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东北地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2-03-21孙铭一
孙铭一
摘 要: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将在东北全面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东北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综合竞争力不足,县域之间及内部差距大、发展不平衡,县域内产业结构不合理、层次低等问题,这严重制约了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此建议,东北地区县市应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探索一条符合本地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强综合竞争力,不同县域之间联动发展、打造县域经济增长极,以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优化产业布局,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发展县域服务业,强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新时代 县域经济 高质量发展 东北地区
一、引言
县域经济是区域发展的基石,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在东部、中部、西部的县域层面表现得更为明显。尤其在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的低质量发展正在成为限制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因素。根据2021年赛迪百强县榜单,东北地区上榜百强县的数量仅占3席,分别为辽宁省的瓦房店市、海城市、庄河市,而黑龙江省和吉林省无一上榜县市。从数量上看,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相比也有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内部差距大等问题。因此,探索符合东北地区的具有比较优势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迫在眉睫,这对东北经济的全面振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概况
东北三省共包括34个地级市,177个县级行政单元,行政总面积为78.71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8.2%。从发展状况来看,三省县域经济呈现良好增长态势。以黑龙江省为例,2020年全国经济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影响巨大,在此复杂的环境下,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的发展仍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充分显示了经济韧性和活力。2020年,黑龙江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为6075.8亿元,同比增长2.9%,高于全省1.9个百分点;县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3.9亿元,同比增长5.2%;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高于全省1.6个百分点。衡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根据下表所示2016-2020年部分县级市地区生产总值呈现稳中有升态势,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呈现断崖式下滑,主要原因在于国家调整了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式,大部分县级市地区生产总值开始“挤水分”。
三、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不足
2021年8月由赛迪顾问县域研究中心编制的《2020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发布,从数量分布上看,东部地区占65席,中部地区占22席,西部地区占10席,东三省上榜县市仅占3席,且全部位于辽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没有县市进入榜单。总体上看,东北地区处于劣势地位,县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较低,与同属于东部的其他省份相比,在县域经济发展成效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以上榜的辽宁省瓦房店市为例,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7%,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在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对比量级相似的山东省招远市,在经济总量上,2019年招远全市GDP同比增长7.4%。特别是在第三产业方面,招远市201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338.27亿元,同比增长11.2%。因此,无论是在总量上还是增长速度上,东北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与东部地区中下游县级市都存在明显差距,这充分反映了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不足的问题。
(二)县域区际间、内部间发展水平不平衡
东北三省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其不平衡,呈现明显的梯度特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县市大部分位于辽宁省,特别是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城市大连,而从辽宁省自南向北到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递减。省际之间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三省内部之间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也很大。以黑龙江省的双城市和孙吴县为例,2019年双城市地区生产总值为约236亿元,而孙吴县地区生产总值约为21.9亿元,前者是后者的11倍多。为了更准确地分析东北三省区域县级差异以及总体差异,采用泰尔指数计算不同县域对区域总体贡献程度,以GDP为权重进行计算。如图所示,为东北地区各县域经济差异的变化。通过各省市县域经济的泰尔指数发现,黑龙省的县域经济差异最大,主要原因在于黑龙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复杂的地形条件,这使得大部分发达县域集聚在哈尔滨等经济较发达城市周边,而远离都市圈的县级市受中心城市辐射作用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区域间经济差距则进一步拉大。吉林省和辽宁省的县域经济差距较小且总体稳定,辽宁省县域经济差异略高于吉林省,因为辽宁省发达县市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大连以及省会城市沈阳,依靠海洋经济取得较快发展,而内陆县市则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但总体上呈现一致性。兩省县域经济差异近几年呈现上升趋势,表明东北地区区域极化、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的存在。从整体上看,基于东三省的泰尔指数发现,县域经济之间的差异呈现逐年降低的态势,这说明三省之间的县域经济水平开始收敛,特别是十三五以来,随着新一轮的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各省越来越重视县域经济对整个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三)县域内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层次低
产业结构分布状况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按照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会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产业,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劳动力会流入第三产业,最终形成“第三产业为主导,一、二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而东北地区多数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分布呈现“第二产业占主导,一产占基础,三产落后”的局面。以黑龙江省的逊克县为例,2019年三次产业占比为47.9:22.2:29.9,第一产业增加值18.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8.4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4亿元,其中作为黑龙江省的粮食大县,第一产业对GDP贡献最大,但第三产业占比较低,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按照相关研究,在东北地区经济增速下滑的几年里,东北三省的三次产业里,第三产业虽然占比低但是超前发展,产业结构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高级化,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过程还任重道远,县域产业之间的协调性、合理性有待增强。此外,东北三省县域第一产业发展多以传统作业方式为主,农产品附加值低,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互动联系不足。
四、东北地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新常态背景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的主题。在县域层面,县域济高质量发展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同时,在东北经济欠发达的县域还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发挥比较优势,将新发展理念与“五大安全”战略相结合,构建一条具有东北特色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从而实现东北的全面振兴和全方位振兴。
(一)发挥比较优势,增强综合竞争力
东北地区资源豐富,森林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储量排在全国前列。因此,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依托本地优势生产要素,形成具有特色的产品和产业体系,增强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黑龙江省绥芬河市,作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对俄边境贸易的重要口岸,依托东北亚腹地中心的优势区位,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吉林省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全国粮食的核心产区,42个县份有32个是产粮大县,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粮食大县,一方面要承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另一方面要重视科技投入,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农业“发展极”形成,建设农业园区,实现产业集聚,用地集约。做大做强粮食深加工产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推动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
(二)县域间联动发展,打造县域增长极
协调发展是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面临县域之间、县域内部发展差距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首先,省际层面上要更加重视都市圈、城市群建设,高质量建设哈长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以及哈尔滨都市圈、长春都市圈、沈阳都市圈,形成几个经济增长极,发挥中心城市对周边县域欠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推进东北地区区域一体化建设,三省之间突破行政区划边界限制,各地区之间的县域经济取长补短,在竞争中良性发展,在集聚中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各县市要主动作为,积极融入都市圈建设,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强化县域间的产业联动,做大城镇经济,推动城镇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使县域经济朝创新型、集约型、高质量方向迈进。
(三)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县域服务业经济
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必然要求,现代服务业是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稳定器,是县域产业经济积聚的重要支撑平台。研究发现,东北地区大部分县市产业结构失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比大,而第三产业占比较小且增速缓慢。这种有限的服务业规模严重制约了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未来东北地区的县市应该抓住机遇,推动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使服务业向高层次拓展。此外,东北地区要推动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兴产业建设,利用当地冰雪资源等,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全地域的服务业发展。同时人才是服务业发展的核心,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吸引优秀的现代服务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向县域流动,从而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郭爱军,毛锦凰.新时代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略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
[2]刘国斌.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28).
[3]任英,谷国锋.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差异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4).
[4]刘国斌,杨富田.新常态下东北地区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6,(2).
[5]刘志彪.建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J].南京社会科学,2019,(10).
[6]孙浩进,赵茜.发展经济学视域下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9,(7).
[7]佟玉权,韩晓菲,刁祥飞.东北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及其空间差异[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张莉莉
3865500589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