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角下地方戏剧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策略——以广西兴业县鹩剧为例
2022-03-18陈展鑑
陈展鑑
“非遗”视角下地方戏剧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策略——以广西兴业县鹩剧为例
陈展鑑
(广西兴业县文化馆,广西 玉林 537800)
地方戏剧承载着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鹩剧是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鹩剧在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文章围绕鹩剧文化传承与创新进行探讨,具体阐述目前存在的鹩剧团队凋零、观众老龄化、创作力不足、创作力不足、缺乏专项经费支持等问题,对鹩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出科学规划、引进专业人才、加强培训、鼓励传承、扩大宣传、培养兴趣等方面的建议,以期为地方戏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参考。
非遗;鹩剧;地方戏剧;传承;创新
引言
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地方戏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无论从文化传承还是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戏曲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1-4]。
地方戏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地方一般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传承,比如鹩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既无样本文字可考,也无声音、影像可查,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对地方戏剧文化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传承为创新提供土壤,对鹩剧的传承与发展策略的探讨,还对传承与创新地方戏剧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5-7]。
1 发展现状
1.1 鹩剧简介
鹩剧,是广西兴业县发展起来的民间小戏,是桂东南民间艺术的瑰宝,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鹩剧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广泛流传于桂东南地区的鸟图腾崇拜舞蹈“凤凰舞”,“鹩”指“鸟”,与“嘹”同音,而壮语的“嘹”为寻欢作乐之意,因此也可理解为人们造鸟戏而取乐之意。鹩剧的前身即为“凤凰舞”中的“引凤”表演环节,以唱故事为主,唱词通俗易懂。
鹩剧具有学术价值。鹩剧内容广泛,兼容量大,唱调即兴而发,演员即兴而唱,这是其较其他戏曲及民间小戏的最大区别,且唱词押韵,需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及人生体验才能有感而发,真正的反映群众的心声。挖掘,抢救、保护、传承好鹩剧、对丰富和完善我国民间文化艺术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除了学术价值外,鹩剧还具有实用价值。鹩剧在乡村较普遍,它对于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对提高农民群众艺术素质,培养艺术兴趣及我国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和谐社会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2 鹩剧的发展
鹩剧,是桂东南古老的民间艺术奇葩,属民间小戏,距今已有近200多年历史。它主要流传于广西东南部,尤其是在广西兴业县所辖的13个镇及其周边地区流传,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民国年初,广西兴业县鹩剧曾盛极一时,人们在过年过节、家族祭祀、贺岁祝寿、嫁娶得子时,往往会请鹩剧戏班前来助兴。几乎每村每屯都有各自的鹩剧队,并不断向周边扩展,桂东南各县及钦州、合浦等地均成立有鹩剧班。这些鹩剧队伍常年活跃在基层农村,成为当时最为活跃的民间文艺表演形式。
但由于战乱,鹩剧渐渐败落,到了20世纪50年代又得到了空前发展,几乎每村每屯都有各自的鹩剧队,并不断向周边扩展,桂东南各县及钦州、合浦等地均成立有鹩剧戏班。这些鹩剧队伍常年活跃在基层农村,成为当时最为活跃的民间文艺表演形式。广西兴业县自古被誉为“凤凰之地”,百鸟之王的金凤凰成为根植于人们心中的美丽图腾,鹩剧的产生主要就来源于广泛流传于桂东南古人的鸟图腾崇拜舞蹈“凤凰舞”,壮语的“嘹”为寻欢作乐之意,“鹩”固然指“鸟”,也与“嘹”同音,故也可作人们造鸟戏而取乐之。鹩剧的前身即为“凤凰舞”中的“引凤”表演环节,以唱故事为主,唱词通俗易懂,多为抒发“春祈秋报”之意。由于人们的广泛认可,广西兴业县被周边县、市当地群众称之为“鹩剧之乡”。
鹩剧的唱词多为即兴而发,由三两个人唱,后慢慢发展为多种角色表演唱的形式,并吸收采茶、粤剧及地方民歌的曲调,逐步形成行当齐全,曲调丰富的地方小戏。鹩剧的伴奏乐器以当地称为“大笛”的唢呐为主,常使用高音、中音、低音三种。同时还有大鼓、大锣以及二胡、扬琴等作为和乐的乐器。鹩剧的演出角色与粤剧一样,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角色。它的服装和道具根据演出内容、角色进行配置。鹩剧的唱腔种类较多,分为文生唱法,武生唱法、花旦唱腔、丑生唱腔等;调子分为隔唱调、相思调、小开调、大王坐将、千秋帅、排子调。
2 鹩剧的现状
2.1 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对物质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曾经,看戏、听戏是中国人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如今,各种层出不穷的现代娱乐方式逐渐取代了戏曲。随着现代社会文化娱乐活动的增多,地方戏剧受到了严重冲击,戏曲艺术逐渐淡出大众视野。
但是鹩剧作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得到了地方政府部门的重视,将鹩剧的保护、传承工作列入了全县的文化发展规划,制定了鹩剧的保护、传承措施。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建立传承基地、非遗展示厅等,开展鹩剧的技艺传授、宣传表演和培训辅导工作,为鹩剧表演人才的培养和舞台艺术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2014年,鹩剧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广西兴业县重视鹩剧的保护传承工作,通过建立民间传授基地、建设非遗展示厅、扶持鹩剧团队、举办鹩剧展演等形式,为鹩剧表演人才的培养和鹩剧舞台艺术创作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如在广西兴业县文化馆设立了鹩剧的专门展示厅,两年一届的广西兴业县鹩剧汇演目前已举办了三届,开展鹩剧的送戏下乡活动,县镇两级年均送鹩剧下乡30场以上。创作鹩剧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参加各级比赛,鹩剧《何以尚闯宫》获2018年第六届广西壮族自治区基层群众文艺会演玉林赛区一等奖,2020年创作红色题材鹩剧《震声出征》参加第八届广西壮族自治区基层群众文艺会演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类优秀奖。
2.2 存在问题
广西兴业县高度重视鹩剧的保护传承工作,为鹩剧表演人才的培养和鹩剧舞台艺术创作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但是在非遗传承下,鹩剧的传承与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
2.2.1 鹩剧团队逐渐凋零,缺少新鲜力量
鹩剧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受众锐减、传习人难觅,鹩剧团队呈现逐渐凋零的暮年之态。20世纪末,广西兴业县基本各村都有鹩剧团,全县有200多支鹩剧团,从业人员5000多人,而到现在仅剩23支,从业人员500多人。目前鹩剧团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超过50岁,即便是最年轻的团队沙塘播基扬村鹩剧队,其队员的平均年龄也超过40岁,鹩剧从业人员年龄层次老化,口口相传的鹩剧表演技艺、乐曲乐谱、表演习俗等一些传统表演技艺也面临失传。
2.2.2 观众老龄化,无法开拓年轻人市场
现今娱乐活动趋于多元化,人们对鹩剧的兴趣已逐渐减退。鹩剧的演出一般在村里的广场或农村舞台,吸引的多为留守农村的老年人观看,而青少年对传统戏曲没有足够的了解,“听不懂”也“看不懂”。调查发现,78%的“90后”不了解鹩剧,69%的“90后”表示对包括鹩剧在内的传统戏剧不感兴趣,91%的“00后”不了解鹩剧,85%的“00后”表示对包括鹩剧在内的传统戏剧不感兴趣。
2.2.3 创作力不足,跟不上时代需求
目前大多农村鹩剧团的唱本皆是流传了几代的旧唱本,剧团缺少专业的编剧人员,新创作的剧目内容刻板,无法融合当下的流行样式,精品少且创作缓慢。沙塘播基扬村鹩剧队负责人表示,除了剧本更新难的问题,目前剧团的服装、道具基本是20世纪留下的,存在老旧、损坏严重,同时也缺乏专门服装、道具设计人员,服装、道具更新难等问题。
2.2.4 缺乏专项经费支持,专业技术人才紧缺
广西兴业县鹩剧的保护单位为县文化馆,目前县文化馆在编人员4人,同时没有对口专业技术人员,使得鹩剧的保护传承工作有心无力。由于专项经费少,从而对鹩剧团队的专项资金支持以及鹩剧人才的培训均缺少经费支持。
3 “非遗”视角下鹩剧传承与创新策略
一是组织人员开展对鹩剧的团队、表演人员以及观众需求等进行全面调查研究,进一步深入了解鹩剧的实际情况。召开有文化部门人员、民间艺人、团队负责人以及专家学者参加的鹩剧研讨会,开展鹩剧的理论研究工作,对广西兴业县鹩剧的传承保护进行科学规划。
二是增加经费投入,引进专业技术人才。适当增加县文化馆人员编制,解决管理人员紧缺问题。引进戏曲类专业技术人才,为鹩剧团队提供专业指导。在资金和政策上大力扶持,引导鹩剧团队开展演出活动,提高鹩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鹩剧的传承和发展。
三是加强鹩剧演出者的培训,兼收并蓄创作新剧目。要想使一个剧种保持生命力,必须紧随时代的脚步,大胆改革创新。要高度重视唱腔、表演和剧目的创新,尤其是剧目,在保留经典传统剧目的同时,改编或创作新戏,反映时代的风貌,真正体现出鹩剧文化的意义。文化部门定期组织鹩剧演出者外出采风,到外地学习其他优秀传统剧种的表演形式和演出技巧,邀请传统戏曲知名艺术家交流学习,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创作新剧目。
四是鼓励剧团老带新,接力做好文化传承工作。相关部门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制定鹩剧传承人培养计划,从社会上招收年轻学员,储备后备力量,逐步培植鹩剧从业人员向年轻化发展。完善长效激励机制,注重挖掘、爱护、培养、重奖和重用鹩剧人才,确保一大批专业人才在振兴鹩剧事业中有机会,在舒展自己才能时有舞台,在投身鹩剧事业中有作为,在对鹩剧作出贡献中有前途。
五是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互联网+鹩剧”的方式扩大宣传。打造鹩剧经典剧目,树立鹩剧精品。将鹩剧拍成电视节目、微电影和各种视频,让鹩剧不单在传统市场旺盛,也能在新的网络渠道流行,拓宽鹩剧的传播渠道,扩大观众面。
六是开展“鹩剧进校园”活动,培养青少年对鹩剧的兴趣,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由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牵头,定期在校园开展“鹩剧进校园”活动,开设“鹩剧学习大讲堂”,培养中小学生对鹩剧的兴趣和认同感,使他们从小接触鹩剧,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并通过戏曲中“礼”“义”“孝”“信”的故事,教育孩子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 鹩剧传承与创新策略对地方戏剧文化的启示
4.1 地方戏剧文化与时俱进
仅靠政府出台政策进行保护与扶持,恐怕只能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市场规律作用下,地方戏曲剧种锐减或是一种必然。要想拯救它们,最终还得回归艺术本身,靠实打实的作品及表演去赢得观众,抢占市场。地方戏曲走到今天之“鸡肋”地步,固然与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多彩及欣赏趣味的不断变化有关,但其自身跟不上时代节拍的“软肋”,更是关键之所在。通过融入好的唱词和演绎风格的曲目唱词更为贴近生活,与时俱进,演员以优美的唱腔、稳健的台风展现了新时代风采,形象生动、谐趣花俏、通俗易懂,更为群众所喜闻乐见。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创新形成新的演绎方式,满足人们的听觉和视觉需求,贴近生活、与时俱进,可使传统戏曲文化得到良好的发展和弘扬。
4.2 塑造地方戏剧文化品牌群
创新的传统戏剧,立足本地优势,突出亮点特色,深入挖掘内涵,特别是围绕重要节点加强现实题材、红色题材创作,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注重做精做细,加强沟通联系,积极开展保护项目申报工作,树立地方戏剧文化品牌。发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优势,举办系列特色活动,通过一系列国际性、全国性文化活动,把高水平的文化艺术演出送到群众身边。同时,也根据当地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定期举办春节文化博览会、文化节等“一县一品”品牌活动,为群众享受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有效载体。依托这些文化品牌,深入推进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城乡群众文化品牌,切实推动公共文化普及,文化品牌越发响亮。
4.3 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大力传承弘扬地方戏剧文化,健全保护传承体系,完善综合保障机制,培育良好发展环境,要振兴地方戏曲艺术,制定扶持政策,注重师徒传承,促进流派发展,推动戏曲艺术活起来、传下去,形成全社会重视地方戏剧、关心地方戏剧、支持地方戏剧的得良好局面。从人、财、物等方面对传统地方戏剧的传承保护列出具体举措,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具体职责,建立完善地方戏剧人才培养、储备、激励机制,建立地方戏剧作品项目库和定期普查抢救机制。要进一步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让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5 结束语
虽然目前地方戏剧鹩剧存在团队凋零、观众老龄化、创作力不足、创作力不足、缺乏专项经费支持等问题,但是通过采取鹩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出科学规划、引进专业人才、加强培训、鼓励传承、扩大宣传、培养兴趣等方面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地方戏曲传承保护和发展的支持,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1] 侯丽娜. 传统戏曲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结合研究[J]. 戏剧之家,2021(1): 2.
[2] 刘晶. 戏曲在群众文化中发挥的作用分析[J]. 艺术家,2020(10): 100-101.
[3] 单林. 地方戏剧种在当下的生存及对策[J]. 艺术评鉴,2020(6): 151-152.
[4] 齐蓉. 群众文化建设对民间文化艺术的弘扬[J]. 戏剧之家,2020(2): 216-217.
[5] 张莹. 探究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J]. 明日风尚,2019(5): 88.
[6] 程明. 文化产业视域下传统地方戏剧的发展策略[J]. 北方文学,2017(10): 176.
[7] 陈小明. 浅议如何有效发展群众戏剧以服务群众[J]. 戏剧之家(上半月),2012(Z1): 90-91.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Strategy of Local Dram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aking Wrens Opera in Xingye County, Guang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Local drama carries the local unique historical culture and folk customs, and has profou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Wren opera is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Guangxi autonomous region, but there are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wren opera.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wren opera, specially expounds the existing problems such as the withering of wren opera team, aging audience, lack of creativity, lack of creativity and lack of special fund support, and put forward scientific planning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wren opera culture, introduce professionals, strengthen training, encourage inheritance, expand publicity and cultivate interest,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local drama cultur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ren opera; local drama; inheritance; innovation
J825
A
1008-1151(2022)05-0162-03
2022-01-17
陈展鑑(1978-),男,广西兴业人,广西兴业县文化馆馆长,研究方向为群众文化活动组织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