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包含噻唑的四配位氮杂环卡宾铜配合的合成及其光学性能的研究

2022-03-19李倩倩

江西化工 2022年1期
关键词:杂环号位噻唑

李倩倩,赵 丰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有机功能研究所,南昌 330013)

引言

在OLED的发光器件中所使用的发光材料的研究中,发光材料由磷光发光体锇(Os),铂(Pt),钌(Ru),铱(Ir)等有机金属配合物为主导,因为它们具有较长寿命的三重激发态[1-4]。有机金属Cu(Ⅰ)配合物与这些贵金属配合物有相似的光学特性,又因其来源丰富,价廉易得,毒性低,环境友好等优点而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5-6]。发光材料的配体决定了配合物的光物理特性,相比于传统配体联吡啶,吡啶,邻菲罗啉,咪唑等传统配体[7-10],氮杂环卡宾有着更强的σ给电子能力,增加体系的共轭度,能形成稳定的铜配合物,从而提高发光特性[11]。

2018年王志强课题组[12]报道了包含咪唑吡啶类配体的四配位氮杂环卡宾铜(Ⅰ)配合物以及对其光学特性进行了研究。2020年本课题[13]报道了包含咪唑吡啶类不同取代基的配体的四配位氮杂环卡宾铜(Ⅰ)配合物以及对其光学特性进行了研究。而最近研究发现噻唑的分子是一个大杂环,具有多种反应活性,在OLED的发光材料等领域有所应用,主要是和铱(Ir)等贵金属结合生成有机金属配合物[14],在氮杂环卡宾铜配合的应用上却很少。本文咪唑和噻唑反应,并与溴化苄反应生成新的配体,并在溴化苄的2号位与6号位分别引入吸电子基F原子以及给电子基CH3,并制备出3个新型四配位氮杂环卡宾铜(Ⅰ)配合物,并对铜配合物进行表征,探讨配合物结构与发光特性的关系。

图1 配合物P1-P3的合成路线

1 实验部分

1.1 样品的合成

1.1.1 1-(2-噻唑)咪唑的合成(1)

在圆底烧瓶中,将咪唑(0.68 g,10 mmol)、2-溴噻唑(1.64 g,10 mmol)、碳酸钾(2.76 g,20 mmol)和N,N-二甲基甲酰胺(40 ml)在110 ℃下搅拌12 h。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加入水(50mL),并用乙酸乙酯萃取,经无水硫酸镁干燥并减压蒸发。硅胶柱层析纯化(以乙酸乙酯:石油醚1:1为洗脱液),得黄色油状产物。 产量:1.98 g,85%。1H NMR(400 MHz,DMSO)δ 8.36(s,1H),7.87-7.77(m,1H),7.61(dd,J = 13.2,3.5 Hz,2H),7.11(s,1H).

1.1.2 1-(2-噻唑)咪唑-3-苄基六氟磷酸盐的合成(L1)

在圆底烧瓶中,将2-咪唑-1-基-噻唑(0.337 g,2.5 mmol)、溴化苄(0.513 g,3 mmol)和甲苯(15 mL)在60 ℃下搅拌24 h。过滤除去溶剂,得到粗产物并干燥。 将粗品溶于甲醇,加入六氟磷酸铵水溶液,混合搅拌10分钟,得沉淀物,用甲基叔丁基醚洗涤,抽滤得白色粉末状产物。产量:0.67g,78%。1H NMR(400 MHz,DMSO)δ 10.25(s,1H),8.45(d,J = 1.3 Hz,1H),8.05(d,J = 1.2 Hz,1H),7.89(td,J = 3.3,1.5 Hz,2H),7.53(d,J = 7.1 Hz,2H),7.49-7.38(m,3H),5.52(s,2H).

1.1.3 1-(2-噻唑)咪唑-3-(2.6-二氟苄基)六氟磷酸盐的合成(L2)

合成过程与L1相同。产量:0.78 g,81%。1H NMR(400 MHz,DMSO)δ 10.21(s,1H),8.44(t,J = 1.9 Hz,1H),8.00(s,1H),7.91(d,J = 3.4 Hz,1H),7.87(d,J = 3.4 Hz,1H),7.65-7.54(m,1H),7.25(dd,J = 13.9,5.7 Hz,2H),5.63(s,2H).

1.1.4 1-(2-噻唑)咪唑-3-(2.6-二甲基苄基)六氟磷酸盐的合成(L3)

合成过程与L1相同。产量:0.79 g,85%。1H NMR(400 MHz,DMSO)δ 9.95(s,1H),8.40(s,1H),7.88(dd,J = 16.3,3.4 Hz,2H),7.67(s,1H),7.33-7.24(m,1H),7.17(d,J = 7.5 Hz,2H),5.53(s,2H),2.35(s,6H).

1.1.5 配合物(P1-P3)的合成

L1(0.387 g,1 mmol)和双[2-(二苯基膦基)苯基]乙醚(POP)(0.538 g,1 mmol),铜粉(0.076 g,1.2 mmol)在乙腈(5 mL)中于55 °C 反应 12 小时。用硅藻土抽滤混合液,旋蒸混合液,然后加入乙醇(5ml)并搅拌 2 小时。得到沉淀,用甲基叔丁基醚洗涤。得到白色粉末状产物。

P1产率:0.80 g,79%。1H NMR(400 MHz,DMSO)δ 8.18(d,J = 1.8 Hz,1H),7.61(d,J = 1.8 Hz,1H),7.47(d,J = 3.4 Hz,1H),7.38(t,J = 5.9 Hz,6H),7.35-7.23(m,10H),7.17-7.06(m,9H),7.00-6.90(m,6H),6.78(d,J = 5.2 Hz,1H),6.65(s,2H),4.91(s,2H).

P2产率:0.76 g,73%。1H NMR(400 MHz,DMSO)δ 8.14(d,J = 1.9 Hz,1H),7.51(s,1H),7.43(d,J = 2.6 Hz,1H),7.35(s,5H),7.28(s,10H),7.15(s,1H),7.11-7.03(m,12H),6.74(t,J = 8.1 Hz,2H),6.64(s,2H),5.05(s,2H).

P3产率:0.78 g,76%。1H NMR(400 MHz,DMSO)δ 8.16(d,J = 1.8 Hz,1H),7.51(d,J = 3.4 Hz,1H),7.40(d,J = 4.0 Hz,5H),7.38-7.30(m,10H),7.19(d,J = 7.9 Hz,2H),7.16-7.10(m,9H),7.07(t,J = 7.6 Hz,2H),7.00(d,J = 7.6 Hz,2H),6.74(d,J = 1.8 Hz,1H),6.63-6.56(m,2H),4.65(s,2H),1.73(s,6H).

1.2 性能测试

在容量瓶中,加入一定量的配合物,用色谱纯二氯甲烷稀释至刻度,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8543型),测定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使用Hitachi F-4600荧光光谱仪(Japan)测定配合物膜片(10%,w/w)的磷光发射光谱。使用荧光寿命测试仪(Quantaurus-Tau,Japan)测试配合物粉末的磷光寿命。

2 结果与讨论

2.1 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图2是P1、P2、P3在吸收光谱,光物理参数列于表1。P1、P2、P3在245-315nm(修改为245 nm-315 nm)之间有一个高强度的吸收峰,这个吸收峰与配体的吸收峰相似,可归属于氮杂环卡宾配体和POP配体的π-π*电子跃迁。此外,在较低能量区域318-385nm(修改为318 nm-385 nm)之间观察到一个较弱吸收肩峰,可归属于金属Cu到配体的电荷转移(MLCT)吸收峰。这些配合物的起峰位置波长近乎相同,这说明在NHC配体的咪唑侧链支环的2,6号位加入吸电子基F原子和给电子基CH3对其配合物的吸收影响较小。

图2 配合物P1-P3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2 配合物的发射光谱

图3是配合物P1、P2、P3在膜片(10%,w/w)中发射光谱。所有配合物的发射谱图显示宽而无结构的形状,这是典型的金属到配体的三重态电荷转移(3MLCT)的磷光发射。在激发波长为 λ=350 nm的情况下,P1、P2、P3的发射波长依次是539nm、537nm、537nm。这些配合物的发射波长变化不大,这说明可能是在NHC配体的咪唑侧链支环的2,6号位加入吸电子基F原子和给电子基CH3对其配合物的发射波长影响不大。

图3 配合物P1-P3在膜片(10%,w/w)中的发射光谱

2.2 配合物的磷光寿命及量子产率

图4是配合物P1、P2、P3在粉末态中的磷光寿命衰减曲线。图为双曲线拟合指数,P1、P2、P3的磷光寿命分别是44.78 μs,47.18 μs,40.89 μs,这符合OLED发光材料的磷光寿命范围。P1、P2、P3的量子产率分别为13.5%,12.8%,16.7%。

图4 配合物P1-P3在PMMA膜片中的磷光寿命衰减曲线

表1 配合物P1-P3的光物理特性

3 结论

合成的四配位氮杂环卡宾铜配合物P1、P2、P3均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在CH2Cl2溶液中,配合物P1、P2、P3在350 nm处存在吸收峰,均为金属Cu到配体的电荷转移(MLCT)。配合物P1在PMMA膜片(10%,w/w)中539处有黄绿光发射,激发态寿命为44.78 μs,量子产率为13.5%。配合物P2在PMMA膜片(10%,w/w)中537处有黄绿光发射,激发态寿命为47.18 μs,量子产率为12.8%。配合物P3在PMMA膜片(10%,w/w)中537处有黄绿光发射,激发态寿命为44.91 μs,量子产率为16.7%。

猜你喜欢

杂环号位噻唑
头孢噻肟钠中2-巯基苯并噻唑和二硫化二苯并噻唑测定
阴离子N-杂环卡宾研究进展
N-杂环化合物:从控制合成到天然物
熟肉制品中杂环胺的形成与抑制研究进展
肉制品加工中杂环胺形成与抑制研究进展
三种药剂防控蔬菜根结线虫病试验分析
迈阿密热火队2006年夺冠经典进攻战术研究
距离有多远
头孢唑肟钠的生产工艺分析
各坐在哪一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