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以云南呈贡为例

2022-03-19王晓曦余娅妮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监护人幼儿园儿童

王晓曦 余娅妮

(1.昆明学院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 云南·昆明 650214;2.昆明市呈贡区第一幼儿园 云南·昆明 650500)

1 研究背景

1.1 城市建设的推进带来儿童留守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然而,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农民在自己进城就业的同时,他们的大多数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问题。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委托亲戚代养或寄养形成了农民工父母和子女长期处于两地分离的局面。从此,我国农村许多地区出现了一个特殊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2003年5月,根据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湖四环”“一湖四片”的现代新昆明的战略构想,呈贡县的龙城镇、洛羊镇、斗南镇、吴家营乡、大渔乡的160平方千米区域被确定为现代新昆明的东城区,后又称为呈贡新城。2005年12月呈贡大学城建设征用农民土地达到43.15平方公里。两项工程的实施,使得呈贡失地农民不得不离开家乡外出务工。呈贡的乡村渐渐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十分严峻,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前留守儿童。

1.2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会持久存在

(1)发展经济学关于发展中国家乡城人口转移的经典理论是“一步转移理论”,即农村人口在乡城迁移时切断了与土地的联系,是一种永久性迁移。但我国的乡城人口转移走的是一条独特的“中国路径”:即农民在进行地域迁移和职业转换后,并没有一步成为城市市民,只是城市的农民工,从城市农民工到城市市民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1](2)随着“两免一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实行,近年来出现了部分流动儿童“回流”的现象,这将进一步加大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3)昆明市呈贡区耕地面积每年都在大量消失,呈贡农民的经济来源问题很难在本地得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会长期存在。

1.3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1.3.1 道德教育危机

留守儿童大都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的外出务工,孩子往往就成了家中的“孤儿”。如果是由祖辈隔代教育往往意味着过多的溺爱,这样容易形成孤僻、任性等不良的人格特征,无论是对当前的学习生活还是对将来的人生,都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如果是托付亲戚监护,由于中国农村的特殊情况,亲戚们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由于长期缺乏管束,一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状况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道德发展状况堪忧。

1.3.2 情感教育缺失

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教育的关键期,可是在这个时候留守儿童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异常,人格发展不健全。周宗奎等人2005年的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有失落感,有寄人篱下的不适感,他们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性格上变得自卑,这种心态在父母外出的女生身上有相当的代表性。[2]

以往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前幼儿关注较少,本研究选取近十余年因城市发展产生的学前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以期明确学前阶段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可能的解决路径。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调查法

向呈贡区的三所幼儿园的老师发出60份《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幼儿园教育问题》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5份。问卷设置了20个问题,针对留守学前儿童在班级占有的比例,在幼儿园各方面的表现,家长与教师沟通的频率,临时监护人对幼儿的关心程度以及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等维度进行了调查。

2.2 访谈法

为获取第一手资料,笔者深入到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中,对幼儿和幼儿临时监护人进行访谈,到幼儿所在幼儿园对其幼儿老师进行访谈,以便全面真实地了解学前留守儿童成长中的各种问题。为后期对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奠基。

2.3 个案法

选择了两个典型的学生样本,通过对该幼儿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的观察,同伴交往等分析该幼儿的特点及背后原因。

3 研究结果

3.1 问卷调查结果

3.1.1 幼儿园留守儿童普遍存在

根据表1数据显示,幼儿园每个班级都有留守儿童,67.27%的班级有1~5名留守学前幼儿,有5-10个留守儿童占比也达到了21.82%,这说明农村留守幼儿是普遍存在的。

表1:幼儿园留守儿童的数量

3.1.2 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影响较大

问卷中询问父母外出对幼儿的影响时,70.9%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对幼儿的影响很大,27.27%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对幼儿教育的影响较大。老师们已经在日常的教学中能够感受到留守儿童与其他父母在家的儿童有差异,家园共育的许多活动无法像其他家庭一样正常开展或开展效果不佳。

在与留守儿童父母沟通方面,有25.45%的幼儿监护人每周会与老师沟通幼儿的表现,23.64%的幼儿监护人每月会与老师取得联系,这说明父母很关心自己孩子的成长,然而81.82%的临时监护人只是偶尔与老师交流幼儿情况。父母十分关心自己的孩子,但是由于距离较远,不能及时参与到幼儿的成长,然而临时监护人对于幼儿的成长发展的关心度远远不及原生父母。所以父母外出对留守学前儿童教育影响很大。有65.45%的留守儿童的家长会由其祖父母参与,30.91%的由临时监护人参与,而仅有1.82%的幼儿家长会由幼儿父母参与。

在问到教师“您认为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多选)”的时候,教师最集中的选择是“亲情的缺失与空白”占到90.9%,其次是监护人的冷漠,占比50.9%。

3.2 访谈结果

3.2.1 敏感,缺乏安全感

个案1:Y幼儿园的童童(化名)小朋友父母在外承包修建水渠的工作,她从上幼儿园起就跟姨妈住在一起,父母很少回来看望她。姨妈有3个孩子,姨妈对她很好,她也经常跟哥哥姐姐们玩得很开心,但是睡觉的时候只喜欢一个人睡。有时候天气冷,姨妈就会让孩子们跟她一起睡,但是童童始终不愿意跟大家睡。但是当父母询问原因时,她却说姨妈和哥哥姐姐不要她睡。

分析:3~6岁时期的幼儿十分敏感,童童平常与姨妈和哥哥姐姐相处得特别融洽,但是还是能察觉到姨妈对她和对哥哥姐姐的不一样,而且在跟父母诉说时会无限夸大自己的委屈,甚至是扭曲了事实。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不能意识到这件事情的严重性,他们的判断力大多数以情绪为导向的。

个案2:E幼儿园的晶晶(化名)小朋友父母在曲靖承包田地,她从上幼儿园就成了留守儿童,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3岁刚上幼儿园时她每天到幼儿园都要带着一个斑马玩偶来,并且时时刻刻都要看见它,一看不见就哭闹。入园后一个月,爷爷奶奶与她商议把玩偶留在家中未果,一直到上了三个月幼儿园才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忘记斑马玩偶,融入幼儿园的生活。

分析:玩偶是孩子安全感的寄托,特别是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来到一个新的环境中,遇到新的老师和伙伴难免会有些不适应和无法融入,这个时候玩偶是每天陪她睡觉的好朋友,她当然不愿意离开它。

3.2.2 基本行为发展落后

个案3:Y幼儿园的睿睿(化名)小朋友父母在外打工,生活中爷爷奶奶家,爷爷奶奶对他十分疼爱。刚上幼儿园时,每天都是从家里把她抱送到幼儿园,老师提醒家长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让他多下地走一走,锻炼锻炼,但是爷爷奶奶怕他在跑的时候摔跤就是要每天抱着他上幼儿园。导致睿睿走路时小心翼翼,甚至都不敢跑步,特别是在过平衡木时尤为明显。他的进餐习惯也很差,经常需要老师帮忙喂,自己吃时总是心不在焉。

分析:睿睿的行为能力发展因受到祖辈溺爱,发展迟缓,这是极不利于幼儿健康的。但是祖辈的教育观念落后,对幼儿的教育只停留在保证温饱而没有为更加长远的教育奠基。

3.2.3 留守儿童情绪不稳定

Y幼儿园的云云(化名)小朋友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很少回家看她,她跟姨妈住在一起,父母亲没回来的时候她非常的想念他们。但是当父母亲回来时,她的脾气会异常的暴躁,甚至会摔东西,大声呵斥:“你们最好永远别回来了”。这让云云的父母一度非常苦恼,以前是没时间回家,现在是有时间回了又不敢回家。父母离开家的时间里没有给孩子打过一次电话,每次都是打给姨妈询问孩子的情况,孩子一直没有跟父母直接通过电话。

分析:云云小朋友的异常行为是她积蓄很久的对父母的责备和不满情绪的爆发,其实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幼儿在这个阶段遇到不顺的事情总会通过一些过激的方式发泄,更何况是已经忍了很久的。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还是比较多的,但是与学习有关的联系却很少。父母都是鼓励孩子要听话,多是在物质上的关心,很少进行文化教育。农村留守儿童是隔代监护,亲戚监护,他们溺爱孩子,或是由于不是亲生孩子,无法严格要求,家庭教育薄弱,督促学业很少。而没有监护的儿童,更是没有办法进行家庭教育。

4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4.1 家庭方面

费孝通先生说,父母与子女组成的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形,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有着经济功能,亲子抚育功能和文化传承等功能。婚姻的方式是依照怎样才能最有效的抚育子女这条标准决定的,在过去长期的历史中,人类似乎找到了一个比较最有效效率的抚育方式,那就是双系抚育。[3]家庭教育,亲子沟通的情感性,是与生俱来的,通过潜移默化形式渗透。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实施者,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是责无旁贷的,因此不管身在何方,都要积极主动负担起对子女教育的责任。[4]

4.1.1 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幼儿对于父母安全感,信任感,归属感的依赖,父母的话语和言传身教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农村留守儿童父母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外出对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上的影响,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特殊的关注。父母要改变教育无用论的观念,克服自身的经济利益的驱使,要认识到当今社会知识、经济文化和经济家庭收入密切相关,要充分向孩子说明教育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好好学习,接受全面的素质教育。也要充分意识到当今社会学前教育对于幼儿智力开发,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的重要性。多花时间全面地了解幼儿的身体、心理各方面的变化,抓住幼儿天赋发展的关键期有所作为。

4.1.2 加强学前教育知识的学习

传统的农村父母没有学前教育的概念,而是觉得学前阶段的幼儿有人带就可以了。但是如果父母有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观念,就知道早期教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就不会在幼儿的学前阶段将孩子放任给其他人照顾。

(1)农村留守儿童父母要重视自身教育,平时多读书看报,热爱学习,提高素质,并教育孩子重视教育,言传身教。父母有了较高的文化水平,孩子就喜欢与父母进行教育方法、学习方法的交流。(2)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家庭互动机制,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育质量。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尽量参加有关家庭教育的讲座,依托互联网提供一定的家庭育儿指导,提高家庭养育和教育的质量,增强家庭教育的基本科学教育知识的学习,交流成功家庭方法和经验,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4.1.3 要多花时间陪伴幼儿

从简单的一日生活起居到陪他们玩游戏,给他们讲故事,再到参加各种各样的亲子活动。抓住生活中的细枝末节的小事教育孩子。善于发现孩子潜在的能力,并用心培养。在周末,节假日等可能回家的时间多陪伴孩子。

4.2 幼儿园方面

4.2.1 专门老师负责留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园要明确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每个存在留守儿童的幼儿园至少要有一名专业的心理老师。班级上实行教师负责制度,一个教师成为一个或多个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小组的辅导员。要时刻关心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平时要对留守儿童进行观察记录。发现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要快速与幼儿园的专业心理老师沟通交流。以便对幼儿实施科学的教育。

4.2.2 教师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的联系

家园共育,学校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档案记录,记录农村留守儿童父母打工情况、监护人情况、性格爱好等,要求教师要知道农村留守儿童的档案基本情况,及时与监护人父母沟通进行教育。家庭学校互动,共同帮助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4.2.3 对留守儿童进行去问题化教育

虽然留守儿童身上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也有部分留守儿童身上不仅没有这些问题反而更加独立,自主性更强。这个时候如果老师还把留守幼儿当作特殊儿童来看待就会让幼儿产生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要对留守幼儿进行特别关注,但是尽量不要让其察觉到老师对他们和对其他小朋友的不同。

猜你喜欢

监护人幼儿园儿童
石狮市妇联依职权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
监护人责任之探究
爱“上”幼儿园
留守儿童
School Admission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