关注党情,既把目光投向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又将视线聚焦到如何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上去,从而实现了理论上的突破与创新。

第三,它坚持从问题出发的导向。习近平指出,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科学认识、准确把握、正确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在顺应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创造出科学性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之所以被認作是科学的思想体系,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始终坚持从问题出发的导向。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结出的理论果实,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就是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发现问题、筛选问题、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因而也是科学的。

(四)伟大的实践性

马克思曾说过:“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6]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作为原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境域下生成的次生理论形态,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也具有实践性的理论品质。其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从实践中来。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任何思想体系的生成和延展均建立在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前提之下。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形成也不例外,它既扎根于以往文化建设的丰富实践,也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还植根于对这些丰富、生动、具体实践中形成的成功经验的提炼概括与总结升华。简言之,它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二,到实践中去。理论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推动实践。正如马克思所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从理论上“解释世界”,而在于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以“改变世界”。非常明显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作出的一系列有关文化建设方面的决策都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就是为了更有力地践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被认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纲领和行动指南。

第三,伴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与完善。习近平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7]这意味着,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不但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而且必然会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深化、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从而实现理论上的新突破。

二、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内容实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我国文化建设特点和规律的认识,深刻阐述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政治保障、发展动力、基本原则、建设主体,用大量新思想、新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以及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其中关于根本任务的论述指明了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关于政治保障的论述指明了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关于发展动力的论述阐明了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关于基本原则的论述阐明了文化建设的遵循与方向,关于建设主体的论述阐明了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这五个方面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诠释了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内容实质。

(一)指明了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项庞杂繁复的系统工程,其任务具体包括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与话语权、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诸多方面。其中,“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根本任务。需要指出的是,习近平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这项文化工程的首要任务,可见这项任务的重要性、复杂性、艰巨性和严峻性,也足见他对这项根本任务的高度重视。针对如何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第一,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1]。

第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很多力量的支撑,但最根本、最深层的力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说过,“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8]为此必须“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9],构建起具有强大感召力、凝聚力的核心价值观,为文化建设保驾护航。

第三,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习近平强调,要想顺利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根本任务,就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守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敢于向各种错误论调和思潮“亮剑”,“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0]。

(二)指明了文化建设的政治保障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提供政治保障,是这项系统工程得以健康、有序向前推进的必要条件。习近平主要从加强党对文化建设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建设工作的指导两个方面论述了新时代下我国文化建设事业亟须做好的政治保障工作。

第一,加强党对文化建设事业的全面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7],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政治保障和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事业之所以取得可喜成果,最根本的就是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建设事业的全面领导。基于此,习近平指出要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文化工作,就必须不断创新和改善党的领导方式,提高党领导文化建设工作的实际能力,确保党对文化建设事业的全面领导地位。

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建设工作的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建设工作的指导与加强党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是内在统一的。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精神旗帜,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7]。由此,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想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就必须继续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用马克思主义去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巩固它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主导地位,发挥其主旋律、主心骨作用。

(三)阐明了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

改革创新是解放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创造活力的根本途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动力源泉。在习近平看来,中国的改革经过40多年的时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11]。同样,文化领域的改革也已经进入深水区,开始涉及多重复杂关系的调整、开始触及文化机制和体制上的顽瘴痼疾。为此,他强调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决心和勇气啃硬骨、涉险滩,紧抓有利时机进一步深化文化领域的诸多改革,破除文化体制、机制上的桎梏与藩篱。事实上,习近平不仅是这样强调的,也是这样做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但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谋划和部署,明确了文化改革的出发点、着力点、关键点、落脚点,细化了改革的坐标系、时间表、任务书、施工图,搭建起文化体制改革的“梁”和“柱”,而且在巩固以往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新的起点上纵深拓展,取得了一批富有标志性、引领性和开创性的成果,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促进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激发了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

(四)阐明了文化建设的原则遵循

文化建设与其他建设实践一样,都需要遵循和恪守诸多基本原则。离开了这些基本原则的规制与指引,文化建设就可能偏离正轨、走入迷途,甚至危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习近平十分重视和密切关注这个问题,并从不同维度阐明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结合的原则。一个社会思想文化越是多元、多样、多变,就越需要弘扬主旋律,尤其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12],就可能会导致社会动乱,甚至威胁党的执政地位。因此,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但这并不意味着抹杀思想文化的多元发展,而是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允许“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13],努力形成百花齊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第二,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习近平指出:“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14]23任何将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做法,在理论上都是错误的,在实践上都是有害的。由此,只有坚持二者的内在统一,即坚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文化建设才能健康有序地顺利推进。

第三,坚持立足中国与放眼世界相结合的原则。所谓立足中国就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风格、彰显中国气派的文化建设之路;所谓放眼世界就是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审视考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积极借鉴吸收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并结合我国实际进行本土化改造,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力量。

(五)阐明了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由人民书写的。毋庸置疑,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光辉历史也必然由广大人民群众来开拓和书写。实际上,历史实践业已证明,完全信任和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是我们党得以顺利推进文化建设事业的“关键”所在,如若没有他们的自觉参与和广泛支持,我国文化建设事业就不会取得今天的骄人成绩。因此,自觉营造人人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生动局面,使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习近平的殷切期盼和要求。他深刻认识到,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还是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均需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力量,均依赖于人民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否则,它就会变成一纸空谈。需要提及的是,习近平还特别强调领导干部、模范人物等“关键少数”的引领作用。他指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文化建设进程中,党员干部、社会公众人物应当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引领风尚。

三、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思维特质

思路决定出路,方法决定成败。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5]习近平也多次强调,能不能正确研判形势、顺利推进工作,能不能正确化解矛盾,有效解决问题,关键看有没有科学的思维方法。系统梳理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发表的有关文化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发现其中内蕴着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开拓进取的创新思维、建章立制的法治思维、主次分明的辩证思维和防患于未然的底线思维等五个思维特质。

(一)文化建设的战略思维

所谓战略思维就是在把握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未来走向的前提下,从整体、全局、长远的角度看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内蕴的战略思维突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整体考量文化建设。在习近平看来,无论是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对于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文化建设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要想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必须抓细、抓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二,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系统审视文化建设。在习近平看来,一方面,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另一方面,文化建设只有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领域和全过程,才能形成文化建设的合力,产生综合效应。

第三,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看待文化建设。习近平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16],“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17]。因此,通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繁荣中华文化,有利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二)文化建设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基于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前提,善于打破思维壁垒和思维定式,力求以开放和新颖的办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在习近平看来,在文化建设进程中,新情况、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其中的一些可以凭老经验、用老办法来解决,但也有很多问题是老经验和老办法无法解决的,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就难以应对这些新难题。因此,他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文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全过程,重点抓好理论、制度和手段创新。所谓理论创新,就是要保持思想开放性,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突破僵化的思维壁垒,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解决文化建设中的新难题、打开文化建设的新局面;所谓制度创新,就是要“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18],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所谓手段创新,就是积极探索有益于破解文化建设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从而更加科学、更加有效地解决这些难题。

(三)文化建设的法治思维

所谓法治思维,是指在尊重法律、崇尚法治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原则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19]99,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在文化建设这一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领域,习近平更加注重法治思维的运用,强调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以法治凝聚文化建设共识,努力在文化系统内营造依法办事的良好法治氛围。与此同时,他还要求“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20],自觉运用法治眼光、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思考、解决文化建设中的问题。此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还按照“建立健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有利于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文化法律制度”[21]的总要求,制定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制度支撑。

(四)文化建设的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习近平特别强调和注重运用的科学思维方式。他指出:“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22]习近平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文化建设事业,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注重运用“两点论”,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例如在谈到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时,他强调,我们要以一种辩证的姿态审视传统文化,对有益的部分要继承发扬,对已经无法适应时代需要的部分要克服和清理,“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23]。

第二,善于运用重点论,牵“牛鼻子”,抓关键问题。习近平反复强调:“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19]48面对文化建设的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要牵住文化建设的“牛鼻子”,既抓主要矛盾、主要任务、主要方面,又要聚焦关键环节、关键节点、关键问题,着力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五)文化建设的底线思维

所谓底线思维是在理论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敢于从最坏处着眼并积极主动应对,努力争取最好结果的思维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十分注重运用底线思维来分析文化建设事业。他指出,我们的文化建设事业越前进、越发展,相应的挑战和问题也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善于运用底线思维,“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19]288。具体而言,在文化建设的方向道路问题上,头脑必须清醒,既不能固步自封走老路,也不能操之过急走歪路,更不能改旗易帜走邪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24]。在意识形态建设问题上习近平强调,思想防线是最重要的防线,一旦“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得住”[25]。所以,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14]21。在指导思想问题上习近平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保证文化建设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2] 刘焕明,殷林逸.在革命文化的辩证发展中树立文化自信[J].贵州社会科学,2017(9):28-32.

[3] 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求知, 2021(6):4-10.

[4] 宁先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解析[J].理论导报,2012(2):11-13.

[5]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6]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7]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8]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9]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J].党建,2014(3):4-6.

[10]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J].党建,2018(9):4-6.

[11] 习近平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N].人民日报,2014-02-09(2).

[12] 江泽民.通报中央政治局常委“三讲”情况的讲话[M]//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64.

[13]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

[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5]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437.

[16] 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人民日报,2013-11-29(1).

[17]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報,2014-03-28(3).

[18] 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J].求是, 2012 (23):3-8 .

[19]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0] 习近平.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M]//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45.

[2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3.

[22] 习近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 2015-01-25 (1).

[23] 习近平.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 2014-10-14(1).

[24] 习近平.深化改革开放,共创美好亚太[M]//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48.

[25] 本刊评论员.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J].求是,2013(17):9-10.

责任编辑:赵 玲

Abstract: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Xi Jinping has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new thoughts, new views and new judg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have a lofty conception, clear logic and rich content. These discourses reflect the theoretical qualities of being successive, open,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etc., and cover the essential contents including the basic task, political security, cardinal principles, developing momentum and construction subject, et al. They also embo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tific thinking, including the forward-looking strategic thinking, pioneering innovative thinking, legal thinking of institutional systems, dialectical thinking with clear priorities and the bottom line thinking of "prevention is better than cure".  These discourses have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Xi Jinping; new era; cultural construction; qualitative positioning

1513500783264

猜你喜欢

文化建设新时代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媒体时代下的编辑工作研究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