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建设探索
——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

2022-03-18戴永辉闫柯鑫王思懿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4期
关键词:商科人才思维

戴永辉,闫柯鑫,王思懿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201620)

互联网的发展为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场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不断应用于各种商业活动中,一些商业理念也随之迭代更新。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生产方式、商业形态以及管理模式,传统行业之间的边界与壁垒逐渐消失、跨行业新兴职业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冲击,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成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必然趋势,新商科概念应运而生。新商科包含了不同领域的跨界融合,期望融合多种学科背景以培养出能够拥有多视野、 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型商业人才。然而,当前商科教育普遍注重学生商业知识和理论的学习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有差距,导致培养的学生与社会脱节,创新思维欠缺,无法满足时代发展对商科人才提出的要求,故商科教育亟须进行相应的调整。“新商科” 概念提出后商科教育改革引发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1]。研究指出,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各大高校应主动进行课程建设改革,应对科技变革所带来的对综合型商科人才的需求。传统经管类课程应改造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构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商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管理人才[2]。

1 课程建设现状

我国的发展正处于历史新阶段,商科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当前,高校商科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工商管理专业就存在专业界限明显、开设的课程老套、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3]、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欠缺等,从而导致人才供求不对等,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直接对接企业的现象产生。因而,为了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复合型商业人才,高校课程建设亟待进行调整。

1.1 学科间专业界限分明

传统的商科人才培养标准以及教学理念基于劳动分工理论,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专业强度,强调学科自成体系,注重知识培养的深度,导致学科间专业界限分明,学科之间与专业之间存在壁垒,学生普遍仅接触学习商科基础的专业理论与技能,能够了解管理学基本知识、掌握基础经济分析方法。然而,商科与理、工、文、法等学科密切相关,商业活动涉及各个行业,离不开相关学科的支持。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新技术、新工具赋能传统商业业态,不同行业相互交叉渗透,大数据、人工智能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在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由于存在学科壁垒,未涉及跨学科知识的学习以及专业技术的学习。但是在现实的商业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多元复合,仅凭借单一的商科专业技能难以将其解决。在现有培养模式下,学生难以应对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具体需求,在如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面临诸多限制。

1.2 教学与企业需求脱节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偏重讲授理论知识,内容死板、存在滞后性,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传统商科教育偏向“填鸭式”教学,课程内容多为专业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联系不紧密。虽然高校设有实训基地或与企业合作提供实践平台,但教学内容更侧重学术学习,学生缺少实践机会,对于企业的实际生产知之甚少。此外,部分校企合作项目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学生顶岗实习只承担最简单的任务,对于学生技能的提升帮助甚微。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遍及商业和管理的各个领域,成为企业重要的财富资源,对海量数据信息资源的分析与转化成为企业实现价值增值的途径,企业不再需要单纯的管理者、经营者,而是需要能够结合技术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而现有商科课程难以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难以及时填补企业的人才需求空缺。

1.3 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足

当前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够灵活,学生存在创新思维不足等问题。填鸭式的教学注重讲授专业理论知识,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新时代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导致工作岗位趋向复杂、多样、综合,“具备创新思维”和“具备新理论”成为企业挑选人才愈加看重的两条标准。面对商业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资产无形化,只有拥有创新思维才能保持在变化条件下不断发现解决应对之道[4]。创新作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之一,是新事物不断涌现的关键,而创新思维在商业活动中所起的导向作用,则是企业竞争力的体现。在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高校除了需要提高学生跨学科知识的积累之外,还要考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课程的开设。

2 课程建设思路

通过分析“五财一贸”六所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发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兴起的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 数学和社会知识,能够使用定量分析工具和方法进行管理决策分析,利用所学的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成为具有创新思维、社会责任意识的全球化、数据化企业管理人才。新型商业模式需要既懂管理专业知识又懂实操技术、既知企业运作又知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商科人才,高校的课程建设应该立足实际,紧跟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脚步,向社会输送社会需要的商科人才。

课程建设的总体原则是按照“新商科”人才培养的要求,顺应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多方面、立体化进行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着力培养能适应全球化竞争的新商科人才。课程建设思路主要包括数字思维、创新精神、动手能力、社会责任和全球视野。

2.1 优化课程结构,培养数字思维

信息爆炸带来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要求商科人才具有数字思维[5]。数字经济改变了原有的商业结构和商业理念,科技革命催生出新的企业组织和新的商业模式,带来了“新商科”概念的提出。万物互联、大数据的兴起使数据成为企业的新型生产要素,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要求商科人才掌握数据收集、分析与应用的能力,数据分析成为商科人才必备的技能。在这样的环境下,新商科的发展要求经管学科与理工科相互融通,将商科与数学相关学科融合。数字思维的培养成为新商科人才培养理念的核心要求和新商科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为了适应新经济时代,商科人才的培养必须重视数字思维。在“新商科”理念提出之后,多个高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在课程中加入了数字化相关课程,如数字化管理、大数据与统计学、数字营销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在工商管理专业大类中加入了商务分析方向,专门培养满足数字经济时代需求的人才。这一方向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经营管理理论和数据洞察思维、 能够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和信息技术手段来解决运营管理决策问题的“精商务、 懂数据、善分析”型创新管理人才。

2.2 夯实基础教育,培养创新精神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与内在要求。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复合型专业,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性思维,对多学科知识进行反思和批判以做到更好地融合。“新商科”也强调学生要有一个新思维,能够使用新工具,适应新规则,应对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互联网+”时代下,外部商业环境瞬息万变,创新创业能力对于商科学生的视野发展更加重要。而在当前“填鸭式”教学下,课程教学照本宣科,重理论教学轻实践研究的现象仍然存在,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依旧不足,导致学生视野狭窄、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弱,与社会需求差距明显,极大地阻碍了商业经济的发展,各大高校应该夯实商科的基础教育,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上海财经大学始终坚持“厚基础、强创新、国际化”的本科人才培养理念,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将创新能力培养作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期望学生能够适应全球化竞争,成为具有创新思维的卓越商科人才。

2.3 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动手能力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教学是此学科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有学者认为,在“新商科”的理念下,需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加大商科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是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6]。多所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明确提出要加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力度,缩短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间的距离,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大多数高校都在课程建设中加入了实践课程,要求学生参与一定的社会实践才允许毕业。西南财经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鼓励学生将知识与实践结合。在教学中,加入实际企业案例引导学生利用管理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分析解决企业问题,并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在真情实景中运用知识、学活知识。工商管理专业在课程建设时,可以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丰富实践形式,培养数字经济时代企业所需要的应用管理型人才。

2.4 融入思政内容,培养社会责任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遵循,以往我国商科教育较多地借鉴西方的理论和案例,国内自身的案例研究与实践较为缺乏。“新商科”强调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用中国自身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现象,用中国方法解决中国内容[7]。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同时,不能忽视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商科教育的课程设置以经济、金融为主,容易培养学生的利益思维,诱发学生的利己主义,所以在新时代对商科课程的改革中要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德育。东北财经大学便一直将培养“负责任、有灵魂”的管理精英作为目标,在教学中除了重视理论知识、学科能力的传授外还强调社会责任与良好人为素养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具有优良的品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中央财经大学要求学生学习商业伦理知识并进行商业伦理实践,成为能够真正为社会做贡献、能够承担工商管理专业人士社会责任的人才。

2.5 加强跨国交流,培养全球视野

企业实践离不开与国际的交流和合作,商科实践中会涉及大量涉外业务,需要具有全球化思维的人才,所以工商管理学科的建设离不开对学生全球视野的培养,“新商科” 应该培养出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能力的人才[8]。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国际国内相互影响,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愈发重要。国际视野指的是能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把握全球的发展趋势并将其体现在自己的学习与工作中,一个拥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对企业发展的理解更加深刻,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将更具优势,能够提高企业甚至是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上海财经大学与国外大学合作开展交换生项目、 暑期项目、 全球夏令营等,为学生们提供了多种方式了解各国文化,助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中专门开设了全球管理实验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复合型精英人才,要求学生熟悉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和运营,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程建设路径

根据上述分析,“新商科” 建设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字思维、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全球视野,要求学生成为一个复合型商科人才,课程建设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进行课程改革建设时,要立足实际,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与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

3.1 调整课程体系

一是搭建跨学科知识体系。“新商科”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商科人才,课程建设应打破专业壁垒,构建多学科知识体系,实施“专业招生、大类培养、自主选择”的培养方案。在传统的商科知识体系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例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在课程体系中加入了企业数字化运营管理、企业管理数据可视化与大数据营销等课程。二是多元化教学方式。探索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引入案例式、探究式、项目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实际案例加深学生的企业认知。三是改善考核模式。通过课堂讨论、读书笔记、文献综述等加强课程的过程性改革,改变“考前死记硬背”的考风,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

3.2 优化师资队伍

一是打造“三师型”教师队伍。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教师队伍的多元化,学校应该打造“专业知识师资+实习指导师资+赛事活动师资”的“三师型”队伍。专业知识教师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 实习指导教师由产业教授、校外导师、企业管理人才组成,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加强学生对市场的适应能力;赛事活动教师鼓励并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 进行课题研究等,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二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鼓励教师挂职锻炼,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特别是数据挖掘、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为教师提供国内外访学的机会,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国内外优秀的教学理念,支持青年教师的成长。

3.3 加大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校内外、国内外资源搭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 商科实践三大平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基础知识平台是以学生为中心搭建的传统课堂,应该强调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专业知识平台更加强调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在校园内举办各种活动、比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等项目,帮助学生了解创业项目的成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商科实践平台着重学生的校外实习培训,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实践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参与企业管理实习、跟随教师参与项目课题的机会,搭建跨界学习平台,帮助学生接触实际。

猜你喜欢

商科人才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人才云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新商科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