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漫漫从头越 扬帆逐梦向未来 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
2022-03-19本刊两会报道组
◎ 本刊两会报道组
春水初生,春山可望。惊蛰之际,世间一切美好都被唤醒,款款而来。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出席大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大会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2021年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科技创新成果,开出了2022年的科技创新任务单。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年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我国发展又取得新的重大成就。这背后,科技创新的强劲支撑不可或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载人航天、火星探测、资源勘探、能源工程等领域实现新突破;企业研发经费增长15.5%……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如何下好科技“先手棋”,又怎样稳步迈向科技强国?政府工作报告给出答案: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强调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长期稳定支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作用,推进科研院所改革,改进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管理方式。支持各地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支持力度,让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尽展其能。
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用结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促进创业投资发展,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科技中介服务专业化水平。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力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完善设备器具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这相当于国家对企业创新给予大规模资金支持。要落实好各类创新激励政策,以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壮大新动能。
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完善数字经济治理,释放数据要素潜力,更好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
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长期稳定支持
值得关注的是,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等关键词,成为与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新华社供图)
基础研究是整个学科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这些年,国家反复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并加大支持力度。
2022年1月,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将“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列为2022年十项重点任务之一。
“这项规划是从基础研究本身的规律出发采取的一项措施。”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理论物理所所长蔡荣根说,此次,基础研究十年规划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可见国家对基础研究的重视,这有利于鼓励科研人员甘坐冷板凳,潜心钻研。
蔡荣根进一步解释道,基础研究具有长期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需要给予科研人员长期稳定支持,而报告中特别指出要加强长期稳定支持,“这是个非常好的规划”。
报告提出的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也让蔡荣根感触颇深。发达国家的基础研究经费来源一般包括政府、企业和社会慈善机构,而我国的基础研究以政府投入为主。
“国家财政是有限的,基础研究全靠国家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蔡荣根强调,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领军企业也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鼓励企业加入到基础研究中来。
“毫无疑问,这会优化我国的基础研究投入结构。”蔡荣根指出,企业投入基础研究不一定很快有经济回报,政府从税收方面给予鼓励,有利于激发企业基础研究投入的积极性。
创新平台: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加快建设创新高地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作用,推进科研院所改革,改进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管理方式”,“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国家科技创新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基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认为,目前多数平台对国家和行业需求了解不充分。由于缺乏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系统性评价机制,平台投入产出比不高。他提出,部分平台使命定位不明,研究领域重叠;管理复杂不灵活,投入、收益机制尚不完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应用及产业化协同不够;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体制内外人才流动存在较大障碍。对此,钱锋建议,在国家科技领导小组下设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协助开展平台规划布局与科学评估,避免平台功能重叠。此外,平台应强化国家需求导向,从国家重大任务中找准建设目标和研究方向。国家平台从事前沿基础、重大技术科学问题研究,国家级平台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平台由企业牵头建立。
优化平台运行机制方面,钱锋建议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进平台、项目、人才、资源一体化配置,以国有资本引导撬动社会资本进入。坚持多学科交叉融合,打通基础研究到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创新链条;建设国家级技术共享与转移平台,加快科技资源流动和科技成果转化。人才评价以创新价值、创新能力、贡献作为依据,建立科研人员知识产权分享制度。依托企业创新平台,允许科研人员拥有股权和参与分红。
企业创新:激发创新活力,提高转化效率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依法平等保护企业产权、自主经营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弘扬企业家精神,制定涉企政策要多听市场主体意见,支持企业家专注创业创新、安心经营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用结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永飞谈到,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正逢其时。企业当前仍然存在创新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创新动力不足、产学研合作不够深入等问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一是应当大力发展科技领军型企业,进一步形成共识、合力、默契,共同打造科技产业自主生存发展的能力,协同培育产业链、供应链经受超极限打击的能力,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取得突破;二是依托“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发展科技企业,在高水平自力更生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中确保极端条件下产业可正常持续发展,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下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确保正常条件下能应对极端冲击;三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依托制造业中的先进企业,解决“卡脖子”技术中材料对外依赖和工艺不完善这两大质量问题,积极吸引外资,同时不遗余力地支持培育本土科技企业发展壮大。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激动地说,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释放着极强的信号,十分振奋人心。在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方面,我认为两条十分关键: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强调企业家精神,支持有科学家精神的企业家和有企业家精神的科学家;二是原始创新要立足长远,且应赋予科研人员高度的自主权。相信,未来科学家能够更加专注于科学研究,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将被进一步激发。
制造强国:增强核心竞争力是关键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总工程师彭寿以所在的建材行业为例向记者介绍说,中国建材集团通过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了疫苗药用玻璃、柔性折叠屏玻璃、超薄电子玻璃、高性能碳纤维、锂电池隔膜、人工晶体等一大批新材料产业化,打破了国际垄断,保障了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安全,进一步增强了国家建材工业的核心竞争力。“但从整体看,我国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与世界一流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高端供给能力不足,已成为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制约。”彭寿坦言,企业强,产业才能强。制造业提升核心竞争力、追赶世界一流,就要培育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说,打造制造强国或工业互联网,不仅仅是核心技术装备的升级,而是从整个制造业的全产业链来推动,很多时候要用到5G、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对于制造业来说,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元器件,在数字经济的背景下,制造业越来越“软化”,软件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需要数字技术的赋能,即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我们要着力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产业,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同时要着力培养一批专精特新的人才,做好这条生态链的建设。
数字经济:保障数据产权,释放数据红利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完善数字经济治理”。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马一德说,数字经济发展完善当务之急是建立数据要素市场体系的问题,实现这一目标目前最主要的困境是法律问题,即关于数据产权的保障方式、保障机制仍然并不明确。未来,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明确数字经济领域的反垄断制度,加强反垄断执法力度,促进数据要素流动共享,加速实现各个产业部门的数字化转型和全面发展。要尽快发展和完善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和创新成果的保护力度,吸引鼓励企业投资,政府要通过加强竞争执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并积极开放公共数据资源供企业利用,充分释放我国的人口和数据红利。
“双碳”工作:以技术进步推动目标实现
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研究员樊杰讲到,出台碳达峰行动方案,是2021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可圈可点的工作。我国当前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之一,是如何提升技术进步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贡献度。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全社会的节能降碳效率,通过新能源生产-储存-输送-消费等全流程的技术攻关优化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建立固碳科技体系增强碳中和水平,促进我国节能减排尽快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转向技术进步主导,这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专精特新:筑牢国家经济转型升级之基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让我非常振奋,备受鼓舞。”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赛莱拉干细胞研究院院长陈海佳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中小企业群体的领头羊。“政府工作报告特意提到‘专精特新’,我坚信,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政策将得到进一步的制定、细化和落实,促进形成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大好局面,释放创新活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稳中求进、实现高质量发展。”
减税降费:助企纾困“放水养鱼”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21年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2022年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
在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看来,“一揽子”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导向精准,力减了科创企业、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中低收入群体的税费负担。他认为,实打实、硬碰硬的“税惠”大礼包,让企业有了更多的资本用于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有效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找准问题,统一认识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长期稳定支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支持力度,让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尽展其能”。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晓风谈到,加强长期稳定支持,不仅可以提升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减少科学家用于申请项目的时间和精力,还可以减少低水平重复,避免出现关键难啃的硬骨头无人问津的局面。问题的关键是哪些是国家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只有充分论证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全国一盘棋进行整体战略布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优势才能得以体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柏春表示,我们一定要注意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要有耐心。在判断我们应该支持什么项目、支持什么人时,应该首先重视洞察力强的杰出同行的意见。有时候,看似的“弱者”,实则是“例外的创新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黄力提议,不断完善科技评价体系,鼓励长期坚守,构建有利于自由探索的研究生态;加强科普宣传,保护和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自由探索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