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背景下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2-03-18苏昊
为解决艺术设计类专业群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定位跟不上文化创意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步伐,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老套,无法与产业中新的职业标准匹配,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真实的生产流程存在差异,实训效果较差等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核心问题。文章围绕内容建设维度、能力提升维度、实训实践维度构建“双高”背景下艺术设计类专业群“分层递进”育人模式,并从立足培养产业需求杰出人才目标、强化知识宽度和技能深度两个基本点、把握时间段分阶段完善全过程递进式能力培养等方面介绍了实施该模式的关键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通篇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报告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专门部署,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求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入实施中职、高职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推动高职提质培优,稳步发展本科职业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更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1]。
随着“文化强国”建设目标的提出,文化创意产业迎来了高速发展和技术变革,产业链群、技术群、岗位群发展态势日益显现,高职院校传统的单一专业建设模式难以适应职业人才需求的快速变化与迭代,专业群协同发展已经成为新的趋势。面对文化创意产业、现代制造产业、现代服务产业等对艺术设计类人才的需求,在“双高计划”的背景之下,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类专业群,紧贴产业转型升级,数字赋能创意产业的趋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成为了新时期提升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2]。
1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群建设的困境
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随着“双高计划”的启动实施,艺术设计类专业群也得到了充分的支持与发展,这些专业群主动寻求对接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具有较强的建设基础和发展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群建设的发展[3]。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将专业群的发展精准定位于数字创意产业,政、行、企、校多方协同,共建“企业-学校”的命运共同体,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共生共荣的生态系统,将成果在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现代职教体系等方面应用于教学,提出了“三融合,七优化”的育人新理念,助推了学校“标准制定、三教改革、产教融合、创新创业”等任务的完成,通过多元评价,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构建了“数字融专业、标准融课程、生產融实训”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4]。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发展势头总体向好,主要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1)艺术设计类专业群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定位跟不上文化创意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步伐,培养模式陈旧,同质化现象严重,专业竞争力较弱。
文化创意人才非专指能施展创意的人才,而指具有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所需的艺术、技术、经营、管理等职业素质的人才。高职院校设置这些专业的时候,我国还没有进入文化产业经济,当时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一些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相对而言,人才培养的模式陈旧,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进一步阻碍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群的发展。
(2)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老套,跟不上数字化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步伐,无法与产业中新的职业标准匹配,限制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载体已数字化转型升级,CG(计算机图形)成为了近年来的主要载体,借由数字技术工具进行艺术创作和创意表现,其形态从二维到三维,从佩珀尔幻象到全息影像,从有形物质到无形服务和理念,从插画、漫画到电影、游戏,从VR(虚拟现实)到MR(混合现实),跨越虚拟物和现实物的界限,而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并未完全跟上。此外,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更多考虑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重点安排专业课程,能培养学生职业精神、融合企业文化的相关思政课程融入占比不高,并且教师的教学设计也主要围绕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工匠精神,职业精神的培养往往被忽略,致使培养内容不科学、不全面。
(3)是校内实训基地是由实训室的非生产性企业所建,提供的实训内容和项目都是“模拟”的,与企业真实的生产流程存在很大差异,严重脱节,实训效果较差。
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之一就是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部分职业院校实践教学场所较少,实训时间也较为欠缺,实训安排与培养标准相去甚远[5]。尤其是新趋势、新材料、新技术的实训环节,因为缺乏企业的真实项目融入,仅仅拿企业陈旧的“模拟项目”作为实训环节的教学内容,往往与企业实际生产有很大差异,学生很难在实践中观摩领悟工程师的职业操守、工匠品质等职业素养,以及学习其优秀的职业技能。
2 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群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1)紧贴产业升级,明确人才培养方向与规格,调整群内专业结构,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解决了专业群专业方向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学院紧贴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结合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调整专业群结构,突破传统单个专业的局限,打通专业群内的生态闭环,构建“企业-学校”命运共同体,组建“双师型”混编教学团队,按照认识→能力→创造的培养规律,明确以数字化为特色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规格,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共生共荣的生态系统构建了核心专业链与数字创意产业链“双链对接”的专业体系。
(2)通过制定各类标准,将标准融入课程,校企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库,标准融入课程,解决了专业群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不匹配的问题。
专业群2008年开始制定数字化背景下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标准。其后,影视动画专业、视觉传达专业作为全国引领的示范专业,先后牵头制定了3个职业教育相关的国家标准。通过“校、企、政、行”多方联动机制,在专业标准的引领之下,多维度的将各项标准融入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职业标准无缝对接;1+X证书标准与课程标准完美衔接;技能大赛标准与课程体系相互链接;创新创业理念与教学过程有机衔接,形成了“课岗融通、课证融通、课赛融通、课创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了“标准引领-理论先行-生产实训-项目创新”为新结构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重点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规范化、标准化的培养了一批适应企业技术升级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6]。
(3)通过产教融合,共建平台,仿真生产环境,引入真实项目,生产融入实训,解决了专业群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不匹配的问题。
学院通过与企业共建省级数字藝术工程中心,国家级校外实训基地,与行业共建省级“1+N”产教深度融合平台,产教融合集成平台,与政府共建国家级数字动画实训基地,打通了学校与企业沟通不畅、合作不紧密的壁垒。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按照真实生产场景进行布局,采用行业规范的制作流程,与国内龙头企业精准对接,建立起由教室到实训室、由课内到课外、由基础到进阶、由进阶到创新、由学校到企业、由学习到生产、由虚拟到真实、多维立体化的校企“联合作业”实践能力教学模式,把企业的各类项目直接引入课程教学中,实现教学过程到生产过程一体化的转变,双方从项目合作开始,共同开发完成数字艺术作品的制作,从而向产业合作延伸。
3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群的特色——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3.1 提出了人才培养新标准
学校积极探索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数字方向的新标准,先后制定了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毕业标准,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在内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涵盖了专业教学、教师队伍、学生实习等多个方面,创新构建了基于数字创意产业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逐步成为了苏锡常高职教育高地的范式,其中3个标准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职业教育标准,在全国职业教育中推广,对中国职业教育标准的输出有一定的创新价值。
3.2 构建了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数字化的背景之下,本成果通过重新定位专业发展方向,与中国动漫集团、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常州数字创意产业园等企业群构建命运共同体,通过搭建数字创意产教深度融合平台,工程中心,通过校企合作建设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构建了针对数字创意产业高速发展,以“数字融专业、标准融课程、生产融实训”为特征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了实践验证,其模式与路径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3.3 开发了课程建设新方法
学院创新性的将各项标准融入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职业标准无缝对接;1+X证书标准与课程标准完美衔接;技能大赛标准与课程体系相互链接;创新创业理念与教学过程有机衔接,形成了“课岗融通、课证融通、课赛融通、课创融通”的课程体系,突出了课程内容与数字赋能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接的准确性,突出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其课程建设方法与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4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类专业群的应用效果
4.1 标准全国获推广
成果中的全国标准获得了教育部行业指导委员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的一致认可,并在全国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进行了推广应用。四链融合的创新理念为专业成功申报江苏省高水平专业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互通互融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成为了苏锡常高职教育高地的范式,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践探索了“江苏模式”。
4.2 育才造士创佳绩
成果实施以来,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国家级专业标准融入创新创业的教学改革理念,制定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内容,得到了师生广泛认同,毕业生社会满意度和贡献度高。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创意、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
4.3 社会服务显成效
团队成员有江苏省“333”工程第三批次培养人才,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人才,在科研工作中展开多层次的社会服务;依托江苏省数字艺术工程中心,承担了国家级社科项目的建设工作,并以此为平台,为常州中华恐龙园、苏州智杰影业股份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500多名研发骨干开展技术创新方法培训;解决多项企业技术难题。
引用
[1] 邓桂兰.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深度融合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20(24):186-189.
[2] 江欢.推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培养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研究[J].职业教育,2019,18(6):97.
[3] 李芳.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视角下的高职人才培养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3):125 -128.
[4] 杨金栓.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视域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37(4):71-74.
[5] 杨金栓.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视角下职业院校“三场境六递进”人才培养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6): 47-50.
[6] 张丽娜.新时代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任务方略与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21(15):34-40.
课题:江苏省“青蓝工程”资助,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教师企业实践锻炼项目(2022CFYB1367)
作者简介:苏昊(1983—),男,江苏常州人,博士,副教授,就职于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