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应对策略研究
2022-03-18石英春杨玉霜
石英春,杨玉霜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200)
高职院校是一所以应用技术为核心的学校,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它更倾向于技术的掌握和技术成果的运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是加强科技成果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一环,是新旧动能转换、供给侧结构性整改、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实现的有效途径。通过相关资料获知,我国科技成果整体转化率仅是发达国家转化率的一半左右,高职院校的成果转化率更低。这种现象不利于由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转化。在注重产教融合的趋势下,高职院校可采用多种应对策略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1-3]。
1 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在高等院校成果转化中,高职院校科技成果占据重要位置;在经过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后,高职院校的科技成果突飞猛进,但真正将科技成果应用于企业的比例却很低。针对科研成果技术管理相关制度,各高职院校在竭力补充优化,出台了诸多的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例如,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推动高校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相关事项的通知》、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布的《长沙市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布的《湖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以充分调动高职院校的科研热情起来。通过转化科研成果,某些高校规定成果的项目负责人可以得到的转化收益在90%,其余的10% 作为学院和部门的收益,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便捷性直线上升,立足于可持续发展视角,助力科技成果早日落地。由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现状可知,其在专利授权、成交金额、技术转让等方面速度加快。反观专业布局,大都在理工类专业。和文科专业相比,理工类专业的专利成果、科研成果要高一些[3-4]。
(1)高职院校科技成果量多质少。在部分高职院校中,一方面,职称评聘需要的科技成果主要集中在研究论文、专著、专利、国家和省级的科学技术奖励,对研究的内容是否在市场上应用重视程度相对不足。一些项目在研究初期,并没有针对市场的需求,没有了解市场的现实状况,致使研究的内容与市场脱节,所以能够达到转化的成果很少。另一方面,相关职能部门在制定评价标准时,并没有着重统计高职科技成果转化及其产生的经济效益,更没有把它作为职称评定的相关指标。
(2)高职院校进行科学研究的教师比重很小。一方面,根据现有状况,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从职业学校、中专学校升格而来,教师整体专业水平、学历水平略低,仍需提升,具有教学高级职称的人员较少,这些教师大多毕业就来到学校,没有相关的企业研究背景和科研经历。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的整体实验室配套设备偏弱,高职院校为了发展,一般对通用硬件设备的投入较多,而对专用实验设备的投入相对较少,且真正进行专业深入研究的科研人员比较少,就更降低了对专用实验设备的投入。
(3)高职院校进行成果转化资金投入力度有待加大。不管是在生产中引入哪项研究技术或者将其转化为产品,都需要经历研发、验证、改进、再改进、再验证的步骤,把其称之为PDCA 循环。这时,必须投入较多的物力和人力,资金保障是必须的。部分职业院校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资金投入力度不够,相关管理部门对成果转化投入的方向主要集中在重大或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基础性研究和高科技研究,对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投入的资金还需提高,进而影响了成果转化的进程。
(4)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导向机制有待健全。部分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缺乏激励政策,在对科研人员的奖励政策方面还比较单一,目前主要集中在精神鼓励方面,缺乏成果转化的经济收益分配激励政策,也未将科技成果转化与学校职称评定挂钩,科研人员没有体现真正的市场价值,影响了教师进行市场转化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这种管理机制不利于高职院校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4-5]。
2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对策略
产教融合,即把学校建设为产业性经济实体,为其赋予研究科学技术、孕育优秀人才、服务科技社会等多重功能,以此促进双赢的局面。从教师个体层面看,产教融合这种办学模式有利于教师科研积极性的调动和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从学校层面看,产教融合是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保障,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创设和谐科研环境。从学生层面看,产教融合可以为学生创设和谐创业环境,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从地区层面看,产教融合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6-9]。
2.1 进行高职院校机制改革
在政策的引导下,事情才可能有序完成。所以,在产教融合大环境下,要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对科技机制改革加大力度势在必行。健全、与实际接轨的政策,才能保障科技成果转化的顺利进行。在探索新政策时,必须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导向机制,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还需要最大限度发挥成果应用于企业的引擎效应,丰富成果转化通道,为学生和教师创造更多的舞台。另外,应构建相应的奖励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热情,让教师踊跃加入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
2.2 积极与企业对接,找准科研成果的定位
深入了解校企合作中企业在常态化运营中面临的阻碍和难题,向合作企业介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等方面的情况。要加大服务企业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人才、智力、科技创新优势,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积极开展科技服务,找准科研成果的定位,了解企业的技术痛点,与企业共同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探索科技发展与产业发展良性循环的产学研道路,共同申报重大项目、重大成果以及重点科研基地,实现科技与产业发展的合作共赢。鼓励和引导教师组建科研团队,与企业深度合作,使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2.3 强化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
对企业需求深入研究,让教师科技创新的主体效能最大限度发挥,集中力量与企业联合攻关,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利用好企业这个平台为学科建设服务。强化市场调研,首先必须强化服务意识。切实将学生今后就业需求和教育教学关联起来,让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目的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教师应关爱每一位学生,让他们能够学有所获,提高能力,为今后就业奠定基础。学校必须正确看待师生之间的关系,改变“学生跟着教师走,教师围着学生转”的理念,树立经营学校的理念,教师的科技成果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精准把握市场需求,以此实现效益目标。
2.4 加强校企合作,制定产品研发规划
基于产教融合发展趋势,学校通常尝试引入校企合作模式。供需关系在校企合作中显现,而合作双方都可以受益。将教师下派到企业一线,依托企业现场实践项目,高效完成工作任务,现场了解生产流程,对职业岗位开展相应的反思、整理归纳、工作分析,明确专业技术技能的着力点、应用方向和应用程度等,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掌握技能,借助专业技术技能、专业知识对具体问题进行处理,获得企业的认可,致力于培养满足企业一线岗位要求的实践性人才。同时,教师可以参与企业产品研发规划的制定,熟悉产品的市场前景,制定相应措施和办法,吸纳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使校企合作在课程开发、教案制作、教师能力、专业设置、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教学计划、教师结构等环节得到充分利用,无缝对接所学、所教和所用的内容,让企业在合作中占据主导权。在推进这一策略时,学校应先摆正供需关系。例如,围绕企业和学生双方,学校为其搭起互动的桥梁,让企业清楚明白学生的真实需求,以便校企合作有条不紊地实施。除此之外,针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问题,必须商议好达成统一,避免到时提出异议或引发冲突。
2.5 搭建多元成果转化平台
科技成果转化发展之所以停滞不前,主要是企业和高校不交流或信息交流过少导致。现阶段,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大学科技园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平台最常见的几种形式。这些平台既要扮演好学校和校办企业互动的中介平台,又要做好智力资源优势企业和科技企业的孵化平台。鉴于此,必须提高运作效率,统筹配置好内部资源,切实把握好需求和发展,在市场上推荐学校,让学校早日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为协同育人、成果转化、共赢发展搭建广阔的平台,是学校积极对接企业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对推动学校应用型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6 充分利用企业背景教师资源,进行产学研深度合作
充分利用好有企业工作经验教师的资源,与企业保持深度合作,既可以保持产学研合作,及时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还可以将企业的相关实践内容带入课堂,做好对接学生实习的前期准备。教师一般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对教学中的理论知识领悟深刻。优秀的应用型师资队伍,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基础。现阶段,各大高职院校纷纷着手组建应用型师资队伍,通过各种途径,企图把教师的实践技能全面加强。为了应用型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应积极组建优秀师资队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稳定性,锻炼教师实践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以教师之力为院校发展搭桥铺路,才能将人才培养跟上社会发展步伐。
2.7 适当延长应届毕业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时间
应届毕业的高职院校教师,有充沛的学习精力,对企业实践具备浓厚的探索欲,愿意参与企业组织的经营活动,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鼓励新进教师在合作企业中实践,切身融入企业开发、服务和生产等经营活动,以此锻炼实践技能、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可以针对教师群体出台一套适用于企业的政策,如适当减少工作量。眼下,各个行业领域的发展都更新很快,技术发展迅速。作为一名教育从业者,教师除了要精通理论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实操能力,为技能型人才培养贡献力量,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促进教师的科研成果快速、精准落地。
总之,高职院校应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漫漫长路中持之以恒地走下去,引导科技成果转化由量变过渡为质变,让科技成果及时发挥出应有的功效。高校教师研发出尽可能多的应用型科技成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