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音乐民族化过程运用

2022-03-18曾强

海外文摘·学术 2022年19期
关键词:民族化歌剧声乐

我们中华民族的音乐艺术,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审美风格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在中国的音乐艺术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时期形成了不同风格和流派的音乐作品。从早期的汉族民间歌曲到音乐理论家对各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民间乐曲)进行研究和探讨,形成了不同风格或流派的音乐。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我国涌现出大量创作较高水平音乐作品的文人,他们通过与汉族乐器以及当地流行音乐相结合,创作了一大批流传广泛、影响较大的民歌。本文对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整理分析,对中国音乐民族化进程有所了解和认识。

民族音乐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对世界的一种特殊情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20世纪80年代,西方音乐传入中国后,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对这一变化是很不适应的,但却又不能改变中华民族音乐这一优良传统。音乐工作者用西方理论结合中国实际明确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道路。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他们不断地进行音乐民族化探索,使这种创新成果得以继承和发展。

1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在文化上面临着三个危机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文化面临着三个危机:(1)中西决裂、文化冲突;(2)以西方为代表的现代文明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3)传统民族文化的衰败。西方的入侵,使中国走上了一条非正常发展之路。“鸦片战争”以后,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了“内忧外患”:外患指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之战(1840-1904)和八国联军侵华之战(1910-1921)两场战争。对这两场战争,西方国家持比较温和的态度;对这两场胜利,西方国家抱有很大敬意。然而,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侵略者把一条中国人民所固有的领土、主权都瓜分了。民族危亡之际,产生了一种非正常发展之路——中国人不再依靠别的国家而自己独立发展起来了,这种非正常发展之路就是音乐民族化。这也说明中华民族文化自鸦片战争以来与西方有着某种内在联系。

(1)音乐民族化的酝酿阶段。这个阶段,自“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反帝国主义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蓬勃兴起,中国社会掀起了一股“救亡图存”运动。中国人民进行了反帝反封建运动,但中国共产党没有停止对中国音乐文化尤其是民歌传统的挖掘。中国人民还发动了反对清政府的“禁教运动”,这场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罕见之举,引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救亡图存运动成为世界音乐运动最早开展的国家。1919年5月1日,五四运动爆发。(2)西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阶段。从1840-1912年这个阶段来看,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很大,造成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面临衰败的局面。从文学到音乐,到语言,都产生了一系列变革和冲击。首先是文学:以《诗经》为代表的古典文学与儒家思想发生了激烈冲突。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冲击:如18世纪欧洲国家社会经济制度,也带来了西学中对资本主义生产经济形式和组织形式的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就受到了西方文化影响。近代音乐也受了西方文化影响。(3)近代西方文化对国人传统文化的冲击阶段。20世纪初初,中国出现了维新思潮。维新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提出了新文化运动之说,即所谓“以西学为体、以西学为用”或称“维新新思想”。维新运动将西方现代科技手段应用到中国知识分子之中,使他们也开始接受新思想。如梁启超在《饮冰室杂文》中提出“吾辈欲救中国,必先救世界。”《东学杂说》把东学和西学结合起来。如梁启超在《新青年》一文中提出:“西学之有学问者也。”(4)音乐民族化与中国人文化自信和文化独立发展相适应时期。从清末到民国初年,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危亡的过程中,中国人有了一种文化自信和文化独立发展相适应的思想和行动。音乐民族化,这从西方传入中国来看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在1905年《时务报》上有个“中国音乐专刊”。这期专刊发表了以“民族音乐专刊”为代表的“各种音乐学术论文”以及李叔同、陈白尘等人关于音乐民族化问题的文章。李叔同从不同角度论述了音乐民族化问题,他认为只有音乐与哲学相结合,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音乐,而与科学相结合更是一种哲学层面上的学问[1]。

2 民族声乐的特征

民族声乐有三个特征:(1)民族歌曲演唱的不规范,包括歌词格式(含结构和旋律)、演唱方法(含演唱技巧)、民族音乐的表现方法等,都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2)民族歌曲唱功不过关,唱得不像,缺乏民族灵魂深處体现的新审美追求和新感情;(3)民族音乐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这主要是由于文化条件不同、民族特性不同,民族音乐中的一些艺术特色也不相同,不能形成自己民族的特色和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民族声乐有着丰富的内涵、深厚的传统、独特的风格。它之所以在发展中得到不断完善,其原因在于:中华民族音乐经历多次变革创新的历史进程,民族音乐具有悠久底蕴和丰富内涵,不断丰富为声乐艺术提供新鲜血液;民族声乐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是民族声乐自身存在的危机;不同民族声乐所具有的音乐特色和风格不同,必然会引起一些民族声乐爱好者的误解和抵触;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付诸实践后才能发现真正需要解决问题,从而得到切实有效、又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创作。

(1)歌词格式。歌词格式上,由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积累,我国民间音乐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些风格既继承了各民族传统,又融合了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形式,体现了各民族特有的音乐文化特点,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流行音乐所使用的歌词格式(又称标准格式),既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传统,又融合了世界各国作曲家、编曲家的创作理念;既吸收了各国创作模式,又体现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和艺术特点;既有与国际接轨特点,又考虑到了我国民族传统音乐习惯。如果说在西方流行音乐中的歌词形态已经普遍为标准格式,那么我国则基本采用了常规格式。这种格式与西方流行音乐有本质区别。西方流行音乐中的歌词均为固定格式,而我国不同地区则完全没有固定格式。这种标准格式也是我国民族音乐形态发展现状决定到根本解决问题的关键[2]。(2)演唱方法。许多流行歌手只注重模仿而不重视学习。虽然他们在演唱方法上采用了西方声乐中的一些演唱技巧,如音准,然而由于音乐文化的差异和人们对艺术要求(音准)的不同等原因,他们往往唱出的声乐作品缺乏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要让优秀歌唱作品脱颖而出,不仅要唱出它独特的风格和魅力;还要唱出它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艺术魅力。因此,我们要加强演唱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学习和探索,使我们既能唱得好,又能把作品唱好。(3)表现方法。民族音乐的表现方法与西洋声乐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在民族歌中也很明显,如果不从歌曲的本质出发,根据歌曲的主题思想、意境、情感等创作出一批通俗易懂、传唱度较高以及具有浓郁特色的演唱形式,才是民族音乐作品发展中最应该努力解决的问题。

3 在中国声乐中“民族化”的过程

对音乐民族化的探索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有了很大的发展。到60年代初,我国已经出现了不少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但这方面的成果大都停留在对音符的“复制”层面上,真正能够进入我国音乐创作层面并能发挥其民族特色,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20世纪80年代末期,一些优秀民族声乐作品,特别是以歌曲为载体的戏曲歌曲和以民歌为载体的戏曲歌曲,在音乐创作、演唱中不断出现新作品和新风格,如《三娘教子》《天鹅湖》等作品在表演上与我国其他民族的艺术作品并无不同之处。《天鹅湖》与《三娘教子》同时出现在央视春晚舞台上,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艺术在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说它们在改革开放后对新时期民族声乐创作和演唱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先看看在这几部著名歌曲中都有哪些典型的中国声乐作品。

4 中国民族声乐不断发展、创新

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民族声乐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并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国内外民族声乐发展的新路子,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并逐渐形成多种风格类型。如在京剧、昆曲、河北梆子、豫剧等传统戏曲中加入了民族唱法及现代唱法,民族声乐作品中也加入了一定的西洋唱法,并不断地完善我国民族声乐作品。同时,积极探索民族音乐发展规律,从民族风格向音乐风格、民族风格向现代风格转变。据统计,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我国民族声乐共创作了近百首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作品。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民族声乐创作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原则,以改革开放为契机,我国各民族声乐工作者积极探索具有各民族风格和独特风格的民族歌剧选曲作品。这些作品以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民族特色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为我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地了解和欣赏我国优秀少数民族音乐作品起到了积极作用。

(1)改革开放时期的民族歌剧创作。改革开放以来,民族歌剧以其独具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并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歌剧是一种富有浪漫色彩和艺术特色的艺术形式,它为观众呈现出一种独特而又丰富的艺术境界。因此,广大民族歌唱家努力塑造自己所喜爱和称道的角色形象,并努力追求与时代和观众更好地互动,从而使自己成为具有国际水平以及艺术特色的舞台艺术人才。(2)现代歌剧的兴起。歌剧,即歌剧作品和歌剧表演。在中国歌剧创作上,最早出现的歌剧,是京剧《杨门女将》。它通过讲述一位女将英勇杀敌、英勇献身、忠贞不渝的故事赢得了观众普遍而热烈的好评,使人们在欣赏京剧中得到了启迪。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梁山伯与祝英台》《江姐》系列等现代歌剧作品的上演,又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民族歌剧创作。与歌剧创作上注重表现人物形象不同,现代歌剧强调将故事情节与音乐完美结合起来,将中国传统戏剧中人物塑造得更为生动形象。(3)传统戏曲的创新与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民族声乐事业不断发展,以京剧、昆曲、河北梆子、豫剧等为代表的传统戏曲艺术日渐成熟,被广泛传播,这些传统戏曲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对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经过几代人对戏曲艺术的潜心钻研与实践,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已经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传统戏曲曲牌名称命名,曲调多以戏曲唱腔或曲牌名。我国传统戏曲曲牌具有自己独特魅力及悠久的历史、丰富成熟的文化内涵,为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提供了重要的素材积累。因此与西方各种形式的音乐风格相比较而言,我国戏曲艺术具有丰富独特气息和民族风格,为我国传统戏曲赋予了崭新的活力,使戏曲音乐在继承传统戏曲艺术同时不断地创新与发展。

5 结语

自古以来,经过一代代音乐人的不懈的努力,中国音乐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歷代文人墨客,都在把握和遵从这个法则,从而推动了中国的音乐的民族性。虽然它的发展历程曲折,但它的发展方向却是正确的。所以,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在发展的路上,继续战胜困难,勇于面对失败和挑战。只有如此,我们的国家音乐才能得以长久地流传下去。

引用

[1] 卢新予.民国时期李叔同学堂乐歌民族化实践探析[J].兰台世界,2014(22):54-55.

[2] 刘竞帆.中国音乐民族化过程研究[J].名家名作,2022(3): 156-158.

作者简介:曾强(1993—),男,江西新余人,博士研究生,就职于吉利学院。

猜你喜欢

民族化歌剧声乐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走进歌剧厅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