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践与民办高校“双创”教育建设研究
2022-03-18张胜男袁博袁志华
张胜男,袁博,袁志华
(1.辽宁传媒学院,辽宁沈阳 110136;2.沈阳理工大学,辽宁沈阳110136)
“双创”教育指的是创新创业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双创”教育属于新型的教育模式,与传统的教育有重要区别,它是一个动态化的教育过程,核心在于学生事业心与开拓技能的培养[1]。当前,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民办高校已成了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构建“双创”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民办高校需要将创新实践作为指导,构建起适用于学校特点的教育体系,形成一套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
1 创新实践的基本概述
1.1 创新实践的形成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人们认为“创新”这个词来源于20 世纪熊彼特所提出的创新理论。在后期的研究,尤其是21 世纪我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研究中发现,创新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只要基于那些与客观事实不相符的旧观念、旧理论、旧模式、旧做法所形成的突破,对新联系、新属性、新规律的实际运用等都属于创新的范畴[2]。
1.2 创新实践的内涵
创新实践指的是主体在对客观事物的规律、 属性以及关系等进行研究之后的新发现和新运用。基于创新实践,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人是创新实践的主体,在进行创新实践的过程中他们会在文化、 制度以及资源等方面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从内容的角度来说,创新实践主要包含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知识创新这三部分。与传统实践相比,创新实践的中介以及过程不存在重复性。具体来说,在传统实践的背景下,主体在对客体进行改造的时候运用的是现有的中介形式,它们是在对过去的实践经验进行多次重复[3]。而在创新实践的背景下,无论是中介还是客体,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未知的。由此可见,创新实践是在传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在某个方面所进行的探索和变革,可以实现对传统生产实践、交往实践以及科学实践的超越。
2 创新实践与民办高校“双创”教育的特点
2.1 实践性
当前,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会帮助他们获得职业所需要的能力,该能力主要包含技能和知识这两部分,能够为学生铺好通向职业的道路。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民办高校在开展创新实践与“双创”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习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对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进行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会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平台和创业平台,同时开展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技能比赛来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与此同时,很多民办高校还会与周边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结合企业的生产和发展需求来开展创新实践与“双创”教育。只有这样,民办高校才能不断发现教育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帮助学生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实践性是创新实践与“双创”教育的重要特征。
2.2 融合性
在开展创新实践和“双创”教育的过程中,民办高校会通过专业教育的方式来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该教育模式下,学校会根据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来完成专业的划分,同时按照相应的专业来设置和安排课程,使教育的内容符合工作岗位需求。但是当前,很多民办高校所运用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都比较传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特征,这导致学生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社会适应能力比较弱。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要实现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之间的融合。具体来说,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使他们在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学习方面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对自身所学专业形成较强的认同感,进而促进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在这个基础上,学生的专业创新思维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长为多元化发展的综合人才,学校创新实践与“双创”教育的目标也可以更好地实现。
2.3 整体性
首先,从纵向来说,民办高校的“双创”教育可以分为基础教育、专业教育、辅助实践教育以及实践训练这几个基本环节。其中基础教育的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形成创新思维,同时了解行业市场的发展情况;专业教育则要将创新实践与“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当中,实现学生专业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的共同提升;辅助实践在于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平台,同时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竞赛活动,教师也会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促进他们创新思维和专业技能的发展;实践训练是学生将创新实践与“双创”理念融入实践的重要途径,也是他们专业素养发展的重要方式[4]。从横向的角度来说,民办高校可以与其他的高校、 社会企业、 创新创业平台以及政府相关机构等展开相应的合作,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为他们提供整体性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使创新实践与“双创”教育变得更为完整。
3 创新实践与民办高校“双创”教育建设和发展的现状
3.1 教育机制不健全、缺乏“双创”教育理念
在民办高校创新实践与“双创”教育建设的过程当中,教育机制是相应教育理念下的教学组织、教学环节以及教学方法等要素的总称。在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之后发现,我国早在1990年的时候就开展了“双创”教育的研究,在这之后还举办了“创业计划大赛”。在相关政策与战略的指导下,很多民办高校也纷纷开展“双创”教育,成立相应的教育学院。但实际上,很多学校对创新实践与“双创”教育的本质、开展和推进形式等都不够了解,缺乏“双创”教育的理念,“双创”教育机制也不够健全。很多“双创”教育都是在二级学院当中进行落实的,不同学院之间仍然缺乏必要的联系与沟通,在相互脱节的情况下,“双创”教育的组织与管理受到了影响。
3.2 “双创”教育建设的师资力量不足
近年来,我国创新实践与“双创”教育快速开展起来,很多民办高校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从整体上来说,仍然面临着专业教育人才匮乏的问题。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双创”教育起步晚、发展时间短,专职教师的数量匮乏。在很多民办高校当中,从事“双创”教育的教师都是从其他学院进行抽调的,还有一些学校是由辅导员直接担任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展“双创”教育教师存在专业不对口的问题,没有经过专门的“双创”教育培训。在开展创新实践与“双创”教育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双创”教育的动力不足,阻碍了教育创新和发展。
3.3 “双创”教育建设基础薄弱
创新实践与“双创”教育建设的特点是要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融合。当前,部分民办高校虽然已经成立了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但是这些基地在建设初期就存在基础薄弱的问题,在运营与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无法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双创”服务。造成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办高校在融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比如部分银行都并没有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专门的资金,学生在贷款的时候需要经过层层审批,同时还需要责任人的担保。高校创业基金的金额有限,只能为少数的学生提供资助。风险投资的要求更为严苛,很多投资商会对大学生创业者提出很多要求,这阻碍了创业者能力的发挥。
4 创新实践与民办高校“双创”教育建设的策略
4.1 形成“双创”教育理念,推动“双创”教育机制改革
创新实践与“双创”教育理念是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当中形成的,是一种指向性的观念,应该被贯穿落实到民办高校整个教育体系当中,融入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双创”教育与学科教育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它可以为学科建设指明方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同时,学科教育也可以促进“双创”教育科研水平的提升。在“双创”教育机制改革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科化的建设,利用学科的标准来促进“双创”教育体系的规范。同时,在“双创”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还要运用更为丰富的教学方法。引入相关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通过翻转课堂将课堂交给学生,使他们能够大胆地发挥自身的创意,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实践机会。
4.2 培养专职教师,完善“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完善“双创”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民办高校应构建完善的绩效制度,形成公平合理的评教评职机制,以此来增强“双创”教育专职教师的归属感[5]。同时,学校还要加大对“双创”教育科研活动的奖惩力度,运用激励手段来引导更多教师主动开展“双创”教育教学研究,推动“双创”教育向着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民办高校还要培养一批专职的“双创”教育教师,定期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为教师之间提供相互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实现教学经验与理论知识之间的交叉融合。除此之外,民办高校还可以聘请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入校演讲,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同时还可以弥补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的问题。
4.3 搭建实践平台,降低民办高校“双创”教育融资门槛
在开展创新实践与“双创”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要从低年级学生开始,使他们在开始确立目标的初期努力学习创新创业知识,主动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将创业作为重要的就业途径。在这个基础上,民办高校还要为学生搭建完善的创业实践平台,实现不同学院、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交流,为“双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与此同时,还要致力于降低“双创”教育的融资门槛,除了政府资助之外,还要吸引非政府投资,使政府、学校、社会三者形成合力,共同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资金上的支持。民办高校要大力培养人才,政府和社会则要对那些优秀的人才进行资助。在创业成功之后,这些学生和企业将会对学校进行反哺,进而在民办高校当中形成创新实践与“双创”教育的良性循环。
5 结语
“双创”教育还是创新实践的重要体现,要求高校在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态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育[6]。当前,在开展创新实践与“双创”教育建设的过程中,民办高校在教育机制、师资力量以及建设基础这三个方面还存在不完善之处。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学校要将推动“双创”教育机制改革,打造一支职业化的“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同时还要为学生搭建创新实践平台,降低“双创”教育融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