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卓越乡村幼儿教师“U-G-K”协同培养的模式研究

2022-03-18王清霞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4期
关键词:卓越幼儿教师协同

王清霞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4000)

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 的意见》,指出要通过实施卓越教师培养,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1]。培育卓越幼儿教师需依靠高校、地方政府、幼儿园三方通力合作,构建“高校—地方政府—幼儿园 (U-G-K)”(以下简称“U-G-K”)协同育人模式,为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保障。

1 乡村幼儿教师“U-G-K”协同培养的意义

“U-G-K” 是University、Government、Kindergarten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连用,它是传统U-K 高校与幼儿园合作育人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因缺乏外在可持续性保障(或支撑)和推行效率较低而引入G(government)而产生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还指出,支持建设一批省级政府统筹、高等学校与中小学协同开展培养培训、 职前与职后相互衔接的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着力推进培养规模结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资源建设、教学团队、实践基地、职后培训、质量评价、管理机制等全流程协同育人[1]。因此,研究“U-G-K”三方主体协同的构成要素、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探索具有范式意义的“U-G-K”三方协同育人的机制、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1.1 是提升乡村幼儿教师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

高校毕业生的能力与幼儿园实际需求仍有差距。通过“U-G-K”联合打造卓越乡村幼师协同育人平台,有利于幼儿园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建议和指导,幼儿园可为师生提供教学实践的平台,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为其进入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政府可以为多方提供合作机会和平台,予以政策引领和经费保障,畅通合作渠道。“U-G-K”三方建立校地园协作机制,开展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和学前教育改革合作,对深化区域教师教育职前职后培养培训一体化建设,提升乡村幼儿教师培养质量,推进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增强地方教育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1.2 是乡村幼儿教师人才培养主体多元化的重要途径

“U-G-K”协同培养是乡村幼儿教师培养主体多元化的有效途径,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应主动结合区域基础教育发展需要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求,对接地方政府、幼儿园,通过三方协同合作,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各施所长,资源共享,以做到优势互补、提升育人质量,有效缩短上岗适应期,降低人才培养成本。

1.3 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要求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采用任务式、项目式教学等,将传统课程延伸到行业实践。“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操作、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U-GK”协同培养致力于推进“引园入教”,促进课程内容与幼儿园实际需求相衔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融合。有助于协调推进多主体之间开放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多方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 乡村幼儿教师“U-G-K”协同培养的思路

2.1 以培养“卓越乡村幼儿教师”为宗旨

高校、地方政府、幼儿园应以培养面向乡村的卓越幼儿教师为宗旨,以“服务、发展、共赢”为基本理念,以“树信念、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为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具有教育理念与责任、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硬实践技能的卓越乡村学前教育人才。

2.2 突出卓越乡村幼儿教师培养特色

2.2.1 牢固树立职业理想信念

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撑,培养卓越乡村幼儿教师就是要培养能够勇担使命,肩负乡村振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因此,在“U-G-K”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信念,培养面向乡村、服务乡村、“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乡村幼儿教师,为乡村建设贡献力量。

2.2.2 注重基础知识与专业素质

依托学校组建的卓越班、幼教名师摇篮班,遵循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成长规律,形成“教、学、做、练、研、赛”一体的“六步”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厚基础+强素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2.3 提升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

根据幼儿园需求及地方实际,“U-G-K” 协同育人需以“夯实专业基础”与“强化实践能力”为导向,不断革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生拓展培训,在课堂外,积极构建幼儿园“第二课堂”,使之成为学生提升理论素养、增强实践能力、扩大视野的重要基地,建立从基础理论到教学教育实践双向提升的育人模式。幼儿园教师与高校教师分工协作,共同引领培养师范生专业发展。

2.3 深化学前教育综合改革

2.3.1 完善课程体系

“U-G-K” 协同育人应促进高校完善课程体系,更好地将教育信念责任、 教育知识与能力和教育实践与体验相结合。设置专业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课程,以任务化、模块化在课程的时间、内容上进行延伸[2],除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等传统基础理论课程外,应设置通识类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能力拓展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类课程,以丰富和深化幼儿教师教育类课程,为培养知识广博、 能力全面的卓越幼儿教师提供有效保障。

2.3.2 改革教学模式

协同构建全过程、全实践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入学开始就开展常规专业训练,将实习实训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渐进式推进。在时间、空间、内容、理念上进行全面渗透和拓展。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构建“教、学、做、练、研、赛”一体的“六步”教学模式,突出专业特点、特色,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实践场地,锤炼教师基础技能、教育技能、艺术技能及综合实践技能。

2.3.3 实现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

教师职后培训是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其目的在于完善教师知识体系、弥补教师专业短板、更新教师知识理念、增强教师专业能力。“U-G-K”三方应根据各方实际需求,以培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综合素质全面、保教能力突出的卓越乡村幼儿园教师为目标,安排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和学生实习实训,形成一体化合作。

3 乡村幼儿教师“U-G-K”协同培养的路径

3.1 构建“U-G-K”协同培养平台

构建以乡村需求为导向的多方协同育人模式,多层次、多形式、多版块搭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互利共赢的“U-G-K”卓越乡村教师协同培养平台。打造一批协同培养试验区、试验点,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三方积极参与,在宏观上建设“园校联盟”“幼教集团”“学前教育大数据中心”等组织机构[3];园校合作,微观上建设“教学教研共同体”“课程建设共同体”“教学资源开发共同体”“科研创新共同体”等教学团队。着力推进培养规模结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资源建设、教学团队、实践教育、质量评价、管理机制全流程协同育人。强化实践教学,共建具有较高办学品位和办学质量的实践教育基地[4],进一步探索“U-G-K”卓越乡村幼师培养新模式,使高校学前毕业生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学前教育发展。

3.2 建立“U-G-K”协同培养机制

建立一系列协同育人机制保证平台,运行有序,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助推卓越乡村幼师培养培训和学前教育的优质发展[5]。如“乡村附幼制”,在乡村部署高校附属幼儿园,实现高校与乡、村、镇(政府)协同育人。建立“科研副园长制”,选派实习指导教师作为实习学校的科研副园长,建立工作坊,吸纳地方幼儿园教师,打破幼儿教师职前职后培养壁垒。建立“幼教集团制”,通过幼教集团的运行,在片区形成优质幼教资源,由政府统筹与幼儿园、高校三方的关系,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建立“顶岗置换制”,通过顶岗置换培训,选派毕业年级优秀学生到幼儿园顶岗实习,置换部分幼儿教师到高校进行培训,完成职前职后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三助扎根制”,以助教、助研、助管,实行双导师制,高校及幼儿园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3.3 健全协同培养保障体系

有效保障教学质量应构建标准规范体系,以避免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价值偏离的倾向,“U-G-K” 三方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 教学和学习要求,梳理人才培养、教学环节及学生学习等质量标准,明确专业培养和教学环节的细则,以提升教和学的质量。建立评估及整改机制,实现全过程全方位教学监控[6],实施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政府教学督导与院校教学督导、园方教学反馈、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四结合”模式,对比校内外评价反馈,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过程,及时发现并解决人才问题,完善协同培养体系。实行跟踪反馈机制,畅通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信息反馈渠道,根据各方反馈意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追求卓越育人品质。

4 结语

卓越乡村幼儿教师“U-G-K”协同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人才培养目标导向下建立“三方合作、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实现高校、政府、幼儿园全方位合作。将振兴乡村的教育理想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乡村幼教事业发展。

猜你喜欢

卓越幼儿教师协同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卓越之梦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