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全周期就业管理体系的探索
2022-03-18戴杰李媛葛驰宇皇立卫王明明吴忱凯
戴杰,李媛,葛驰宇,皇立卫,王明明,吴忱凯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制药工程学院,江苏淮安 223003)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为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的就业,近些年,国家及地方政府始终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以“稳就业”“保就业”为目标,研判形势,统筹资源,完善并实施了各项就业积极政策。就业工作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服务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更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2021 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909 万人,同比增加35 万,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升级、专业化分工和结构调整,行业缺乏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多地用人单位均面临着“招工难”“用工荒”等问题。这一供需两侧的矛盾恰恰真实反映了我国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其本质也就是就业质量不高[1,2]。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更应当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就业引导,积极探索就业管理体系,坚持聚焦未来,将服务国家战略与服务学生发展相统一,有效提升就业质量。
1 高职学生就业现状与不足
《就业蓝皮书:2020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1.3%(其中受雇于工作80.3%;自主创业3.4%;读本科7.6%)。与历年数据相比,由于“读本科”占比显著提升,导致2019年整体就业率偏低。另外,报告显示2019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低,仅为63%[3]。分析原因,除学习的专业可能与社会需求不符合以及自身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不能满足职业要求外,也真实反映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不足、就业观念的转变等因素。
另外,麦可思公司2013~2019年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高职毕业生首份工作时间不超过一年的占65.0%,超过两年的仅有9.3%,而且大约99.0%的学生在毕业后三年内发生过主动离职,整体就业稳定性较差[3]。其原因除学生对职业与自身能力认识不足以及定位不清晰外,也说明他们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以上就业现状恰恰反映了部分高职院校就业管理体系的不足,盲目关注高就业率,而未能紧抓就业工作本质,认识就业质量的重要性。就业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凭借单个部门力量就能,完成需要院校各部门的紧密配合、同心协力。因此,本文基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及就业现状,以国家产业应用需求和为学生发展服务为抓手,探索全周期就业管理体系的建设。
2 全周期就业管理体系
2.1 人才培养
2.1.1 培养目标
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国家已多次明确强调了职业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战略地位。因此,高职院校更应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落细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社会急需的多层次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支撑。
高职学校的培养目标不是单纯的以升学与就业质量为核心,而是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努力统一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学生发展。除单纯帮助学生提高升学和就业能力外,还要能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丰富的个性、良好的品格以及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永不枯竭的创新精神和未来的想象力等,即良好的综合素质、职业素养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5]。
2.1.2 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优化应紧密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保证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课程的基础上,探索专业群课程体系、应用实践能力及职业教育等课程的建设,以期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与认识,确定就业方向,强化职业技能,并建立正确的择业观与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主要通过如下途径:(1)在确保专业系统性知识架构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学生的主就业岗位以及主要偏移岗位方向,建设二级院系内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并结合岗位方向及学生专业兴趣,开设自选型专业拓展课,优化配置教师及教学资源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认识,并快速确定就业方向。(2)增加学科的概论性课程,普及行业发展或前沿技术介绍,结合就业发展方向,以确定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3)根据就业岗位,调研行业应用需求,围绕学生发展,确定职业教育和应用技能的实践教学内容,并结合技能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强化学生职业能力。(4)课程嵌入思政建设,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自信以及职业素养,提高就业的稳定性。
2.1.3 师资建设
传道者先要明道信道。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教师的引导,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除积极开展科研、应用实践与产业调研,推进课程教学、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外,还应努力学习先进思想文化,才能更好地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课程教师还应清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对应的专业能力,有的放矢,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与兴趣培养、职业技能的强化以及良好的职业观和职业素养的形成。
随着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确保职业教育更好地对接现代产业体系,除深化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外,还应积极拓展校企深度合作,柔性引进相关领域的企业优秀管理者或专家,提供专业性的指导意见,或直接参与教学,有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
2.1.4 职业技能培养与实践
随着教育信息化、国际化的快速发展,在国家统筹指导及支持下,已逐步建设了大量适合我国国情的在线优质开放课程和平台资源,有效拓展了教学时空,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面。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和已有的丰富在线课程资源,职业教育的工作重点应逐渐转向于学生的专业认识和能力、技能培养,尤其是自主、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职业技能的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技能是其后续就业及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应基于培养目标,综合产业需求和学生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优化设计课程实践,强化职业技能教育。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推进实施“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结合就业方向和个人兴趣,积极考取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有效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6]。
2.2 就业管理
2.2.1 专业认识及就业发展方向
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首先是应帮助学生做出清晰的职业认识,明确职业定位。除优化课程教学以及请行业专家讲座进行职业普及外,还应加强理论与实践融合共进,探索深度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如积极组织学生进入前沿企业参观学习。通过实地参观与企业人员讲解,让学生感受产业制造现状与技术发展,既可以深入认识相关岗位的职业素养以及关键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外,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就业、端正就业观念,同时也为其后续的职业目标和规划做好准备。
2.2.2 就业创业辅导及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指导课程(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以及职业社会能力等)对于高职毕业生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影响。就业指导应时刻以学生为主体,准确把握社会就业形势,制定合理的就业指导方向,与时俱进,并思考提升指导的全员性、全面性和全程性,逐步提升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帮助其确立正确的择业就业理念[7]。另外,还需积极探索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工作机制,如(1)研究人才市场需求、区域经济结构和发展趋势,调研学生(包括在校和已毕业)需求,优化工作内容。(2)建立校内指导平台(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或“创新创业工作坊”“创客学院”等),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实施科学指导与合理资助。(3)营造积极的氛围环境,组织策划校园“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职业生涯规划等比赛以及跳蚤市场等创意活动。(4)协同学校、二级院系邀请优秀校友或企业、学术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发挥优秀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5)落实工作的全员性、全面性,开展特殊学生的就业能力培训指导与心理辅导工作。(6)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等。
2.2.3 顶岗实习管理
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教育教学重要环节,也是打通更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的“最后一公里”。本着对学生和用人单位负责的态度,学校在提高双向服务质量、搭建就业供需匹配“桥梁”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有效管理与监督。依据院系的专业设置、学生的就业发展以及企业的质量、未来发展及用人需求等多方面进行筛选,包括实地考察用人单位。另外,正确引导学生明确顶岗实习的重要性后,提高企业招聘信息的透明度,完善就业协议条款,使双方约定具体化,确保双向选择成功率,保证就业稳定性。
顶岗实习前期,需综合考虑人才培养方案、企业需求和学生的职业发展意愿,认真贯彻执行顶岗实习标准,明确实习目标,并制定合理的实习计划。在实习过程中,积极组织校内指导教师走访用人单位,除检查监督学生的顶岗实习效果外,也应关注企业的管理及实施情况,警惕不规范用工,保障学生权益。另外,顶岗实习应有效发挥校企的多方共同监督作用,并综合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实习成果鉴定以及毕业论文答辩等,建立全面、客观的顶岗实习评价体系,确保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保证就业质量[8]。
2.3 学校工作
高职院校应研判行业及区域经济建设需求,转变办学理念,创新学校办学机制,加快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建设,整合自身优势及社会资源,推动产教研深度融合,积极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综合产业需求、学生发展以及学校资源优势,统筹优化学生能力和素养培养目标,灵活调整院系专业及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强化职业技能培养,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竞争力。学校还需加强正确就业理念的宣传、完善就业创业辅导及职业规划服务工作,构建丰富完善的就业社会资源体系,发挥优秀校友及毕业生的示范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3 结语
高质量的就业既为国家输送了建设人才,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针对近些年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与不足,本文基于区域行业经济发展需求以及为学生发展服务,对高职院校学生全周期就业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以期通过发挥学校、就业管理处、二级院系、专业培养团队以及课程教师等各主体对学生就业发展的调整功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就业从“好就业”向“就好业”转变,实现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