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靶子打靶子,运用思维导图教学好杂文
2022-03-19干亦晨
◎干亦晨
《不求甚解》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议论文,也是马南邨先生针对大众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杂文。杂文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点难度,虽然已经学过鲁迅先生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但是要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依然具有挑战性。
为了体现语文教学的“有滋有味”,调动学生学习本文的热情,我大胆地将思维导图引入本节课的教学中。在这过程中,学生充分活动,积极展示,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教学效果不错。
一、温故知新
读书有千般乐趣,万种读法。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种新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
课前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本文作者马南邨,原名邓拓,本文选自《燕山夜话》,是一篇杂文。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杂文,记得吗?是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们知道杂文就是议论文,一般采用驳论的方式进行论证,先驳后立。那篇文章的论证思路记得吗?树靶子,打靶子,最后确立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杂文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好奇心,更好地促进本课的学习。
二、解题入文
1.什么是不求甚解?字面意思是不追求深刻的理解。只求懂个大概,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和“浅尝辄止”差不多,是个贬义词。因此一般人对他的态度是: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在文中画出来。
2.“不求甚解”本意是什么,是谁说的?(陶渊明)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有云: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学生齐读)
原意是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属褒义。
看来大众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只抓住前一句,而丢了后一句,断章取义了。
【设计意图】从解题入手,引导学生全面认识“不求甚解”,为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打下基础。
三、读课文找观点
那么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用直线画出作者对“不求甚解”的看法。
预设:第一段: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针对一般人对不求甚解的误解,作者提出了反驳。这句话太长,我们概括一下:我们不能盲目反对不求甚解。看来不求甚解是有好处的,文中讲了什么事情我们可以不求甚解呢?读书。
第二段: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作者认为我们要虚心学习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方法。
第四段:“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一、虚心。二、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第八段: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
什么叫“未晓处且放过”?不明白的放过,和第七段的一句话“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一个意思,这里说的就是要有“全局观”。
我们来看一下(投影,学生朗读),我们用一句话概括出本文的观点。
预设:我们读书是可以“不求甚解”的(板书,如图1,书的形状课前已经在黑板上画好)要做到虚心,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要有全局观,重要的书要反复读。
图1 板书
有关读书的观点,尾段还提到了“重要的书反复阅读”。
【设计意图】通过画出作者对“不求甚解”的看法,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熟悉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读书观。对中心论点的概括,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取能力,为下面绘制思维导图做准备。
四、画导图明思路
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呢?今天,我们用思维导图来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之前学习新课,复习名著时,我们已经学习过思维导图的绘制。现在我们通过一则微课复习一下。(投影)
我们来理一理,绘制思维导图首先要明确中央关键词,对于一篇议论文来说,中央关键词就是中心论点,由中心论点向外辐射关联项,比如分论点,由分论点再辐射关联项,比如论证方法[1]。对于一篇驳论文,咱们要理清哪些部分是驳,哪些部分是立。反驳的是对方的论点、论据还是论证,确立观点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这些都要在导图上体现出来。
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将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过程呈现出来,开始。
建议:做好分工,一个人主笔,一个人找观点,一个人找论证方法等。
各小组派代表展示绘制的思维导图,并据图讲解本文的论证过程。
牛子涵:同学们好,这篇驳论文先驳后立,所以我们组先画了驳,在驳的基础上再画了立的部分。在驳的部分,作者树起人们盲目反对不求甚解的靶子,再用通过引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将其击垮。
之后解释了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再举普列夫诺夫以及诸葛亮读书的事例进行论证,为了避免读者对“不求甚解”产生误解,又补充论证,全面解释了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总结强调重要的书需反复阅读。
吴雅玲:同学们好,这是我们小组同学所创作的思维导图,因为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它的特点就是先驳后立,这使我们联想到古代征战沙场的士兵,于是进行如下创作。
图2 学习小组作品1
图3 学习小组作品2
先看左边的稻草人,这就是战士所要击打的敌人,也是本文作者要驳斥的论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是以出处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也就是图中的剑)来驳斥的。中央的战士他守护自己的观点:读书可以不求甚解。用盾牌作为保护自己的有力武器,也就是文中作者的举例论证,补充论证来诠释不求甚解的含义。
严楠:同学们好,我们组的这幅思维导图的主体是将军在引弓射箭,这个圆心上就是对方的观点,将军射箭打靶心(通过引用出处《五柳先生传》进行驳斥),这是“驳”的内容。将军的铠甲上就是“立”,“立”的部分,作者提出了对“不求甚解”含义的理解——虚心和前后贯通。接着举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事例进行对比论证,随后又用了补充论证,全面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总结强调:重要的书要常常反复阅读。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绘制、展示,我们对本文的论证思路有了更清晰的把握。我们来总结一下,本文先提出对方观点(树靶子)。接着从出处入手(引出处),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进行反驳。然后解释了“不求甚解”的含义(释含义)。接下来列举事例来证明观点(举事例),再补充论证,全面解释了不求甚解的含义(作补充)。最后得出结论:重要的书要常常反复阅读(结上文)。(板书)如图1
本文针对大众对“不求甚解”的误解,先驳后立(板书),层层铺垫,逐步确立观点,指出正确的读书方法,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体现了《燕山夜话》“因时而著,有感而发”的特点。人们这样评价它“燕山多剑锋,夜话少柔情”[2]。(投影)
【设计意图】关于思维导图说明
1.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本课突破了传统议论文教学的抓论点、找论据、明方法的模式,别出心裁地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来理清本文层层铺垫、递进式论证的思路。学生在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中积极性高,参与度高,小组成员合作度高,并且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告别了议论文枯燥难学的现状,让学生感受到议论文学习前所未有的趣味性,语文学习的“有滋有味”。
2.更好地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将本文的论证思路以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对本文先驳后立的论证思路有了更清晰、深刻的印象。制作过程中,明确中央关键词后,向外辐射关联项(对分论点的寻找中),以及对论证方法的辨析,体会到了议论文结构严谨的特点,明白了议论要用证据以理服人,也为高中书写议论文奠定了基础。
图4 学习小组作品3
3.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思维导图的展示、讲解,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意识,锻炼了他们的胆量,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大部分学生能清楚、连贯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析语言 感柔情
本文语言亲切自然,作者像是和我们促膝谈心一样。
请同学们品读课文,于字里行间处感受作者的“柔情夜话”。(投影)
预设:“我们”显得亲切,感觉作者是和我们一起的,拉近了我们和读者的距离。
“不尽然”虽表示反对,但留有余地,语气委婉。
“何苦来呢”口语化的语言,如话家常,使人读起来倍感亲切。
“哩”接地气,不像是写文章,像是和我们聊天。
看来杂文语言可犀利可亲切,写作动机决定写作风格。本文作者要引导读者学会读书,因此作者娓娓道来,平易亲切。
【设计意图】阅读文本离不开它的语言,本文语言与一般杂文不同,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品读,明白了语言风格取决于写作动机。同时也感受到马南邨先生对读者的关怀之情。
六、学说理 联实际
本文作者旧词翻新意,运用求异思维,给“不求甚解”正本清源,让我们受益匪浅。
运用创新思维,任选一个词语(离经叛道、开卷有益)进行辩证分析,先驳后立,旧词新解。
为了使大家表达更有条理,建议大家用“一般人以为”“而我觉得”“因为”句式。
一般人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而我觉得不能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因为对于读书,不求甚解实在是个不错的方法,如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不求甚解,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陆象山也说过“读书且平平,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预设:离经叛道:一般人认为,离经叛道是难以接受的。而我觉得离经叛道是追求个性自由,摆脱社会枷锁的表现。
因为他们做了很多人渴望做却又不敢做的事。哥白尼违反了当时的主流意识“地心说”,离经叛道地提出了“日心说”,推动了科学的进步。陈胜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样离经叛道的口号,获得百姓的支持,点燃了推翻秦王朝的第一把火。
开卷有益:一般人认为,开卷有益是很有道理的。而我觉得如果盲目开卷,未必有益。
因为,如果这个“卷”是武侠、言情、魔幻之类小说,会影响学习成绩的。冰心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可以看出冰心对选好书的重视。
【设计意图】关于求异思维说明
1.本课旨在提高学生思辨的能力,将议论文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其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成为一个有理想会思考的大写的人。
2.在对“离经叛道”“开卷有益”的理解上,学生侃侃而谈,论据充分,论证方法得当。尤其是对“离经叛道”的理解,吴雅玲先驳后立,先讲道理反驳一般人的看法,随后用了课本中学过的陈胜揭竿而起的事例,很好的证明了离经叛道之人也为人民带来了希望,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由此可见,经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思辨,会求异,会判断,会批判,乐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实现了本单元的目标:阅读时,要注意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思辨的方法;发现疑难问题,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
3.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学习先驳后立的写法,运用求异思维观照自己的人生。同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七、本课小结
学完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习本文,不仅学习作者先驳后立的写作方法,更要学习作者的求异、求证的思想。这是老师的体会,和大家分享一下。
有 感
不求甚解且读书,领略要旨为妙招。
先驳后立思路清,燕山夜话见识高。
多读多悟多求证,思维导图领风骚。
有滋有味学语文,启明学子树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