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学管理的视角谈促进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方法

2022-03-18李杰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4期
关键词:动力工程景德镇陶瓷

李杰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景德镇 333403)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地方高校需要对如何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时代使命,深入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多模式、多维度地培养创新型新工科人才进行探索和总结。[1]景德镇陶瓷大学是一所地方高校,一直和行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典型的工科专业,在实践性的教学上,更应该借鉴国内外同类院校的办学经验,通过多种途径,扩展渠道,提升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际上,景德镇陶瓷大学能源与动力专业的前身,景德镇陶瓷学院热能工程专业早在2014年就已被江西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专业,2019年能源与动力专业获江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专业建设一直致力于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秉承根植行业、服务社会的理念,立足江西,服务行业,强化创新创业,培养具备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理论基础、具有陶瓷行业特色的创新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从教学管理的视角,推进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主要从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高质量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的配备、扎实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三个方面去切入。

1 设置系统的专业课程体系

理论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又能指导实践。要提升实践能力,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为指导。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要有实践性的能力,要有学科平台的课程和专业的课程作为基础。

(1)从学科基础的角度来讲,在大一的时候就要开设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等课程,让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这些课程的开设,可以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以及专业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工具,表述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看得懂工程图纸,初步了解和掌握工程过程中会出现的情况。

(2)从专业的视角,能源与动力的专业基础类的课程,是一个系统的基础课程,由能源与动力工程导论、工程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燃烧学、热工测量与过程自动控制、热工基础实验这些课程组成一个体系,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职业技能。景德镇这个千年古镇,因为陶瓷而久盛不衰,有着自身的特色,窑炉和陶瓷紧密联系,所有陶瓷工业窑炉、陶瓷工艺学、硅酸盐工业窑炉、窑炉施工与调试、耐火材料、陶瓷工业干燥技术、制冷技术、能源与环境的课程也纳入到了理论课程体系。在这些课程体系中,主要是让学生具备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扎实的理论基础、 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培养能够综合应用热学、力学、电学、机械、自动控制等专业知识,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和陶瓷工业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产品设计、生产管理、技术服务、市场营销等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 配备高质量的实践教师

实践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要紧密联系一线的企业。培养实践型的教师,景德镇陶瓷大学有着充分的资源优势,有很多校友创办了陶瓷企业,尤其是在广东佛山、景德镇。由于本校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与这些企业有着紧密的合作,企业经常因为技术问题与高校的教师有理论的探讨和交流,本校的教师也经常深入一线去关注陶瓷行业生产的前沿技术性问题。所以景德镇陶瓷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配备实践型的教师从两个方面切入:“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是指鼓励教师深入一线,到企业去学习,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要使自身成为源源不断的“自来水”,所以终身学习的脚步不能停止。笔者曾经作为实践型教师的培养对象,到广东佛山中鹏热能科技有限公司下厂锻炼一年,系统地观摩热能机械设备的研发、设计,并且学习热能机械的生产、安装等工艺流程;另外引进企业一线的工程师,纳入实践师资的队伍。为了让学生了解一线企业经常遇见的技术问题并且获得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景德镇陶瓷大学能源与动力专业请一线的工程师为在校大学生举办讲座或者作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的指导教师。此外,本校的周露亮教师不仅是我校的理论课教师,还是国家陶瓷烧成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是典型的“双师型”的教师。

3 引导学生深入企业一线提升实践能力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并没有引起应有的关注,构成传统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成为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2]。正是因为在高等院校进行工程教育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导致一线的工厂和企业引进的毕业生无法在上岗时及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这也引起了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所以呼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呼声越来越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产学协同为手段、以内外平台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培养具有工程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3]。

但是如何提升实践能力? 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实习模式为“校内简单讲解—企业介绍—企业实地参观—学生讨论—实习报告”[4],这也是大部分的理工类院校采取的生产实习模式。随着新技术的升级换代,有学者提出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走“工业生态学”学科方向,对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重要意义[5]。尤其是在智能时代发展的背景下“抓住当前智能时代及新工科、智能制造等产业发展契机,培养具有工程能力与素养的人才是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6]景德镇陶瓷大学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方式是多元的,主要从三个维度切入: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实习;认识实习基地的见习;生产实习基地的实习。

3.1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直观学习

利用学校工程实训中心有多台引射式烧嘴燃气梭式窑的有利条件,根据学生人数情况分期分批次在工程实训中心进行观摩,并在观摩的基础上进行梭式窑陶瓷烧成操作训练,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陶瓷梭式窑的操作与调试,包括引射式燃气烧嘴点火操作、梭式窑温度调节控制、梭式窑压力调节控制、梭式窑气氛调节控制。并聘请国家陶瓷烧成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对学生进行陶瓷烧成技能模拟考评。

3.2 深入厂家进行认识实习

学校与多家企业建立了认识实习基地,如与欧神诺陶瓷有限公司、景德镇乐华陶瓷洁具有限公司、景德镇金意陶陶瓷有限公司、皇窑陶瓷有限公司、景德镇焦化厂、 景德镇电厂等进行了广泛的合作,通过认识实习,让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职场的运用有感性的认识,并深入了解理论知识如何与一线的技术进行嫁接。通过实习,可以推动学生掌握热能与动力测试技术,学会热工自动控制,并且系统学习陶瓷工艺学、能源与环境、硅酸盐工业热工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设计、施工与调试等方面的知识,在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运用系统的工程实践知识发现实际工程问题,通过以上的学习提升能源与动力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3.3 带领学生进入企业一线进行生产实习

景德镇陶瓷大学毕业校友创办了许多知名的陶瓷公司,有着充分的资源优势,因此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与知名陶瓷企业构建了长期的友好关系,把这些企业纳入生产实习基地,如佛山市欧神诺陶瓷有限公司、佛山市高明安华陶瓷洁具有限公司、 佛山市佳佳卫浴有限公司、广东蒙娜丽莎陶瓷有限公司、广东金牌陶瓷有限公司等。

生产实习的时间一般为2 周。引导学生进入企业一线进行生产实习,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和了解产品从原材料到成品批量生产的全部过程。实习可以让学生获得实践性的专业技能,其作用是多重的:首先,通过深入企业一线的实习,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巩固和充实,向企业技术人员学习,使学生获得生产实际中的操作技能、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等知识,系统地了解并掌握各种设备结构和特点及新技术、新材料、生产过程、操作控制规程;提升操作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常用的现代仪器仪表、信息技术工具、工程工具和模拟软件的使用原理和方法,能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获得感性的知识;其次,还可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科学研究领域和工程实践领域发现的问题结合研究,能独立分析和解决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领域较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并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获得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的新信息,激发向实践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为今后从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学生还可以向管理人员、营销人员学习,学会质量管理、生产调度、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学生拓宽知识面,并在工作中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人际沟通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敬业精神等。

目前也有学者提出了CDIO 工程教育理念下,建立校企合作的虚拟生产实习教学模式,与实际生产实习进行互补,例如大连理工的东明、尚妍等。在信息化时代,要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具有国际性与先进性,能解决生产实习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例如由于生产实习带来的安全问题,带队教师的课程调整问题等。

总之,教学互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质上是培养其以专业眼光和专业思维方式,利用所学的学科知识分析研究、阐释实际现象,积累工程经验。从教师的维度,是引导他们提出教育新观点。教师在实践实习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一些实际操作、实际技能,也要主动、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实际现象、一线工人和工程师的工程经验加以研究分析,同时可以发现自身理论教学需要修正、补充的地方,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猜你喜欢

动力工程景德镇陶瓷
因为有你
——省景德镇老年大学校歌
不忘你,景德镇
景德镇颂歌
问一声,景德镇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陶瓷艺术作品
热能动力工程在电厂锅炉中的应用探讨
能源与动力工程
陶瓷艺术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