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育人目标导向的医学院校公益创业教育路径探索
2022-03-18张蕾杨国华皮筱娟张培楠王芳
张蕾,杨国华,皮筱娟,张培楠,王芳
(昆明医科大学 校团委,云南昆明 650500)
随着大众公益需求的升级,政府公益供给不足,社会寻求解决公共问题的新途径,公益市场主体也越来越多元化,作为商业价值和公益价值相融合的创业业态——公益创业也应运而生。
狭义的公益创业指以企业的组织形式,运用商业手段求得生存并提供社会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价值。而广义的公益创业不仅包含商业化运作下通过公司形式进行的社会产出和服务,还包含个体和非商业组织(NPO)提供的社会援助,以及公益创业和创业教育混合模式下的公益价值产出和服务[1]。国内关于公益创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创业教育领域,公益创业教育是以社会利益为价值导向,依托于高校创业教育资源的优势,着眼于解决社会问题,满足当前社会需求,致力于培育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公益创业者的教育新形式[2]。
可以说,公益创业是创新创业的新领域,是创业活动与社会公益价值的结合。将公益创业活动引入教育领域,针对高校学生所开展公益创业教育,在引导高校学生自觉培养创新意识和精神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当代大学生关心公共事务、培养社会责任感,自觉将个人成长发展与群众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国家的需要相结合。
1 医学院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1 医学院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的可行性
1.1.1 宏观政策方面
为适应新的经济形势,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部署,全国各高校持续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坚持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众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从传统的专业性人才培养向综合型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转变,学校也从政策支持、课程设置、活动竞赛等方面,给高校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支持。在此基础上,作为创新创业教育重要组成的公益创业教育也有了成长发展的沃土。
1.1.2 育人成效方面
高校近年来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抓手及载体,开展公益创业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积极参与公益行动,不仅能够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能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服务意识,甚至在创造就业岗位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1.1.3 个人成长方面
从青年学生的个人发展来说,参与公益创业活动不仅能使其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助能力、应急处理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还能够培养其公共参与意识及社会责任感,对青年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具有积极且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从高校综合性人才培养的导向来说,诸多高校都设有完善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强调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创新创业及志愿服务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参与公益创业活动也形成了一定的激励作用。
1.2 医学院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1.2.1 开展公益创业教育有利于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实现“健康中国”目标,不仅要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健全药品供应保障等制度层面入手,还要从食品安全、健康产业、养老产业等领域入手。医学院校也应在提升医学生临床技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优势,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心理素质、创业技能、创新精神。医学生如果能够将所学所获与健康产业市场需求有效结合,不仅能在创业时代大有作为,同时还能做到将“小我融入大我”,不断满足人民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需要。
1.2.2 开展公益创业教育有利于提升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
要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需要从医学教育的各个环节重视培育医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公益创业教育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拓展和延伸,公益创业蕴含的责任理念和公益导向能够引导个人树立“明德力行、成己达人”的价值观,对个体重新审视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及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从而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益热情[3]。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目标,能够提升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医学院校公益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近年来,共青团、教育、民政等部门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等方式,鼓励高校积极参与公益创业,通过开展“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公益创业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专项赛、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公益创业大赛”等赛事活动,在脱贫攻坚、扶残助残、关爱青少年成长、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孵化了众多公益创业的优秀项目。但高校在探索开展公益创业教育、发挥公益创业对青年学生的积极正向引导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困难。
2.1 公益与创业未有机结合
公益创业教育要求的是将传统的公益行动与创业活动相结合,运用商业的思维,针对存在问题、有需求的行业领域或社会群体,开展经营活动,其创收盈利的主要目标在于帮助对象群体或行业领域、维持公益项目的可持续性、反哺公益事业。但高校对于公益创业的理解多停留在开展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的层面,要指导学生开展扶困助残等公益活动容易,但如何把商业运作模式与其融合却成了在高校推广公益创业的一大难点。
2.2 公益创业缺乏科学系统的指导
创新创业教育包括创业意识培养、技能提升、项目孵化等方面。医科类院校师资队伍有限、专业类型较为单一等问题极大限制了校内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对学生创业知识的教育大多停留在通识教育的阶段,对市场推广策略、投融资、企业管理等没有足够的师资队伍予以相应的教学支撑。公益创业作为创新创业的新领域,部分高校存在缺乏成熟系统的公益创业教育理论指导体系的问题,大学生总体上缺乏公益创业的理念,在开展创业活动时很难把握好“公益驱动”和“利益驱动”的权重。
2.3 公益创业项目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由于我国社会福利等领域进入市场的时间较晚,与其息息相关的公益创业起步较晚,高校公益创业更是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学生开展公益创业普遍存在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一是由于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多依托创新创业竞赛,创业团队的生存周期短[4]。在比赛中,创业计划类项目及初创项目占比高,随着比赛的结束,许多未获得奖项的创业项目也就戛然而止。二是由于大学生创业团队本身资源有限,对学校、企业等外部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缺乏独立应对风险的能力,一旦失去了外部提供的政策、资金、平台等多方面支持,便很容易导致创业项目停止运行。
3 医学院校公益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在高校中,无论是公益行动还是创业活动,想要通过引导、指导学生通过开展各类实践达到育人的这一目标一致,二者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如果能够将其进行有效融合,将发挥“1+1 >2”的功效,在高校尤其是医科类院校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培养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3.1 明确公益创业教育理念,把握育人核心目标
在公益创业教育培养环节,首先要厘清创业教育培养的标准和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公益创业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事业发展至关重要[5]。高校需要明确的是,公益创业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抓手和载体,通过开展公益创业教育,指导学生进行公益创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助力其成长成才,这才是核心目标。公益创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社会需求与社会发展,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的教育,这与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有把握住了这一核心,才能对公益创业教育做一个系统的设计。
此外,在建立公益创业的评价体系时,不能单纯地只看公益创业的项目数、人数、注册企业的情况等,应该要紧紧围绕育人这一核心目标,构建系统化综合性的公益创业评价体系,将公益创业的社会参与度、社会影响力、公益成效等纳入体系,进行公益创业的全面评价。
3.2 发挥公益项目既有优势,与创业活动有机结合
高校具有开展公益活动的良好基础,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及公益活动的热情高,活动影响力大。医科类院校更是在结合专业优势、打造特色公益项目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近年来,随着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项目化、规范化,志愿服务活动逐步实现了向公益项目的转变。如云南省某医科类院校结合“WHO 健康促进日”“禁毒防艾”“健康助力乡村振兴”等,开展“爱康粉红丝带——关爱乳腺癌患者”“白衣聚力守护天使——关爱白血病患儿”“零艾滋——美好青春我做主”等品牌公益项目。高校可重复发挥大学生公益类社团组织诸如青年志愿者协会原有品牌志愿服务项目优势,找到创业结合点,进一步扩大项目的社会覆盖面、社会服务力及社会影响力。因此,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公益项目向公益创业项目转化,这样一来,既可以使原有传统的优秀公益项目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同时也可以使公益团队的既有成员在参与公益活动的同时,通过公益活动向公益创业项目的拓展,进一步全面提升能力及素养,使得公益创业教育事半功倍[6]。
3.3 加强校内外资源整合,形成实践育人合力
实践育人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对于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公益创业教育无论从指导学生开展公益活动,还是进行创业实践上来说,都是实践育人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公益创业教育,要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公益创业教育搭建起理论及实践的平台。
第一,理论教学方面,医科类院校应在创新创业通识教育的基础上,重点进行课程体系完善及专项培训打造,融入更多的公益项目或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要积极对接诸如民政、志愿服务联合会及政府下属的各类基金会、社会组织等,引入更多公益创业专业导师队伍,对学生开展公益创业进行专业指导,避免学生陷入学习误区。第二,实践活动方面,要通过构建多形式、系统化的大学生公益创业平台,结合“创青春”“互联网+”“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等赛事,为积极参与公益创业的学生提供学研产系统化的支持与保障,同时通过实践平台的打造,也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公益创业的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