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传统文化
2022-03-18张淑云
◎张淑云
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历史的文化结晶,是文明演变所形成的反映民族特质与风貌的文化,是民族观念形式、思想文化的体现。一个民族的发展如果缺少了文化的渗透也便失去了灵魂。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场所,语文教学作为提升品德修养、升华精神的主要学科,应当在教学中渗透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借助传统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坚定自身理想信念,规划人生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充分体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一、问题引导,文化思考
问题是让人产生思考、探索的关键,设计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能够让学生始终跟随老师的教学思路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并通过问题让其明确课堂所要学习的内容,掌握学习主线,在问题探索、思考中有所感悟。
在以往的教学中,主要是以掌握知识、感悟文章思想情感为主,没有结合教学目标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长期的灌输式讲解导致学生过于依赖老师,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造成影响。因此,老师应当积极借助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课堂的主导权,老师扮演好辅导者的身份,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我感悟。
例如,在对统编版九年级《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文章进行讲解前,老师首先要对教材内容加以充分的了解,结合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渗透传统文化,明确教学目标:认识了解自信力;如何提升自身自信力和民族自信力;未来应当如何做。结合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在教学工作开展前让学生思考什么是自信力,并分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试着想一想在政治动乱的年代里,有哪些人物表现出强大的自信力,唤醒国人奋勇向前?
在正式教学中,老师应当从网络中搜集图片和资料向学生展示清末民初,我国受西方列强压迫的资料,当时的中国被西方列强戏称为“东亚病夫”,此时中国真的失去自信力了吗?让学生进行思考。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便能够得出“此时中国虽然弱小,但是民族的自信力仍然没有完全失掉,仍然有人作为中国的脊梁在唤醒东方的雄狮”。奠定感情基调之后,让学生思考自信力。学生思考:自信力就是个人对自身能力的肯定,并不是外在的表现,不是盲目的高傲自大,而是内心中坚定的理想信念。而中国人的自信力便是通过自身的努力重新昂首在国际环境中。之后老师再提出问题:“自信力可以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思考,部分学生认为自信力就是针对个人,部分学生则能够结合课文内容由小及大联想到自身自信力的提升能够实现国家自信力的提升,而国家的自信力又为个人自信力提供支持。学生思考结束后,老师带领学生共同总结:“本文中鲁迅先生以反问的语句提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其中是对反动派自欺欺人实质的嘲讽,同时也是对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的高度赞扬。遥想李自成、岳飞、文天祥等,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身处新时代的我们从民族英雄的身上学到了什么?应当如何提升自身的自信力呢?”结合最后的总结提出问题,将爱国主义情怀充分渗透其中,让学生明确需要坚定自身理想信念,首先提升自身自信力,进而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
二、情境创设,感受文化
情境能够给人营造出更加直观的感受,身临其境更加真切地感受精神、文化。在教学中借助情境创设教学模式,并渗透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升其对传统的认知,进而对其思想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在情境创设中老师应当合理设计,确保能够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实现基础知识和传统文化的传授质量和效率。
例如,在对七年级下册《黄河颂》一课进行讲解时,老师扮演导游的身份,学生则扮演游客的身份,为确保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老师应当对黄河相关内容加以一定的了解,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知识普及。同时,老师应当搜集黄河浩浩荡荡,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观景象视频,将视频作为旅游景点。教学正式开展,老师做好开场白:“欢迎大家今天一起来到黄河景区,我是本次旅游活动的导游,我是xxx,首先,大家跟随我的脚步一起看一看黄河的发源地。”然后老师向学生展示发源地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在学生的印象中黄河是波涛汹涌的,而黄河的起源地却是一个小小的泉眼,不了解的学生将异常震惊,吸引学生,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老师对黄河发源地进行简单的介绍之后说:“大家参与这次最期待、最想看到的一定是黄河波涛汹涌的场景,那么下面就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一起欣赏吧。”然后老师向学生播放事前准备好的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黄河的壮观。视频播放结束后,提出:“在看到如此壮观的景象后,有没有游客愿意借助诗词表达自身的情感?”通过视频播放,奠定相应的感情基调,学生在文章阅读时能够结合视频内容表现出豪放的情感。阅读结束后老师进行点评,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之后老师向学生展示当前黄河流域受到污染的水体,提出:“在道家、儒家思想中均提到‘天人合一’,注重指出天与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关系。‘天人合一’属于我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问题,我国在高质量发展时期也十分重视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黄河是母亲河,而如今受到严重的污染,水资源作为人们生活、生产不可或缺的资源,新时代的我们应当怎样做到‘天人合一’呢?”学生结合图片思考问题,通过《黄河颂》,学生感受到其滚滚奔流的壮观,而看到部分流域受到污染,内心将产生惋惜之情,学生回答:“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等内容,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升华主题:“为真正地做到‘天人合一’不仅仅是对水资源加以保护,在日常生活中便需要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例如不随手乱扔垃圾,看到地面的垃圾随手捡起扔进垃圾桶,对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等加以保护和爱护,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三、戏剧表演,体验文化
待人友善、尊敬师长、尊重他人都是优良的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崇高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都能够表现出足够的素质修养。但学生崇高思想观念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单一通过口头讲解的方式效果较差,应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的方式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学生思想品质。
例如在对九年级上册《论教养》一课讲解结束后,让学生讨论“什么是教养?”“教养的养成和体现。”让学生通过小组的方式进行谈论,提醒学生对于教养的谈论应当是深层次的,对校园中、家庭中、社会中的教养进行分析。初三阶段的学生思想观念已经逐渐成熟,学生荣耻感较为强烈,当学生在谈论某一教养时,如果没有做到便会产生一定的愧疚感、自责感。学生谈论结束鼓励学生踊跃回答。之后以表演的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借助文章中的“乘坐公交车”“对待父母”或者其它设定剧情,让学生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形式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能够缓解学生参与学习任务的疲劳感。另外,学生在表演中,如演绎乘坐公交车时主动将座位礼让给老、弱、病、残、孕、幼,不仅可以给予他人所需要的帮助,同时能够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喜悦。演绎在不同的场景中应当怎么做,通过模拟表演,让学生有所认识。学生表演结束老师提出问题:“刚才同学们表演出来的行为都是教养的体现,但现在请大家进行思考,在实际的生活中大家是否做到这些?”借助问题让学生思考自身实际行为和表演行为存在的差异,让学生有所反思。“我们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自身所具备的优良品质便是实现中华民族强国梦的重要支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贡献自身力量,实现自身价值。”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积极合理渗透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观念、人格品质加以引导培养,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教学目标。同时,老师应当在教学中、工作中端正自身行为,为学生树立榜样,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对学生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另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应当合理设计内容,确保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渗透,不可盲目的渗透应用,否则将对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