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疏导方式探索

2022-03-19许静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疏导研究生心理健康

许静

[摘 要] 高校硕士研究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下成长,各种压力导致他们心理脆弱,压抑的情绪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影响其身心健康。通过对西安邮电大学在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从性别、年级、是否应届生等角度分析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本特点,从社会、家庭、学校、研究生个人等角度,分析研究生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从健康心理学角度提出疏导研究生心理压力的方式,以期提高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人格完善发展。

[关键词] 研究生;健康心理学;心理健康;疏导

[基金项目] 2020年度西安邮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研究项目“‘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育人路径研究——以西安邮电大学为例”(ZLG2020-9)

[作者简介] 许 静(1977—),女,河南洛阳人,工学硕士,西安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辅导员,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6-0013-04 [收稿日期] 2021-06-04

一、研究背景和调查设计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指出,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健全“三全育人”机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服务。近年来在就业难高压下,伴随大学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我国研究生报名人数不断增多。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考人数377万,较2020年的341万增加36万,增幅10.6%,报考人数再创历史新高。研究生生源呈现多样化趋势:有应届考生,有未就业坚持多次考研的考生,也有工作一段时间选择继续深造的考生。在考生构成结构中,往届生占比上升较快,部分高校超过了六成。硕士研究生年龄一般在23~30岁之间,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自身和外界有更多的期望。在学业和就业上面临的压力、恋爱情感上的需求,以及对经济独立的渴望,往往会导致其中一些人产生精神活动的障碍,如焦虑、烦躁、抑郁、妄想等,这些心理异常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甚至可能会产生轻生念头。在新时代、新变化的環境下,从健康心理学角度出发,探寻舒缓研究生心理压力的方式,对于帮助研究生铸就健康的人格,增强适应能力,促进研究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的对象为西安邮电大学研一至研三的在校硕士研究生。调查方法主要采用自编的心理健康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着眼于研究生的平时生活,参考一些认可度高的心理健康测试题目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整个问卷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为了便于了解分析每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求问卷上标注被调查人的姓名。调查得到的数据利用微软办公表格2010版进行录入,数据统计分析基于SPSS软件进行。此次调查共分发问卷594份,收回有效问卷593份,占发放问卷的99.8%。其中男生339人,女生254人;研一245人,研二185人,研三163人;应届生395人,往届生198人。调查采用三级预警制,一级预警表示可能有较重的心理问题;二级预警表示可能有中等的心理问题;三级预警表示可能有轻微的心理问题。

(三)健康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一个基础学科。主张运用心理学和健康促进的手段,维护和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及改造能力。心理学家柯永河教授提出的心理健康公式如下:

B=E÷P

其中B为症状出现率,E为内外压力总和,P为自我强度(Ego-strength)。该公式表明:个人心理不健康,与自我强度成反比,与内外压力总和成正比;换言之,个人之心理健康,与自我强度成正比,与内外压力总和成反比。实验证明:适当的焦虑是激励抱负水准与提高学习效率的有用条件,当内外压力总和稍高于自我强度时,是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

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从健康心理学角度出发探寻舒缓研究生心理压力的方式,帮助研究生铸就强健的心理素质,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勇敢地面对,同时具有健壮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成长为文化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双高的人才。

二、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问卷调查发现,心理健康可能存在问题的研究生一共有11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8.7%。其中一级预警17人,二级预警28人,三级预警66人,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2.9%、4.7%和11.1%。然后,通过谈心谈话、走访宿舍、侧面了解等多种方式,对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生的学习、心理、生活问题等进行深入了解,最终确定7名重点关注的学生。其中研一有2人,研二有3人,研三有2人。重点关注的学生中来自一级预警的3人,来自三级预警的1人,来自无心理异常的3人,主动咨询的1人。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111名研究生中,女生有45人,男生有66人,分别占总数的40.5%和59.5%。7名重点关注的研究生中,女生3人,男生4人,占比分别为42.9%和57.1%。这说明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稍好于男生,这点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中国社科院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2019年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中国女性心理健康水平好于男性,女性更能适应环境、更在意自我发展、更能感受亲密关系的和谐,更明确人生目标。分析不同性别研究生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发现,在对学业压力的感受上男生和女生感受到的程度相当。在压力来源方面,男生主要感受到来自就业前景、经济收入方面的压力,女生主要感受到来自恋爱情感和情绪方面的压力,在就业方面的压力要略低于男生。

(二)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

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111名研究生中,研一学生47人,研二学生39人,研三学生25人,分别占总数的42.3%、35.2%和22.5%。这表明一年级研究生的总体压力最大,随着年级的增长,压力显著减小。分析不同年级学生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发现,由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本科生有比较大的区别,一年级研究生在适应的过程中总体上会感受到来自学业的压力,随着对研究生阶段学习生活的适应,这种压力逐渐减小。7名重点关注的研究生中,研一学生2人,研二学生3人,研三学生2人,占比分别为28.6%、42.8%和28.6%。通过谈心谈话、侧面了解等方式了解到,这7名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学业,特别是对于研二的学生来说,面临着完成毕业条件和即将找工作的双重压力,如果不能有效地疏导,有可能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应届与往届研究生心理健康差异

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111名研究生中,应届生80人,往届生31人,分别占总数的72.1%和27.9%。7名重点关注的研究生中,应届生5人,往届生2人,占比分别为71.4%和28.6%。这表明应届生比往届生感受到的心理压力更大。分析应届研究生与往届研究生心理健康差异的原因发现,往届生往往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因此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而应届生还未经历过社会的历练,思想比较简单,在遇到困难时有可能会表现得比较脆弱。

三、影响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程度的因素分析

通过分析这次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总的来说,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不容乐观的,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比近20%,也就是每5名研究生中就有1人可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包含社会、家庭、学校和研究生个人等多方面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与传统社会相比,当今社会表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管理法治化、文化思潮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选择自由化、更新频繁化、信息爆炸化、生活节奏快速化、竞争激烈化、协作紧密化、关系复杂化[1]。这些客观的现实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研究生心理的全面发展和潜能的充分开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舞台;另一方面,也对研究生心理健康带来严峻的挑战和潜在的危险。研究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知识方面的优势可以帮助他们对社会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与理解,但是大部分研究生是应届考生,由于没有与社会现实充分地接触,所以社会阅历及社会经验相对不足,对社会事物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思想比较单纯,容易受到不好的心理暗示,有可能對心理健康造成一些不良影响。

(二)家庭因素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往往是从家庭生活、家长的言行举止开始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发育、人格形成、归因方式及心理防御能力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心理学家郝滨老师曾说:“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与起点。”家庭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属于持久深入性的教育,家庭教育能够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产生直接与间接的影响。如果将学生教育比作一个工程的话,那家庭教育就属于这项工程中的重要基础。当前研究生面临着学业、就业、婚恋情感、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压力,会有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家长要创造温暖和睦、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和孩子互相信任,倾听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选择,帮助他们释放负面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三)学校因素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如果把学生比作树苗的话,那学校环境就是培育树苗茁壮生长,最终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土壤。学生能否成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是否肥沃。和谐融洽、健康阳光的大学校园可以让人身心愉悦,舒缓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会唤起学生更大的自觉能动性,激发出更大的潜能,从而取得更加让人满意的结果,以此获得对自我的肯定。因此,校园环境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结合研究生的特点,建设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倡导高雅文化,宣扬正能量,创建良好的学习风气和校园风气,构建干净纯洁的学术氛围和温暖关爱的人际关系。

(四)研究生个人的心理因素

研究表明,个体心理问题的产生与自我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有很大关系。自我满意度高的个体更容易接纳自己,主观幸福感越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会越高[2]。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主要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在这种意义上,决定人们是否幸福的并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关键是人们对所发生的事情在情绪上做出何种解释,在认知上进行怎样的加工。研究生的知识水平较高,无论是研究生自身还是外界都会对研究生有较高的期望,这种过高的期望往往会给研究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当个人不能很好地梳理排泄过大的压力时,就很容易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四、疏导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的方式

心理健康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一方面,只有通过积极的教育措施,才能预防不健康的心理,防止产生心理疾病,保证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另一方面,心理健康又是学生有效学习和工作的一个必要条件。在学习和工作中,如果学生能够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就可以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情绪紧张、焦虑不安、心烦意乱、灰心绝望,学习和工作则往往事倍功半。在对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的疏导上,可以尝试采用如下方式。

(一)构建灵活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制

以人为本,全面服务学生。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要把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西安邮电大学目前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根据研究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环境适应、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心理咨询与辅导,通过举办各类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团体辅导和心理沙龙等活动,以及网站、微信等多种平台帮助研究生调整认知偏差、增强适应能力、优化心理素质。在学生公寓建立办公室,将值班室、谈心谈话室、办公室功能合并,充分利用公寓育人阵地开展谈心谈话、专题研讨、学业帮扶等工作,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覆盖。针对研一新生开展户外心理团辅活动。以游戏的形式帮助新生消除陌生感,拉近同学之间的距离,教会学生更全面、客观、清晰地认识自我,达到排解焦虑、增强抗压能力、放松心情的目的。

(二)构建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学校应通过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帮助研究生识别心理异常现象,了解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类型和成因,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西安邮电大学已初步建立了新生心理普测、院系学生工作组情况上报等心理危机监测制度。积极开展“朋辈互助”活动,建立了班长、团支书、舍长、心理委员的四级预警网络。

制定规章制度,规定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首要责任人。导师应定期了解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在生活上多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多帮助他们,从而增进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充分发挥导师对研究生的教育引导作用,通过讲座等形式对研究生导师进行健康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培训,增强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提高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使导师能够对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避免造成严重的后果,成为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中坚力量。

结语

要帮助硕士研究生舒缓心理压力,提高他们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就必须对导致研究生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并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相应的缓解方式。在生活上多關心他们,在学习上多帮助他们,帮助他们构建和谐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家庭关系,从而能够培养研究生强健的心理素质,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最终成长为文化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均出色的双高人才。

参考文献

[1]肖婧.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6(2):107-110.

[2]朱华,司文超.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1):44-45.

[3]宁维卫,陈华,陈丽.大学生发展与健康心理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8.

Exploration of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and Counseling Methods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Taking 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s an Example

XU Jing(School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Shaanxi 710121, China)

Abstract: Competition in todays society is fierce, causing peoples psychological pressure to increase. Graduate students in such a social environment face a variety of pressures, resulting in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the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are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der, grade and whether they are fresh graduates or not, and the causes of their psychological pressure are also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society, family, school, and graduate students themselv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alth psycholog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ways to relieve th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of graduate students. It is expected to promote the mental health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Key words: graduate students; health psychology; mental health; relieve

猜你喜欢

疏导研究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浅谈高中学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应急机制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班主任疏导智障生不良心理的方法探讨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