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农业院校工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2022-03-18黄程鹏
黄程鹏
(山西农业大学 城乡建设学院,山西晋中 0308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增以及高等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推进,高等院校逐步向综合型大学发展,农业院校中开设的工科专业占比逐年提升[1]。但由于农科院校中工科专业的开办时间普遍较短,学科优势不明显以及社会影响力及行业认同度相对较低,导致部分毕业生缺乏就业信心,加之近两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毕业生就业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和风险挑战[2]。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切实做好农业院校工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提升其整体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是目前的重点,做好地方农业院校中工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关系着农业院校整体就业质量的高低,同时也能更好地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新局势的应用型人才。本文采用调查问卷和电话回访相结合的方式,调查了地方农业院校中工科专业毕业生半年内的就业状况,采用因素分析法对地方农业院校工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业心理及就业观念进行了系统分析,之后就分析内容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思考。
1 调查方法
为了准确地了解农业院校中工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就业现状,本文采用以问卷调查为主、电话回访为辅的方式,对山西农业大学城乡建设学院的2020 届本科毕业生(考研成功毕业生除外)开展了就业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145 份,其中有效问卷144份,问卷有效率为99.99%。调查对象中,女生56 人(占38.89%),男生88 人(占61.11%)。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结果,144 名学生毕业半年内的就业现状如下:落实工作的共计93 人,其中包括72名毕业生为签订劳动合同形式就业,11 名毕业生以“三支一扶”计划、西部计划、村干部、特岗教师、选调生、应征入伍等形式就业,10 名毕业生为其他录用形式就业,未就业的51 名毕业生中,43 人暂未有就业意向,8人正在找工作。通过研究调查结果以及针对部分学生进行电话回访,进而分析农业院校中工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困难。
2.1 农业院校工科专业毕业生求职障碍分析
通过对求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46.53%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毕业后缺乏实践经验,21.53%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的就业能力不足,20.83%的毕业生认为求职方法欠缺,16.67%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的专业适应性差。对于农业院校而言,工科专业在校内并不属于重点学科,优势不是很明显,相较于工科院校而言,农业院校的工科专业社会影响力较小,受到学校环境以及专业课程设置等因素的影响,针对工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进程缓慢,虽然已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就业能力以及专业业务能力是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仅靠开设一门课程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3]。随着国内本科教育的普及化,大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当前,社会对于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学生的专业理论培养远大于对于学生业务实践能力的锻炼,使得毕业生无法很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2.2 农业院校工科专业毕业生就业信心有待进一步加强
毕业生对于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同感高低以及就业信心强弱于个人未来的职业走向和职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受调查毕业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来看,82.64%的毕业生对于自己的专业还是满意的,近八成的毕业生对于自己的专业认同感较强,但是在对专业优势的调查中,仅有55.56%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在求职过程中是有优势的,26.3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在求职过程中是没有优势的,18.05%的学生对于所学专业在求职中的优势情况认知不清晰。从结果来看,虽然大部分毕业生对专业的认同度较高,但仍有27.08%的学生虽然对于自己的专业较为满意,但却无法充分地发挥出所学专业的优势和特长。通过对部分毕业生进行电话回访,结合问卷结果,了解到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缺乏就业信心,和其他工科高校的同专业毕业生同场竞争时,自信心不足,使得农业院校工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成效以及就业积极性受到影响。
2.3 农业院校工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观念亟待转变
通过对毕业生择业因素进行调查,了解各因素对于工科专业毕业生择业的重要程度,包括10 项影响因素:工作稳定(49.31%)、单位地理位置(48.61%)、个人发展前景(46.53%)、薪酬与福利(45.83%)、工作单位性质/规模(34.03%)、符合个人兴趣爱好(16.67%)、能解决当地户口(9.03%)、专业对口(5.56%)、劳动强度(2.78%)、家人意见(0.69%)。调查数据显示,工作的稳定性、个人发展的机会和上升的空间以及单位的地理位置三个择业因素位居毕业生择业选择前三位。然而,专业是否对口在学生看来明显并不重要。因此,学校应通过适当的就业引导,增强毕业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以及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
通过对毕业半年内暂未就业的毕业生进行就业意向分析,我们了解到,计划继续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占调查人数的59.15%,计划考取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的毕业生占调查人数的22.54%,有创业想法的毕业生占调查人数的2.82%,计划出国的毕业生占调查人数的1.41%,但是仍有一小部分毕业生因没有确定发展目标而未明确就业方向,这部分毕业生占调查人数的5.64%。在今后对于工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中,在继续为考研和考公学生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服务好考研、考公学生的同时,也要对参加考试的毕业生做好就业宣传以及引导工作,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念,努力帮助毕业生做好就业规划,主动就业,即使在考研失利后也可以积极实现就业[4]。
3 完善农业院校工科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3.1 确保“两个到位”,为毕业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
一是确保就业机构设置到位,学校设立就业指导中心,统筹学校整体就业工作,并为各学院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保障,各个学院开设院级就业指导中心,组建一支包括职能管理、职业规划、心理辅导以及专业指导等专业人员的就业管理团队,全面负责学院的就业工作[5],同时在各个班级设立就业委员,协助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及时反馈,帮助精准了解及掌握学生的就业心理、就业动向,对合理的就业意向进行鼓励、支持和帮助,对不合理或不实际的就业意向做出适时地指导和纠正。在此过程中,就业指导工作应将社会对于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学生的个人兴趣以及学校的培养方向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使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更有针对性。
二是确保院校就业宣传服务工作到位,广泛动员,大力宣传,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应征入伍,到基层放光发热、到西部建功立业。同时,院校应当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应当对大学生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预征入伍、自主创业等就业方向进行广泛宣传引导,为毕业生解读基层就业相关政策以及福利待遇,鼓励学生投身基层、服务农村、自力更生、响应国家号召、服务国家建设,通过宣传解读国家政策纠正学生们不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因此,院校在进行毕业生就业观教育时,既要鼓励学生们勇于迈开脚步,积极找工作就业,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形成敬业爱岗、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等工作作风,协调传统和现代的就业教育方法,根据学生的群体特点和个性特点,开展生动、有效的就业观教育。
3.2 强化“四个跟进”,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优质的服务保障
一是不断强化就业信息服务跟进。当前,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已经惠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依托就业数据云平台,搭建“社会-企业-院校-毕业生”全覆盖式的信息网络,通过大数据平台,分析地区行业发展现状,结合企业以往来校招聘数据,分析出企业偏好的专业、企业的岗位工作地点及薪资等数据[6],结合毕业生个人诉求进行匹配,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推荐,保证就业信息服务做实做细。
二是不断强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跟进。有效整合院校企业资源,建立院校与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不仅能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也能帮助毕业生及时获取更多行业的新信息、新动态,充分了解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同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也能促进院校“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的构建,利用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锻炼毕业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帮助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正确就业观,院校也能及时调整完善学生所学的课程,以适应市场行业的发展,为企业培养合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是不断强化就业指导服务跟进。通过就业指导课和创业培训课,“求职技能培训”“成功者之路”报告和“校友导航”,以及公务员考前培训和考研复试指导等,指导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备考。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台账,结合问卷调查、宿舍走访以及一对一访谈的形式,引导大学生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对决定自己职业方向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定位。通过调查,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思想动态、学习动态,进行及时、合理的引导,使学生时刻明确奋斗目标,更好地应对毕业季。
四是不断强化就业困难帮扶跟进。要坚持“重点指导、重点帮扶、重点服务”的原则,健全困难毕业生未就业实名信息库,建立登记信息反馈、信息核查和跟踪服务制度。帮助困难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引导他们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就业;加强思想引导,通过心理咨询、一对一谈心谈话、心理健康服务等方式,及时疏导他们因就业问题引发的消极情绪,并且从本质上帮助这部分学生养成合理排解压力的习惯,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针对不同个体的不同情况,通过优先推荐、强化培训等措施,帮助其顺利就业。
3.3 把握“四个关键时期”,建立全过程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服务引导体系
重视就业教育的长效机制。就业意识和素质的培养不是短期做到的,只有通过长时间的教育和训练才能形成。许多毕业生认为就业难,难在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并未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过详细的规划,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付出的努力不够,毕业之际才意识到自己能力不足,从而对求职缺乏信心。因此就业教育已不再是毕业生离校前的阶段性工作,从新生入学开始,就业教育就应该贯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要把握住大学的四个关键时期,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全覆盖工作体系,以满足学生顺利就业为目标,以课程教学为主要形式,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践体验、顶岗实习等形式,落实在就业过程中学生必须经历的各个重要环节的指导服务,以形成覆盖整个就业过程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通过精细化全局化的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提升专业信心。
(1)职业价值观启蒙时期。
大一学年属于就业价值观的启蒙时期,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需要从大一开始就逐渐渗透就业指导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专业导学课程帮助新生了解本专业未来发展方向以及从业方向,通过专业教师解惑、朋辈指导、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创新竞赛等多种途径帮助新生在大一阶段启蒙职业价值观,让大学生找到未来发展的方向,也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度过大一迷茫无措的时期。
(2)实习实践经验积累时期。
针对大二、大三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开始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在此阶段,高校就业指导教育重点应当放在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理论同实际相互转化的业务能力上来,在大二、大三时期,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为学生争取更多实习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多利用假期进行实习,通过院校的理论知识学习同在企业中实践相结合,广泛积累实际工作经验,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职业规划时期。
大三下半学期至大四上半学期,属于职业规划期,这一阶段,大学生涯已经接近尾声,有了大一职业目标的确立,同时大二、大三为了职业目标所进行的经验积累,进入大四,就业指导工作进入关键性阶段,在此阶段,要进行精细化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个人意向进行职业选择,同时,在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多关心学生的心理变化,协同心理辅导中心帮助学生排解或减轻因考研、就业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使学生能在乐观积极的状态下面对考研就业难题[7]。
(4)综合求职能力提升时期。
在大四学年,为了帮助毕业生更好地完成从“求学者”向“求职者”身份的转化,高校就业服务应当充分帮助广大毕业生提升综合求职能力,将集中进行的简历制作培训、面试技巧指导以及考研复试指导等就业培训同“一对一”就业指导、简历修改、就业单位及考研院校的推荐这些针对性就业服务工作相结合,利用一切资源,掌握每一名毕业生的动态,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特点进行相应的帮扶,提升整体就业热情,帮助毕业生更好地迈入人生新的阶段。
4 结语
总之,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关系到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无法在短时间内由某一个部门单独完成。只有将就业工作摆在全局全方位的高度,自上而下地全员关注、重视与参与,高校就业工作才会取得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