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林语堂《庄子》英译本研究

2022-03-19曹颖胡嘉豪李玉意万佳歆

文化产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典籍译本林语堂

曹颖 胡嘉豪 李玉意 万佳歆

我国自20世纪以来一直支持中国典籍英译以及对外传播事业。至今,中国典籍英译不断发展,产生的译本众多。以《庄子》为例,国内外已有超过20种全译本或选译本。其中林语堂译本力求中西文化的“和谐统一”,“以译者为中心进行适应与选择”,以最大限度地传达中国文化。这不仅有助于中国文化传播,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国民的文化认同感。

文化自信的现代背景

文化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的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指人文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与精神财富。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认同以及信念的坚守。党召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各类大会上强调文化自信,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则成为一大时代热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与历史积淀,同时熔铸于党和人民的伟大斗争历程中,蕴含了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站在历史的角度上,从旧石器时代开始至今日,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其文化源远流长。在外来异质文化的影响下,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让我们在站稳脚跟的同时兼收并蓄。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精神的命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之源,在新时代依然对发扬民族精神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

中华文化典籍凝聚了众多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中国优秀文化典籍的输出是加强跨文化交流、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中国文化走出去”与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特色,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等彼此相融。典籍外译工作有利于中国典籍对外输出,在典籍外译的过程中,合理的翻译策略可以让目的语读者精准地把控著作的内容和价值。立足于文化自信的典籍英译翻译实践成果符合时代需求,可以更为有效且保留特色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视角下的《庄子》外译

中国典籍浩如烟海,其中《庄子》無疑是意义重大的经典著作。《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以奇诡多变的意象、丰富多彩的修辞玄妙绝伦的哲思成为先秦诸子百家散文中最具艺术价值的著作之一。

以林语堂英译《庄子》为例,从词汇、修辞、结构、意象等多个方面可以看出,其译本有效保留了中国文字特色,体现了本土文化底蕴。林语堂作为中西双语言、双文化的熟练运用者,其译作体现了哲学的辩证思想,以及其个人“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跨文化观点。将林语堂文本与国内外《庄子》英译本进行选择对比,其翻译风格就显得愈加鲜明。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文化元素的翻译及词汇翻译。《庄子》中往往会涉及许多文化负载词,它们具有独特性和难以匹配性,在西方文化中难以找到对等的表达。

第二,林语堂译本注重在结构上保留原文的形美,同时兼顾国外读者的接受程度。《庄子》的文字注重节奏韵律,结构对仗工整,多种写作技巧及修辞的运用令其充满了诗的美感,语言表现也十分强烈。

第三,文化意象内涵保真度高,在吸引目的与读者的条件下依照个人取舍重视原文。基于文化自信视域,对比分析《庄子》中重要文化意象在不同译者不同译本中的翻译情况可以看出,林语堂的译本体现了文化自信在典籍跨文化传播时应该发挥的正面作用及带来的积极效果。

林语堂英译《庄子》的文化保留

文化负载词的转化

文化典籍具有高度的语境性,即大量的信息存在于环境,或者内化于个人思维中,只有少数信息蕴含在语言编码内。因而,对文化负载词的转换成为许多译者进行典籍翻译时面临的重大难点。《庄子》作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典籍,蕴含着大量特色鲜明的文化负载词。林语堂在译介这些文化负载词时,广泛运用了“音译+”策略。例如,黄帝(Yellow Emperor),尧(Emperor Yao),道(Tao),庄子(Chuang Tzu)。林语堂在保证文本可读易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在此类词汇上保留中国文化特色。

例1:

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庄子·逍遥游》

译文:In the northern ocean there is a fish,called the Kun,I do not know how many thousand li in size. This kun changes into a bird,called the Peng.

此处的“鲲”“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特有的形象。“鲲”的释义经过历代众多学者的讨论可以大致分为三类,其一为“小鱼子”,其二为“大鱼”,其三为“鲸”。庄子将首次在诗经中出现且本意为“小鱼”的“鲲”作为逍遥游中大鱼的名字,这体现了他独特的哲学思想,具有深意。“鹏”由于《庄子》的开篇定义,在《辞源》中已经成为固定的义项,即“传说鸟类中最大的鸟,由鲲变化而成”。而H.A.Gilies在译本中将“鲲”译作“Leviathan”,其在西方《圣经》中指“a very large sea monster”;将“鹏”则译作“Rukh”,其在阿拉伯神话中表示“a bird of enormous size and power”。显然,林语堂的译本是在不影响读者理解含义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了更忠实的转换,保留了文化特点。

例2:

原文: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庄子·人间世》

译文:When Tao prevails on earth,prophets will fulfill their mission.When Tao prevails not,they will but preserve themselves.

《莊子》中的意象以奇诡多变、广阔缥缈、汪洋恣肆为特点,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在《庄子》中,林语堂先生将“道”音译为“Tao”。“道”是《庄子》研究的中心意象,它是一个哲学概念。庄子赋予“道”以宇宙论和本体论的含义,并以“道”为中心建立了道论的哲学体系。因此,如果要对“道”这个独特且重要的概念进行英语转译,无疑会牵涉到丰富的中国文化要素。西方汉学家常采用的将“道”译为“Way”的翻译方式会将规训、指引、归宿、信仰等宗教成分融入“道”中;林语堂先生将其翻译为“Tao”,采用音译异化法,轻松地指向了万物齐一、适性逍遥的“道”的美妙境界。

修辞与结构的还原

《庄子》的文字具有言简义丰的特点,讲究形式优美,结构整齐。修辞手法的运用是庄子散文诗般语言的重要表现形式,也令其具有强烈的外在美。林语堂在进行英译时,也注重保留原文的形美,注重与原文风格相似,句式相近。林语堂译本对于庄子原文哲学色彩的隐喻大多进行了流畅的转化,且运用头韵、尾韵、平行结构等多种修辞,令句式朗朗上口又富于变化。

例3:

原文: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庄子·齐物论》

译文:Your mind like burnt-out cinder?

“cinder”的含义是“a small piece of ash or partly burnt coal,wood, etc.that is no longer burning but may still be hot”,此处保留了原文明喻的修辞手法,直接体现了“心的状态”。此外,这里的用词也比较考究,“burnt-out”在英文中不仅有烧坏的意思,还有精疲力竭的含义,此处对“cinder”加以“burntout”修饰更能体现出“死灰”是对南郭子心理状态的比喻,比直接译为“like cinder”更为生动贴切。

例4:

原文: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论》

译文:Once upon a time,I,Chuang Chou,dreamt I was a butterfly.I was conscious only of my happiest as a butterfly,unaware that I was Chou.Soon I awaked,and there I was,veritable myself again.Now I do not know whether I was then a man dreaming I was a butterfly,or whether I am now a butterfly, dreaming I am a man.Between a man and a butterfly there is necessary a distinction.The transition is call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terial things.

译文中,林语堂在深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其想象力体会《庄子》中的意象,出色地展现了事物的形象美,并诠释了其内涵哲学的抽象意义。在保留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又用通俗的目的语作进一步的阐释,令读者通过上下文描述可以猜想出物象的具体样貌。本句运用了拟人隐喻的修辞手法,对比西方著名译者华兹生的译本“Chuang Chou dreamed that he was a butterfly,a butterfly flittering and fluttering around,happy with himself and doing as he pleased…This is call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ings”,林语堂使用了第一人称视角,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体会到梦境,将想象和感受以及庄子后来的疑惑都展现给读者。这里叙述的时态有两个,其一是用过去时态表示对梦的回忆,另一个则是以现在时表现梦醒之后的困惑,最后一句更是让读者感受“物我两忘,物我齐一,庄即是蝶,蝶即是庄”的意象美。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忠实原文与地道翻译——“和而不同”

林语堂作为一个享誉中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大家,其独特的文化态度得益于其双语言和双文化的教育经历。传播中国文化是林语堂进行翻译创作的主要目的,因此林译本往往体现着“和而不同”的翻译理念。林语堂英译中国文化信息时善于采用音译与其他译法结合的方式,如“音译+注释”“音译+意译”“音译+直译”等。对于“不可译”的源语言,林语堂则保留中国特色,又用通俗的目的语作进一步的阐释,令读者结合上下文描述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到物象与意象的含义。林语堂求同存异的思想确保了译文保留异域特点,又和目标语文化相融通,使多元文化和谐统一。这种多元融合的文化精神,显示了林语堂整体性和超前性的文化观念,在现代译介进程中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和文学意义。

通过译本赏析也可以看出林语堂翻译理论新颖且包容性强,对前人理论有继承发展并为后人留下了丰富价值。他在《论翻译》一文中总结道:“翻译是一门艺术”,将翻译从单纯的“语言学”中解放,令其具有“美学”“生态学”等多方面价值。以“为西方揭开古老东方的神秘面纱”为目的,林语堂坚守中国文化输出的新概念,传播中国先贤的思想精髓。在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林语堂先生以地道的英文展现东方文化魅力,创造性地进行典籍英译工作,呈现与发扬中国古代哲学智慧,有利于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

中国典籍蕴含的丰富传统文化根植于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的思想理念和行为表现。中国典籍对外英译对于现代中国的文化输出具有重大意义。立足于文化自信的根本基点,充分理解并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有利于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焕发活力生机,让世界读懂中华文明之美。中国典籍对外英译要秉持“和而不同”的辩证思想,创造性地对文本进行取舍与转化,尊重段落篇章方面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保持原著文化与思想上的核心意味,才能真正做到传神达意,弘扬中国文化。

【基金项目】2021年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典籍英译研究——以林语堂英译《庄子》为例(项目编号:S202111318042)。

2397501186240

猜你喜欢

典籍译本林语堂
拈花
——鲁迅藏中外美术典籍展
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殷企平教授访谈录
林语堂的“半场演讲”
林语堂更衣见老友
林语堂妙论“好丈夫”
英译汉中第三人称代词的翻译研究
Lin Yutang’s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his Translation Thematization
少数民族典籍翻译出版的探索与思考
连连看
专题前言:理解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