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衷共济推动发展

2022-03-19魏真柏

曲艺 2022年3期
关键词:曲种曲艺笔者

魏真柏

2004年,我国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在相关领域展开了深入、细致、长远的工作,曲艺作为非遗的重要项目,也开始了排查、发掘、登记、申请、审批立项等一系列的保护工作,借着这一股“东风”,全国曲艺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不少濒危曲种有了重萌生机的契机,一些发展较好的曲种也有了更广阔的展示舞台。如文旅部近几年推出的“全国非遗曲艺周”,就是为曲艺量身打造的舞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地区曲种的有无互通和互相损益,对曲艺的整体发展是有益的。但我们在为曲艺舞台扩大而欢欣鼓舞的同时,还应从更深广的层次思考曲艺发展的长远之道。这不是“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的故意扫兴之举,而是避免曲艺变成舞台“博物馆”上非遗项目的必然举措。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的重要方法,是曲艺在新时代获得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以2020年“全国非遗曲艺周”上展出的200多个节目来看,部分曲种在抓牢艺术根本的同时,适当丰富了艺术表现力和舞台延展性,让自身的表演更有张力;而部分曲种似乎有些急切,在追求表现力时把自身表演的基点从“在说法中现身”转到了“在现身中说法”上,偏离了曲艺的基本规律;也有一些曲种则显得过于中规中矩,原汁原味中没有放入一点创新发展的“佐料”,从表演风格、服饰穿着上都没有满足受众的期许。

事实上,以上不仅仅是“表皮”的不同,更折射出部分曲艺工作者在发展方面的理念差异。特别是对待创新的问题上,当前声音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要登高博见,顺风而呼,假舆马而利足,借舟楫而击水,大胆尝试,大胆创新。另一种则是要尽力保持本曲种的“原汁原味”不可动 ,极甚者似乎有些“固执”的味道。

就一门艺术而言,有争鸣是好事,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艺术的活跃度。但“争鸣”不能变成“争议”,更不能变成内耗。若两种声音彼此以“食古不化”“好高骛远”视之,而不能取中平之道,则多半会给曲艺发展带来影响。在笔者看来,“百家争鸣”应该有一个关键的“中平”点,这样大家才能形成关键合力,而不至于在固本和创新的理念之争上辩而不休。

相声艺术可溯之源长而可证之史短,其实广而视之,这也是相当数量曲艺曲种的共性,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曲种的形成过程大抵就是一个“以我为主,百川汇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代发展与观念更新,特别是受众对艺术需求的变化比较重要,是影响艺术发展态势的关键因素。就此而言,笔者认为,在保证艺术本体的大前提下,跟上受众的精神需求“节奏”,与这种变化形成动态平衡,是曲艺艺术保持活力的重要方法,也是“中平”點所在。对此,不仅曲艺工作者应该有较为明晰的认识,相关部门或者组织更要明晰,而且要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曲艺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大框架。

目前,对曲艺艺术发展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级行政部门和人民团体主要有文旅部非遗司、公共服务司,中国曲协,以及文旅部艺术司戏剧曲艺处。按照性质和工作侧重不同,它们大概可以分为3大块。

文旅部非遗司的工作是拟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规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记录、确认和建立名录;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宣传和传播工作。作为非遗项目的曲艺曲种,当然在其工作范围内。

文旅部艺术司负责拟订音乐、舞蹈、戏曲、戏剧、美术等文艺事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并组织实施,扶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导向性代表性示范性的文艺作品和代表国家水准及民族特色的文艺院团,推动各门类艺术、各艺术品种发展,指导、协调全国性艺术展演、展览以及重大文艺活动。而之下的戏剧曲艺处则顾名思义,工作指向进一步明确。中国曲协作为全国性人民团体,没有刚性的行政约束机制,目的是团结引领广大曲艺工作者遵循党的文艺路线、方针和政策,改革和发展我国曲艺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两者虽然在运行方式上各有不同,但都具备专业化特征。

文旅部公共服务司的部分职能是承担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的指导、协调和推动工作,拟订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标准并监督实施,指导群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未成年人文化和老年文化工作,指导图书馆、文化馆事业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而从群众文化角度来看,基层曲艺事业也在公共服务司的工作职能之内。

非遗司在曲艺工作方面,应该是做好保护工作,完善名录,构建保护体系,建立非遗普查,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进行曲艺艺术生态保护,重视对民间艺人的扶持,使重要的非遗曲艺曲种得到有效保护。笔者认为,这其实构建出了曲艺事业的“存续”态势。

中国曲协和文旅部艺术司戏剧曲艺处专业化性质决定了,它们应该成为推动曲艺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特别是中国曲协,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团结引领的“柔性”机制效能,更出色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的重要指示,用心实现曲艺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笔者认为,这其实构建出了曲艺事业的“发展”态势。

曲艺是最接地气的艺术形式,与群文工作具有天然的契合点。只有扎根人民,为广大基层服务,从群众的臧否中明了表演的好坏和作品的短长,曲艺工作者才能有进步,曲艺事业才能有根基。笔者认为,这其实构建出了曲艺事业的“兴旺”态势。

三者的工作内容都是清楚的,但笔者认为,在具体执行方面,特别是在推动曲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三者还没有形成合力,没有构建出顶层框架,还在一定程度上各自为战,这也是导致曲艺目前在创新发展上没有形成共识的一个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全员大会开幕式上指出:“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笔者认为,总书记的这段讲话,已经非常明确地对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概言之,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应该是动态的。为此,三者在强化自身职能的同时,需构建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

建议非遗司加强动态机制建设,探索建立非遗曲艺项目发展态势比对名录的可能性,在展示工作进展的同时,为下一阶段工作提供更可靠的支撑。要对那些定为国家级的非遗曲种重新审视,不能有“物以稀为贵”定性思维,不能只是因为这个曲种在某地独有而不管它达没达到国家级的艺术水平就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在传承过程中肯定会有流失的部分,现存的不一定是最精纯的,不修不补不提高的拿来展示并不是个好主意。应该建立与中国曲协等专业团体的互通机制,共同推动非遗曲艺项目的活态发展,使其更有自我更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中国曲协应该在进一步发展专业效能的基础上,依托非遗司的数据支撑,针对不同曲种的发展态势制定不同的引导方案。有些曲种在传承过程中遵循艺术的客观规律,有序丰富从业者的文化水平、見识思路和表演方式,有了很好的发展。如相声、快板、苏州评弹等曲种,至今仍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在进一步引导它们发展时,笔者认为,中国曲协的步子应该更快一些,使相关从业者立足本业,不断吸收新理念,摸索新的发展模式。而对一些受各种条件制约,发展模式陈旧的曲种,中国曲协一定要坚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动态引导,认真调查研究,助力补齐短板,不断提升艺术效能。同时,中国曲协还应该与艺术司戏剧曲艺处一道,凝聚体制内外广大的从业者,使其在练好“内功”、能充分发挥本门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动态创作为时代发展说和唱,为国家富强鼓与呼的好作品,为非遗曲艺项目的活态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作品支撑,更为公共服务司的群文工作提供强大助力。

笔者认为,要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群文工作要做到“上传下达”,在不断推动各类曲艺作品生根落地的同时,还要把群众对作品的意见和之后的需求传达给创作者和演出者。为此,笔者建议公共服务司可以探索建立包括曲艺艺术在内的公共文化服务“双向流动”动态机制,让艺术之根扎得更深,让群众的艺术需求更容易得到回应。

笔者认为,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各个层面能携手做好工作,广大曲艺工作者就能在固本培元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打造出更多无愧于新时代的精品力作,中国曲艺事业就能在新时代获得更好的发展。

(责任编辑/马瑜)

3094501908244

猜你喜欢

曲种曲艺笔者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浅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曲艺传承与保护
少数民族曲艺是各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艺术展现
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普查环节诸问题浅谈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