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特斯拉第二工厂
2022-03-19
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能级毋庸置疑,其上海超级工厂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产业链连锁反应,令更多城市对潜在的特斯拉在华第二座超级工厂势在必得。
日前,有关特斯拉在华第二工厂“将落户辽宁沈阳”的消息再度引发广泛关注。顶尖企业的项目,向来是各大城市推进产业发展所依仗的重要力量。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能级毋庸置疑,其上海超级工厂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产业链连锁反应,令更多城市对潜在的特斯拉在华第二座超级工厂势在必得。实际上,沈阳并非首个被传为“特斯拉第二工厂选址”的城市。此前,广州、深圳、青岛、宜宾、重庆、合肥、武汉、西安8座城市都曾卷入特斯拉第二工厂项目的消息。
2021年10月末,特斯拉将在华设立第二座超级工厂的说法四起。深圳东方港湾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但斌的微博显示,特斯拉第二工厂或将选址青岛。同时,有报道称,青岛相关部门已与特斯拉中国高层取得联系,并进行了沟通,将力争该项目落户青岛。
同此次“落户沈阳”事件一样,消息传出不久后,特斯拉对外事务副总裁陶琳便在微博上表示,网络上关于特斯拉第二工厂选址的信息不属实,但人们对于此事的分析并未停止,评论区也成了各地网友推荐落地城市、分享原因的场所。
辟谣迅速,但讨论不止。究其原因,还是特斯拉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资源集聚效应过于诱人。
上海与特斯拉的彼此成就
在年度财报中,特斯拉将2021年称为其“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数据显示,2021年,特斯拉全球交付量达93.62万辆,创下新高,较2020年增长87%。
其中,特斯拉在中国设置的首家超级工厂——上海超级工厂(以下简称“上海工厂”)贡献了51.7%的交付量:2021年,上海工厂共交付48.41万辆,较初投产的2020年增长达235%。
同时,这一数字表明上海工厂已拥有了接近2020年特斯拉全球交付量(49.96万)的生产水平。
在上海工厂助力下猛增的交付量,进而反映至特斯拉去年大幅提升的业绩结果上。据特斯拉递交的10-K年报文件显示,去年,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收入达138.44亿美元,同比增幅达107.80%,在其全球收入中占25.72%。
在上海工厂为特斯拉实现交付量和业绩双新高时,特斯拉也为上海带来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收益。2021年,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已突破1600亿元,较2020年翻倍。其中,上海工厂所在的临港新片区,就贡献了超过1500亿元。
根据特斯拉与上海签订的对赌协议,2023年年底起,特斯拉每年的纳税额必须达到22.3亿元。由此来看,特斯拉为上海作出的产值和税收贡献,将继续维持在高位。
在这一直观的经济数据背后,是上海新能源汽車产业链获得的整体进位升级。
目前,上海工厂的零部件本地化率已超过90%。这一数据的基础,是在特斯拉这一行业巨头的吸引力,以及临港新片区近年来频繁的招商动作影响下,不断聚集于上海及邻接城市的众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近日,宁德时代产业项目(瑞庭电池基地项目)等一批新能源产业项目在临港新片区开工。此类上游供应商企业先后扎根,为产业在上海及周边成链发展、扩张,乃至区域经济水平升级,提供了动力。
同时,特斯拉为上海提供了聚集人才等创新要素的强大吸引力。
2021年3月起,特斯拉在合肥、南京、杭州等15座城市举办招聘会,针对上海工厂的七大部门30类职位展开大规模招聘。媒体报道显示,特斯拉的行业龙头地位及优厚待遇,令不少求职者蜂拥而至,其中不乏汽车行业的优秀人才。
2021年10月,特斯拉上海研发创新中心建设落成。据悉,该中心以整车开发为基础,包括软件、硬件、电子、材料、动力及能源工厂团队,是特斯拉首座海外研发中心。通过发挥本地化人才培养、产业研发接轨国际等作用,该中心将成为上海集聚整车、充电设备、能源产品等新能源汽车各模块人才的一块强力磁石。
上海与特斯拉在2021年取得的双赢,显然已成为各大城市争取特斯拉在华第二工厂的动力。
在1月27日举行的财报电话会议和投资者问答中,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表示,目前特斯拉正展开新工厂选址,或将在今年年底公布相关信息。
那么,在国内多城争夺的背景下,曾经擦肩而过的青岛,能否如愿以偿?
青岛的机会在哪?
上海工厂曾被马斯克称作“自己见过的建成速度最快的建筑”。从2019年1月7日项目奠基,到同年12月30日首批Model 3交付,上海工厂创造了仅用时11个月的“上海速度”。
在项目建设提速增效方面,青岛2021年发布相关文件,将工程建设项目主要审批服务事项清单精简至48项,并推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优化、数字化远程审批等多项措施,便利市场主体办事,提升项目落地效率。
2月8日,潍柴青岛项目签约不到40天即开工,体现了不俗的“青岛速度”,也生动地反映了青岛明确“聚焦有效需求,提倡多干少说”后的实践成效。由此来看,青岛完全有能力为急需新厂投产缓解产能不足问题的特斯拉带来质的增益。
为实现“降本提质增效”这一所有企业发展时关心的目标,本地供应链发展情况同样将成为特斯拉进行选址时着重考虑的要素之一。
在分析2021年的表现时,特斯拉提出,本地化生产是降低成本、提升全球供应链稳定性的重要环节。同时,特斯拉也表示,供应链稳定性同样是影响交付量增速的重要因素。此前,特斯拉工厂的实际交付量始终低于设计产能,而供应链便是主要限制之一。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青岛先后引进了上汽通用五菱、奇瑞、北汽等五家整车企业,在西海岸新区、即墨、平度都有布局。这些项目落地生根,在青岛已延伸出规模可观的汽车产业链条。
此外,芯恩、京东方等芯片、面板产业龙头在青岛均有落地项目。同时,随着青岛都市圈、胶东经济圈一体化等进一步发展,工业门类齐全的山东也将成为青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供应能力支柱。对特斯拉来说,青岛本地供应链的这些优势同样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实际上,从出口销售的角度出发,为实现“降本增效”,青岛优秀的地理位置也是竞争特斯拉第二工厂的优势之一。
青岛拥有天然良港——青岛港,货物吞吐量与集装箱吞吐量均居全国前列。《国际航运枢纽竞争力指数——东北亚报告(2021)》显示,青岛港竞争力位居东北亚地区港口首席。
随着上合示范区、RCEP协定正式生效等政策利好效应扩大,青岛面向海外市场的出口货量将进一步得到提升。这正是苦于“供不应求”问题的特斯拉,所急需的。
但在肯定青岛种种优势时,人们也应着眼于青岛仍需克服的不足,延长“木桶”上的短板。
随着汽车价格逐渐合理,为有效降低成本,企业总是趋向于缩短生产端与目标客户间的距离。工厂本地及邻接城市若有充足的市场需求,产品的销售、营销都能在短距离内完成,进而控制成本。
在这一方面,青岛存在一定劣势。在根据新车交强险购买数统计的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中,2021年累计销量达33056辆的青岛,仅位列第21名。但从其114.72%的增长率来看,激活有效需求、持续良性扩展市场规模,将是青岛争夺特斯拉新工厂时首要考虑解决的问题。
同时,青岛也应主动从“制造基地”向“研发基地”转身。直至华人运通于今年1月宣布在青打造面向全球的研发技术中心前,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始终处于“制造强、研发弱”的状态,人才集聚、技术升级动力较弱,产业链高端发展进程较慢。
无论是为争夺特斯拉第二工厂,还是为了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目标,青岛都需要聚焦有效需求,通过招商引资、培养本土科研力量等途径,提升产业整体的“科技含金量”。
(本刊编辑综合整理)
1452501705356
猜你喜欢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