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故事的本土重构
——晋剧现代戏“太原街文化红色系列”叙事探析

2022-03-18高雅欣张悦心

戏友 2022年6期
关键词:太原空间

高雅欣 张悦心

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相关举措,晋剧现代戏迎来了新世纪发展的高峰期,叙事内容始终围绕着时代发展的脚步和党的实践经验与伟大成就,出现了许多革命题材以及响应脱贫攻坚政策的农村题材,如《刘胡兰》《紫穗槐》《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讴歌和赞美解放战争、改革开放等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也开始出现,以“太原街文化红色系列”——《上马街》《起凤街》《迎新街》为突出代表,叙事手法别具一格,叙事内容丰富多彩,耐人寻味。

一、深刻丰富的叙事主题

“太原街文化红色系列”作品以位于太原的上马街、起凤街和迎新街命名,以包含了工业文化、商业文化、民俗文化等在内的太原街文化作为基础叙事元素,并且充分利用山西省这一革命老区的深厚红色基因,在平凡人民的情感叙事中弘扬传统美德、歌颂保家卫“城”、再现革命与建设历程。

(一)历史叙事

《上马街》是解放战争的历史重现,反映了旧时代即将崩溃、新时代即将来临的历史瞬间。讲述太原上马街一个四合院的人们团结起来,历经艰辛和危险,帮助地下党秘密送“城防图”出城的故事。《起凤街》在其历史叙述中选择了山西历史文化中十分重要的商业文化,围绕太原起凤街上一家响应改革开放政策而开的炝锅面馆,串联起40 年间我国城镇居民遇到的一些典型事件。而《迎新街》延续了《上马街》《起凤街》的艺术风格,讲述了从1949 年太原解放前夕到改革开放后的1999 年,发生在太原迎新街工厂中追梦半世纪的感人故事,把代表山西太原这一重要能源重化工城市形象的工业和工人展现在舞台上。

这三部作品都是以解放战争和改革开放的历史为背景的,但较为独特的是并没有再现历史全貌,而是巧妙地选取了其中的某个历史瞬间,将叙事重点放在太原这个城市的独特文化与人民生活中。尤其后两部作品更是将几十年的故事在几日内展现出来,以有限的叙事时间展现无限的故事时间,深刻地展现出了祖国的历史苦难和辉煌,昭示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与人民的喜怒哀乐、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同频共振。

除此之外,还运用了许多象征性的历史符号来突出历史主题。如“上马街”这个剧名,反映的是太原人民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支持和怀念,与剧中故事相互印证,极具象征意义;“迎新街”这一名字更是“为迎接新生的中国,新生的太原”,本身就是这段深刻历史的纪念。还有“炝锅面”牌匾隐含着山西名人傅山的历史文化,“胡琳玉”则联系起山西“近代工业之父”胡聘之的功勋等等。

(二)情之叙事

该系列作品还热衷于以日常入戏,着眼于老百姓的家长里短,把街头巷尾的故事娓娓道来。既展现出历史长河中太原人精神层面的重大变化,又能够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丰富、真挚、强烈的情感打开通往观众心灵彼岸的大门,润物细无声地陶冶与净化观众的心灵,传达正确的价值观。使观众既有对人间真情的痴醉、对人生沧桑的感慨,也能激发起对生活环境变化的各种联想,进一步产生共鸣。

首先,《上马街》中的车家父子、《迎新街》中张大奎与他的儿女们,剧作者都没有绕开人类情感中最基础的亲情。《起凤街》更是以齐金凤、王家善夫妻俩和养子王俊凯之间的亲情作为主要线索,贯穿全剧。26 年的历史流变中,世事变化万千,但他们“至真”的亲情却亘古不变,感人至深。其次,爱情是文艺作品永恒的叙事主题,三部作品也提出了当代青年如何树立正确婚恋观的人生命题。地下党员徐光明与柱子舍小爱为大爱的“生离”,娟子与大为面对悲苦命运的扶持与救赎,胡琳玉对新婚三天丈夫的50 年追寻……命运无常,但生死无阻、不离不弃的“至美”爱情可以冲破一切阴霾。

除了传统戏曲叙事中常见的亲情、爱情主题,这一系列作品更重要的核心主题是朋友、战友、街坊四邻乃至陌生人之间的“情”,在人与人的关系交织中展现当代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马街四合院人们的大信大义,起凤街炝面馆中街坊邻居们的友爱互助,迎新街工厂里基层民众的忠孝大义、爱岗敬业。对人类各种情感的真实刻画,既展现出了太原人至真至善至美的优良品质,也体现出当今社会所弘扬和倡导的精神内涵与核心价值。

二、合情合理的曲折情节

情节是构成故事的基础元素,是事物状态变化过程的媒介化与文本化再现。中国古典戏曲中情节的组织围绕着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总体审美呈现出以“尚奇”“尚情”为中心,兼顾“曲折有致”“紧凑”“连贯”等观念。对此,“太原街文化红色系列”可谓是兼收并蓄,一直力求做到张弛有度、合情合理。

(一)情理之中的多次“突转”

李贽称赞《琵琶记》“妙在转处”“转得妙,《琵琶》只以转处见长”,重点就在一个“转”字。《起凤街》中“小娟治病”(图1)的事件将这一叙事的传统手段发挥得淋漓尽致,可谓是合情合理,张弛有度!尤其是魏改莲通过核对身份证的方法将钱包物归原主,既体现了魏改莲的善良正直和聪明机智,又做到了符合现实逻辑,推动情节由逆转顺;以及第五场大为匹配失败后,小娟的命运似乎要以悲剧收场,观众的情绪也随着大为的求婚愈发强烈,为至美的爱情即将阴阳两隔而悲痛惋惜。但剧情快要结束的时候,最后一次逆转出现了——“我们刚从医院出来,俊凯哥配型成功了,娟子有救了。”在母亲的雷锋精神影响下,赖子去医院做了配型,且剧中省略了具体过程,在即将结束的时候陡然告诉观众这一喜讯,由悲转喜,实现了剧情的大逆转。伴随着赖子这一动态发展的人物的重大逆转,来实现这一情节“突转”,实属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因为赖子的性格转变在齐金凤为小娟匿名捐款13 年的事件中早有铺垫。

图1:《起凤街》“小娟治病”线索图

《上马街》中,围绕着送出“城防图”的核心事件也发生了多次突转。车伍儿从被托付后的犹豫不决到知道是“城防图”后的毅然决然,四合院众人从怀疑、指责到齐心协力,尤其故事最后齐奶奶设计“假图”的机智和柱子隐藏身份的揭晓。一切转变都合乎情理,成功营造出紧张的“谍战”氛围,让观众的情绪随之波动。这些合情合理的“突转”,既使得所在单个情节更具有“可读性”,又在多个情节的穿插叙述中形成此起彼伏的效果,使得整个剧目跌宕起伏、曲折有度,呈现出强烈的戏剧冲突和叙事张力。

(三)以人物对唱(对话)完善故事情节

对话与对唱是贯穿剧目的支柱,“太原街文化红色系列”作品中对话与对唱的叙事手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多次运用了不同故事中的人物作为叙述者,通过人物的对唱进一步叙述出各个事件中的故事背景及人物经历,发挥叙事功能,促进情节顺利发展。如《迎新街》最后一场中,张大奎和胡琳玉两人通过两段对唱,各自讲述出50 年前与所寻找之人的故事,发泄出二人50 年寻而不得的苦闷,也让观众了解两条主线的具体背景,对前面留下的一些悬念进行释疑,完善故事情节。《起凤街》第五场,赖子身世浮出水面后两对父母回忆当年故事的对唱中,海归夫妻留学抛下孩子与齐金凤夫妻抱回孩子拉扯大两个情节线索,通过两对夫妻以及中间人物魏改莲的穿插对唱,将故事面貌还原给观众,也将亲生父母的悔不当初、与养父母的浓烈亲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语言中,听觉对象——观众可以感受到亲生父母的为难与不易,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养父母26 年来的含辛茹苦和对即将失去儿子难过不舍的心情,所有的情绪波澜完全是通过演员在舞台上运用对话式的唱段来表现的。

其次,在剧中人物日常的对话中,设计了大量太原方言、平遥方言、乡间俚语等,以及太原的地方美食、标志性地点也贯穿始终。既符合人物形象,又真实化了人物情感,有时还能起到符号象征或延伸文本空间的作用,激发观众想象完成叙述表现。如《上马街》中那段十分重要的“暗号”,也由太原美食组成,经由演员乡土气息浓郁的方言音调一来一回“对”出来,极大地增添了整出戏的趣味性与真实性,让以太原人为主体的受众更易产生代入感。

晋剧《起凤街》

三、虚实结合的叙事空间

戏曲文本创作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登台演出,而不能仅作为“案头之曲”。因此,受戏曲表演的高度技术性、综合性与严格的程式性影响,戏曲的叙事空间必须超脱现实的限制,以虚实结合的舞台空间来表现叙事的流动性。

(一)一景到底的舞台布景

三部作品在地理位置层面,都选取了能够代表太原文化特色的太原老街上的某一空间。在舞台的叙事层面上整个剧目一景到底,通过虚实结合、与时俱进的舞台设计来充盈空间,辅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空间唯一却不单一。

中国古典戏曲“大多数戏曲作品中,往往是登山涉水,走马行船,上楼入室,空间表现上几乎穷尽了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①。传承到现代戏中,在古典戏曲程式化的动作与虚拟化空间的基础上,以现代生活为依据,借鉴了西方戏剧与话剧等艺术中实景呈现的表现手法,增加了舞台上的道具、布景。如改变“一桌二椅”的传统布景,适当增加了桌椅板凳数量,加入了标志性的老槐树、房屋、楼梯、柜台、牌匾等实景的设置,一景到底,浓缩时空。在此基础上,人来人往场景的全景式展现也较多,还加入了歌舞化的表演等。融合布景、道具、音乐、灯光等多种媒介的叙事功用,或展现人物内心世界,或作为场与场之间衔接的桥梁和纽带。《上马街》每一场开场的场景设计更是与主旨事件的情节发展相呼应,还较为普遍地加入科技手段,以LED 屏的形式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而变化,利用LED 屏作为舞台背景,展现四合院、面馆、工厂外,还展现了文本不便展示的时空变化,如远山、高楼、烟囱等,凸显战争进展、老街拆迁、工厂全貌等故事要素,形成真假参半、虚实结合的舞台空间。其再结合故事内的环境、氛围与演员的表演、叙述,依托于观众的想象,共同展现历史变迁,用有限的空间和条件构建起符合观赏者审美的舞台,在舞台叙事中体现出较强的创造和生成意义。

(二)观众的想象空间

戏曲的空间叙事,还可以通过语言文字与听觉等时间性叙事媒介,在完整的叙事进程中,借助想象的翅膀,逐渐在读者的意识中形成空间性形式。“太原街文化红色系列”三部作品中便十分擅长运用观众的听觉与联想构建空间,不仅将其视作故事发生的背景与环境,而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来表现深层主题、塑造人物形象、布局情节结构、推动叙事进程。

在听觉上,主要通过台上人物的唱词与念白,结合音乐音响等,描绘舞台上不能展现出来的场景。如《上马街》尾声中“激烈的枪声炮声军号声渐渐归于平静”“先是婴儿的哭声”“英子和金山中学的同学们笑着跑来”,场上演员的动作表演自然十分重要,但这段场景设计更重要的是述之于观众的听觉,将战火的消失、婴儿的健康、学生的快乐等场景展现在观众的脑海中,真切地感受到解放战争结束的和平局面。《起凤街》开场采用了主题歌这一先声夺人的听觉媒介抓住了观众的耳朵,“唐槐树下的老街,丁字路口的院”作为文本的叙事延伸,舞台叙事为质朴亲切的歌词配上朗朗上口的旋律、清新淡雅的配器,再以谢涛柔美深沉的演唱与童声轻盈悠扬的合唱塑造出“老街槐树,院墙花栏,左邻右舍,家长里短”的唯美意境,生活的质感跃然纸上,同时成为展示故事空间的媒介。

“我们生活中重要的记忆总是和一些具体的空间联系在一起。”②该系列作品还常涉及到记忆空间,主要出现在人物的回忆唱段中,如《迎新街》中胡琳玉回忆50 年前与江山在槐树下起誓的场景,同样的大槐树,却已经是不同的空间。跟随着人物的唱段,观众也不禁想象50 年前夫妻二人在此新婚燕尔的场景,同时引发对时间的反思,生出“恍然间物是人非沧海桑田”之感。《起凤街》中的记忆空间也较为特别,利用了“大营盘汽车站”“21 路公交车”“五一广场”“火车站”“五一路小学”“小店高速路口”等太原城的标志性地点名词,大大加深了观众的空间印象,尤其对作品的主体受众——太原人民,更是能够通过其现实经验与空间联想构成独特的叙事空间,构建起太原的城市形象。

四、结语

太原市实验晋剧院本着不断创新、不断向前、不断探索的精神,以献礼片的形式先后推出这三部作品,来纪念建党、建国与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十分具有时代感,也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的:“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在故事叙述与艺术表达方面也精益求精,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心理诉求。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围绕该系列作品叙事中丰富而深刻的多重主旨、合情合理的曲折情节与虚实结合的独特空间等成功经验详细论述,对于该系列作品中典型化、立体化的“新人物”,多样化的音乐内容,叙事与抒情并重的唱段,以及“癖好本色”的语言等叙事技巧涉及较少。

注释:

①韩军《古代戏曲叙事结构中的时空处理》,《艺术百家》1999 年第2 期,第36 页。

②龙迪勇《空间叙事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年版,第344 页。

猜你喜欢

太原空间
乡村振兴“太原模式”亮起来
太原清廉地图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第七届编委会
人造太原
创享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除夜太原寒甚
创享空间
太原女房管局长在京沪有36套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