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建构与运用”在散文教学中的有效实践

2022-03-21于芳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2期
关键词:语言建构与运用杨绛散文

“2017年版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阅读作品,掌握语言文字的规律,有效运用语言文字。散文在语文教材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也是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点文体。散文借助对情、景、事、理的描写来表达情感的,与诗歌、小说等文体在情感表达上有很大的差别。散文作品更加注重表现相对客观的世界,在抒情上更注重真实、客观。初中生由于阅读经验和认知经验的不足,往往在阅读中与作品产生一定疏离,很难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基于此,学生要真正走进作品、作者,深刻地体悟文字的内在意蕴,就需要认识散文文体的语言规律,进而建构并且运用语言,表达自我的情感。

何为“语言建构与运用”?王宁教授对“语言建构与运用”作出了三点解释。分别为:(1)注重积累、梳理、整合语言文字,掌握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自我的言语经验;(2)注重在已有的阅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有机的联系,注重理解和探究语言在一定语境中的含义;(3)通过归纳、分类,整合逐步领悟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学会迁移运用。总而言之,“语言建构与运用”是以语言为核心,“梳理”“建构”“运用”三者是基本要素。

一、注重文本整体梳理,掌握情意脉络

王荣生教授认为:“散文的精妙之处在于借助清晰的文脉、细腻的语言、个性化的语句章法,表达出作者独特的感受。”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需要以宏观的视野去感受、体认文本的结构、篇章及语言上的艺术,才能洞察出作者丰富而细腻的人生经验。基于此,有效地梳理篇章结构,把握散文文体的文本特质是散文阅读教学的基础性工作。

首先,扣住作品的意脉,分析作品的情感。所谓的“意脉”是指作者把情感寄托在一定的对象中,隐形地表达出情感。一篇经典散文作者往往借助一定意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表达情思。在散文阅读中,学生需要调动自己感官,透视作品的意脉,从而解读出深层意蕴。在作品中,作者会有意设置前后矛盾,让自己的情感发生变化。比如,杨绛的《老王》,从全文来看,作者表达了对老王这样底层人民的同情、赞美、尊重,但是在文本中也有着大量的文字在“丑化”老王,这就使得作者情感脉络发生了变化。具体为:(1)意脉第一阶段: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这样的语句,表达的是对老王的同情,维护,宽容;(2)意脉第二阶段:老王愿意为作者带送冰,并且车费减半等之后,作者感慨老王是最为老实的人。由此,从“不老实”到“最老实”,情感发生了变化;(3)意脉第三阶段:老王送鸡蛋、香油给杨绛一家,作者用“僵尸”“白骨、骷髅”等的词语来形容老王,可见,当时的杨绛并没有真正理解老王的精神;(4)意脉的第四阶段:“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这是多年之后杨绛发自内心的“愧怍”。由此可见,学生只有在理清意脉的基础上,才能理解作品中“丑化”文字的价值,以及作者实质的情感。

其次,扣住作者创作意图,分析作品的情思。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必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对于初中生而言,了解现代散文的文化背景是打通与作者、文本之间屏障的关键一步。在散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创设一定的文化语境,让学生深刻体会散文蕴含的思想感情。比如,还以杨绛的《老王》为例,学生觉得“老王”送香油、鸡蛋,作者杨绛已经给了钱,为何多年后还要感到愧怍,是不是一种矫饰?面对学生这样的阅读体验,教师需要给予认可,然后借助文化感知让学生内化作者的语言。特级教师王君老师执教的时候创设了以下语言情境:

1966年,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也是一个荒唐的年代。在这一年里,杨绛夫妇被打成了“反动学术权威”代表,钱钟书先生被驱赶到大街上游行,还被发配去打扫厕所……请查阅相关资料,阅读杨绛回顾文革岁月中的篇章,选择相关段落朗读,并且为其配乐。结合《老王》说一说老王、杨绛一家人的状态,想一想他们当时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自选主题,写一段议论性的语句,理解杨绛的“愧怍”之情。

可见,教师根据文本的文化背景,创设了有效的情境,帮助学生打开思维,入情入境地体悟作者的情感。在这其中,学生从浅层的感知走向深层的感悟,做到情有所感,言有心生。学生领会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无论是老王还是杨绛都是为了“活命”,而在这种情况下“老王”不忘为杨绛一家送冰、送鸡蛋、香油,而杨绛却用金钱去“侮辱”老王。这成为了杨绛“愧怍”的缘由。一个知识分子对自我的反思,也是“活”出高贵的“生命”的意义。

二、注重体悟语言,构建语言图式

情感意蕴是散文的灵魂。阅读散文,学生需要透过语言,构建一定的语言图式,才能感受文字背后情感的温度,把握字里行间的情感意蕴。语言的体悟是从感触到感悟的过程,也是揭开朦胧情感的过程。在这其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敏感的字词、句段,突破理解的屏障,达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体验。

紧扣字词,寻得意蕴。在散文阅读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文本语言精微处,探寻深层的意蕴,有效地帮助学生建构语言图式。比如,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篇抒情散文时,教师往往会逐段逐句地让学生朗读,分析里面的修辞、表现手法等“技术性”的知识。为了打破这一瓶颈,笔者紧扣文本中反复提到的“小”字,引导学生体悟“小”背后作者的“大”情怀。笔者执教的时候设置了以下问题:“小”字在文中反复出现,老舍用如此多的“小”来修饰济南,里面暗藏了怎样的情感密码呢?请细读文本中有关“小”语段,探究其内涵。可见,课堂借助一个字来立骨,让学生不断地梳理文本、鉴赏语句,多元解读出情感的意蕴。具体为:(1)“小”字暗含着秀美、可爱之意。“小山”宛若温庭筠笔下闺中娇羞慵懒女子,秀美、娇媚、惹人爱怜;(2)“小”字暗含着一种作者与济南的亲密。作者要用“小摇篮”而不用“温床”是将大景小写,体现出亲密爱恋;(3)“小”字里表达的是百般的呵护与关爱。生活中我们常常说“小姐姐”“小东西”,这些词带着一种深爱。

其次,词句重组,寻得精髓。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紧扣文本的语言,对其进行有效重组,进而寻得情感的精髓。比如,学习《秋天的怀念》的时候,笔者要求文本中反复使用“叠词”,如“望着望着”“听着听着”。教师要求学生将这些叠词去掉,重新组织语言进行表达,让学生体悟史铁生情绪的变化。学生会领悟到:史铁生在最鲜活的年龄,他却被病痛锁在最幽暗逼仄的世界,这是不仅仅是一种身体之痛,而是一种被命运扼住咽喉的创伤之重。

三、注重创意表达,提升语用能力

语文学习最终要在个人的言语体验上,逐步建构自己言语体系,从而表达出自我的感受。阅读和写作是一对孪生兄弟。在散文阅读中,教师要求引导学生善于将作者的情感与自己的体悟联系起来,运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比如,在学习《秋天的怀念》的时候,笔者根据文本的内容,创设以下读写任务:(1)阅读《秋天的怀念》,选择相关的画面,为其配图,并且写上100字的抒情诗;(2)结合《秋天的怀念》中的内容,选择相关的镜头,将之转化为微电影的脚本。

总而言之,教师需要立足散文的文体特点,紧扣语言进行品味,提升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教无定法,只要寻找到有效的学习支架,在散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也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王书月.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古诗词教学策略[J].语文建设,2019年(01).

[2]邱怀祝.积极表达:增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J].中学语文教学,2020(03).

于芳,山東省文登第二中学教师。

3079500589261

猜你喜欢

语言建构与运用杨绛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选择
选择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如何更加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把握“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础性
杨绛老人的减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