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方法
——以湖北文理学院为例
2022-03-18武瑞婵吕凤云
武瑞婵,吕凤云
(湖北文理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湖北襄阳 441053)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是民族振兴的灵魂。尤其是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创新人才的竞争愈发激烈,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对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责无旁贷。因此,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力支撑和必要保障。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诸多方面存在着不够、 不足的问题。如: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够成熟,实践教学环节还不足以发挥市场需求的引领作用,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实效性不高,大多数创新创业项目层次较低,高校创新思维训练不够等等[1]。但是,机遇与挑战始终是并存的,恰恰是这些不足使得我国的“双创”教育具备更为广阔的提升和发展空间,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创”氛围。值得肯定的是,在全国上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的推动下,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良好态势,至2020年7月,毕业三年内自主创业率已达到了8.1%[2]。
1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教育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尤其是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而言,“厚积”才能“薄发”,量变到质变需要多年的探索与积累。多年的积淀使得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上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思想认识需要转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从思想观念上彻底转变才能引起行动上质的变化。尽管各个高校都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成效却相差很远,归根结底是各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同,重视程度不同所造成的。很多家长仍然希望孩子毕业后能守着金饭碗,一辈子衣食无忧;很多学生也觉得自己不会去创业,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没那么重要[3]。这些思想观念障碍都与高校管理者是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思想上不重视,行动上自然不会去想方设法地宣传、引导和帮助学生和家长转变观念,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2 “双创型”师资缺口较大
由于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和认识不到位,部分高校专职教师,特别是基础课教师会认为自己的专业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不起来,因此不去关注和重视“双创”教育。目前的“双创型”教师基本是由企业兼职教师和高校带实验实践课程的教师组成[4]。带实验实践课程的教师理论功底扎实,但往往缺乏创业实践经历,实验实践内容离真实项目还有一些距离。即便经过短期的“双创”型教师培训,收效仍然很小;企业兼职教师具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但往往本职工作繁忙,难以抽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到学校进行授课。而且企业兼职教师队伍流动性大,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师资的匮乏使创新创业教育困难重重。
1.3 课程体系不完善
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专业教育,而又不同于专业教育,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但是,目前依旧有部分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仅仅是为了获得创新创业学分而已。有的由辅导员或其他教辅人员上课走走过场,有的则根本没有开设课程,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相对较好的学校会聘请校外创新创业导师给学生做报告或讲座,但是学生仍然没机会真正参与实践操作和项目运营过程,很难从思想认识上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4]。这些零散的、琐碎的、 缺乏实践内容的课程设置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因此,设置完整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1.4 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不浓厚
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而文化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2015年赖明勇在《光明日报》上发文——《高校教育要厚植创新创业文化》,并转载于教育部网站上。文章指出大学是知识和人才的聚集地,大学生是精力最充沛、思想最活跃、最富创新精神的青年群体,因此,高校教育在引领社会创新创业文化方面具有其独特优势。但是,在很多高校中这一优势体现得不是很明显。主要表现在科技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较少,学生缺乏锻炼和实践的机会,仅围绕各类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形式受众面小。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2 目前高校的宝贵经验与应对策略
针对上述不足和问题,一些专家学者给出了一些应对策略[5],这些有价值的建议值得学习和借鉴,如:
2.1 机构整合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其教育方式与传统专业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无论从统筹协调各管理机构与院系之间的关系,还是完善全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日常行政事务,乃至专门研究这种全新理念下的教育方式、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都需要充分整合优势资源,成立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
2.2 课程融合
关于创新创业体系建设的调查发现,学生认为没有形成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占到了42.4%[2],这一因素构成了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因素。为此,专家建议,把创新创业课程嵌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专业培养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具体做法可通过结合专业课程开发系列化的创新创业课程、 鼓励专业课教师开发本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等[5]。
2.3 师资融合
由于创新创业课程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自上而下对该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因此师资配备也不太合理,大多由相关专业教师拼凑而成,对口专业教师不足[6]。为了培养专业的教师队伍,一方面学校可以支持教师到国内外进行学术交流、短期培训等,掌握创新创业教育最前沿的动态信息和理论成果,吸收国内外优秀的教育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派遣教师到企业、公司等进行挂职锻炼,提高实际操作和实践教学能力;另外,还可以借助于“大创”“挑战杯”等项目对接来实现“双导师”模式。
2.4 文化融通
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创新创业文化与专业文化两大抓手,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创新创业文化与专业文化的融合可以借助学生社团、 创业成功的校友等资源,激发在校大学生的蓬勃朝气和敢于挑战的勇气。创新创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可以通过校企共建校内实验室、 共建校内孵化园和校外实习基地等方式进行项目共建、文化融通、协同育人。
3 我校的实践方法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已然成为燎原之势,尽管所面临的困难与不足还有很多,短时期内还不能完全解决,但只要“万众一心”,“双创”前景终会一片光明。近年来,我校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成效显著,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3.1 政策支持
依托襄阳深厚的文化底蕴,2010年孔明学院成了我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特区。为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构造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我校于2016年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来统筹创新创业各项事宜,在平台建设、经费投入、交流学习、宣传报道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保证了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另外,我校还为“双创”教育投资的企业以一定的优惠政策,让协同教育能够深入而长久。
3.2 进一步转变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是创业,在创业的过程中有问题有错误是正常的,失败也是一种成功。我校坚持将立德树人贯穿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的理念,让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养德、增智、强体、育美、爱劳,在“创”中学、在“创”中育、在“创”中长。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重点在于处理好六个关系:(1)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关系,小系统要服从大系统;(2)学习与创新创业的关系,要先学好再创好;(3)创新与创业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型创业”,切实提高创新创业活动的科技含量;(4)管理与服务的关系,要服务好有想法的学生,让学生想“创”就“创”;(5) 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与各二级学院的关系,统筹好“教”“学”“研”的关系,统筹好人才培养体系、课程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之间的关系;(6)“竞技型”“双创”活动与“群众型”“双创”活动的关系,既要有标志性成果创特色创品牌,又要抓好“群众型”“双创”成果,厚植全校创新创业工作的氛围土壤。
3.3 教师尤其要德才兼备
“双创” 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创业成功,而是要培养学生在面对未来不确定问题时的应对能力,让学生敢想敢做敢担当。我校尤其重视“双创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工作,通过顶岗实习、实习带队、项目合作、交流学习等方式鼓励和支持教师深入企业,努力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让其可以专注于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吸引德才兼备的优秀专业教师来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学生的各类竞赛,参与SYB 课程培训等,逐步将优秀教师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水平。
3.4 进一步加强行动力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双创”教育重点在“创”,一定要有行动力,从实践中学习。任何新项目、任何成功人士,都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要敢于试错、犯错。
学校通过“量变”来促进“质变”,首先加大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人数和比例,提高“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率,加大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支持力度,专门设立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专项等,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和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师生参与“双创”教育的积极性,保证足够的作品“数量”。其次,通过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积极支持学生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或获批国家发明专利等方式来保证作品的“质量”。
3.5 校企合作需进一步加强
学校有理论、有项目,企业有经验、有平台,二者紧密合作才能保证创新创业教育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发现空间。
首先,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文化是德育教育的根。新时代的企业文化已成为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核心竞争力,优秀的企业必然有着卓越的企业文化。我校通过实习、见习、暑期实践等方式将学生送到企业,将专业教师派到企业去顶岗工作,或作为实习实训的带队教师等方式深入企业去学习并感受企业文化; 通过将企业领导及教师请到学校做报告、做评委、做指导教师,将企业文化带进校园;通过科技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等将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融合起来,多方位丰富和建设大学文化。
其次,携手探索多维度、深层次合作模式,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学校通过开展校企联合教学和课程改革,按照“专职专干”的原则,采用实验课和课程设计“请进来”,实训、实习“推出去”,竞赛与毕业设计“同参与”的新型教学模式,把校企联合教学和课程改革做真、做实。
同时,搭建“校内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的“学做合一”的产学研教学平台,形成“教与学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三合一”教育模式。通过各类活动开展,使学生进一步增进获取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所做项目的质量与广度。
最后,与时俱进,拓展服务,优势互补,实现多赢。
深度融入区域发展是我校的办学特色,服务地方是我校的使命和责任。以发展地方经济为目标开展与企业深度合作,积极探索学校、企业、乡村共同创业的新模式,开创学校育人、企业发展、乡村振兴的多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