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幽情怀寄兰芳
2022-03-21季颉
季颉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从古到今,兰始终是品行高洁之人的象征。在这样纷繁芜杂的世界中,兰花如一位素衣隐士,巍巍然立于空谷之中,散发着遗世独立的幽香,荡涤着凡尘中的污秽。
中国人喜爱兰花,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早在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已在绍兴诸山种兰。而到了魏晋以后,兰花已成为庭院中不可或缺的一道風景。兰花受人宠爱,诗佛王摩诘爱兰成性,开创了瓷盆养兰的先例。唐太宗不仅作《芳兰》诗,而且还常在苑中观赏兰花。南宋赵时庚写成的《金漳兰谱》是我国保留至今最早的一部研究兰花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兰花专著。明清时期,兰艺进入鼎盛时期。浙江嘉兴人许鼐和,嗜兰成癖,又工于画兰,著有《兰蕙同心录》一书,至今仍有不菲价值。
兰,不仅可以装点我们的生活,更可以培养人们素雅高洁的志趣与开阔胸襟。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交友须“兰交”,耳濡目染之下,断不会走上歪门邪道,这是孔子得出的至善真理。
人们不喜欢挫折,但挫折恰恰是君子高尚操守的试金石。相传孔子曾有《幽兰操》一名篇,给韩愈以极大的震撼。韩退之亦仿之,作《猗兰操》。他给诗歌作序云:“孔子伤不逢时作。”在这篇诗文中,退之同情孔子生不逢时,将自身幽幽情怀寄予兰芳,字里行间却比孔子之作更为豁达旷逸。退之发表“不采而佩,于兰何伤”的感慨后,联系颠沛流离的生活,白纸黑字尽显坚强刚毅。这种“上结阴而返,由阳而长”的精神给了韩愈极大鼓舞,他决心要像幽兰一样,不以无人而不芳。所以说,君子的遭遇,正是表现君子高尚操守的地方。
“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人生在世,素雅如兰,一袭白衣,芳香四溢。古有“气如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的词句,以表达自己如兰一般纯洁的爱情;也有爱兰者视兰若人间珍宝,表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信仰;以“兰章”喻诗文之美,以“兰交”喻友谊之真。名句佳作的广泛传播,使“兰”成为“君子”“德人”“美人”“佳人”的代名词。如今,兰更是成为品行高洁典雅的象征。不管是乡居还是城市,寻常人家习惯在院落、阳台摆上一盆或几盆兰草,美化生活,陶冶情操。兰,真真切切在人们心中的一抔土上扎下了深根。
兰虽居于幽谷,默默无闻,却在优胜劣汰的世界里,活得风生水起。兰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对朴素无华的不懈追求,还有不骄不躁、清雅自守的生存智慧。空谷幽兰,清香四溢,沁人心脾。唯愿我们活在世上,坐拥一份平淡无言却又懂得嬗变的睿智。
【点 评】
开篇通过“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之句,干脆利落地点出了兰的最大特点:如同一位隐者,散发着独特的幽香。
作者通过列举典籍资料,发现人们对兰花的喜爱,是从春秋末期开始,传承至今,大家对兰的审美情趣,越来越趋向统一。又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进一步说明兰花不是“标签化”的代名词,不仅以审美的价值存在,更走进了我们的现实生活,驻留于我们的精神世界。
文章从“兰之记载”到“兰之文学”,再到“兰之精神”,层层推进,富有文采,是一篇具有说明性的文艺随笔,拓宽了读者的视野,有利于读者更全面地认识兰花。最后顺势抒情,表达了对兰花虽“平淡无言”却富有“睿智”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