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
2022-03-18范雪莹
范雪莹
(华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网红”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兴事物,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自媒体平台的发展,“网红文化”发展迅猛、影响广泛、渗透深入,成为一种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社会力量,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影响。高校应高度关注和分析“网红文化”,深入研究“网红文化”的内涵特征、本质机理和传播路径,引导学生理性、客观地面对“网红文化”,助力学生的成长成才。
一、“网红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精准性和针对性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容易发生学校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现阶段的进度有较大落差的情况,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社会现实的联系也不够密切,迫切需要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效增强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等的影响力。通过对学生关注网红行为和活动的分析研判,能够从中发现学生的关注热点、兴趣爱好、审美需求等,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红文化”有机结合,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与针对性。
(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性和多样化
互联网作为知识传播的媒介,有着很强的信息传播和信息共享的能力,相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明显的优势。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发展为“网红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给“网红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更丰富的表达手段。高校教师通过分析和研究“网红文化”,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载体,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接受程度和知识获取方式,结合微信、“小视频”等新媒体载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网红文化”体系中,建立起新颖时尚、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帮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攻占“网络阵地”,做到思政育人。
(三)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实效性和长效性
“网红”的主体是青年,他们思想活跃、敢于创新、勇于奋斗,崇尚并追求个性自由、价值多元,社会表达和社会参与的方式更加丰富多样,成为社会活力和热点的源头。“网红”具有强大的吸粉力和号召力,在“网红”与粉丝之间存在精神与文化的联结,在粉丝对“网红”的追捧和崇拜过程中,其自身的政治倾向、价值取向、心理动向会受到影响和固化,从而产生群体归属感。当前在互联网平台上活跃着众多的“正能量网红”,他们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表现方式积极传递正能量,以老少皆宜、润物细无声的手法在高校大学生中发挥了引领示范的榜样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取得了“网红文化”影响与青年价值引领同向同行的积极成效。
二、“网红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
“网红文化”很吸引人的眼球,在网络上随处可见,基本上占领了每一个自媒体平台,几乎所有的自媒体平台上都可以看到“网络红人”的身影,听到“网络红人”的声音。可由于“网红文化”质量良莠不齐,一些不好的文化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大学生的价值观。
“网络红人”大部分都是草根群体,他们身边的任何一件事情、一个事物都可以作为素材,他们采取十分“接地气”的方法,来换取大众网民的喜爱与赞赏,这其中就不缺为了红而不择手段的人。这会对部分大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会出现很多不良的舆论走向。还有一部分“网络红人”为了吸引更多的注意力,会捏造历史。国家的历史可谓国家的无价之宝,记载了历史上的点点滴滴,是我们传承文化、坚定民族自信的重要依据。而有些“网络红人”却歪曲历史,恶搞英雄,他们的做法淡化了历史荣辱感和对传承文化的使命感,造成了非常消极的影响。而当大学生看到这些之后,也会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打击。
(二)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长期以来,环境对人的影响一般有根深蒂固、深远持久的特点。好的环境可以让人慢慢地变好,形成良好的习惯,拥有良好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而不好的环境则会让人变得消沉、低俗,进而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此同时,“娱乐化”现象在“网红文化”的基础上已经风靡大街小巷,而青年就处在这两股强烈的旋涡之间,一批年轻人正在面临价值观的虚无化,“三观”受到了影响。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如何应对“网红文化”
(一)勇于主动面对“网红文化”带来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的主体是高校大学生,高校致力于从多个方面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然后让教师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想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在精神方面的表现,然后针对学生的精神方面进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成效,就难免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地改革和进步。在“网红文化”的风口浪尖下,更要促使学生达到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在现在的大数据技术背景下,高校可以利用这个技术收集大学生的心理表现,从而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由于大数据技术仅可以利用数据信息的关联,然后来推测事件发展方向等理性因素,但是不能分析个人对事件的思想和心理,因此分析的工作就交给了高校和教师来共同完成。高校和教师都应认识到利用大数据技术和“网红文化”影响力是为了教育活动而服务的,要择优学习,对不良的“网红文化”进行筛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达到最优化,进而不断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
(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心中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这是所有高校都认可的一项重要工作,甚至有些高校将其作为教学宗旨以及育人的主要内容之一。高校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了很多贡献,付出了很多努力,当然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
“网红文化”席卷而来,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影响,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困难。很显然,如果学生自己可以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且积极配合学校去进行学习,就会使这项工作变得非常简单,效率也会提高很多,而且也会使这项工作更有成效。学校可以加入“网红文化”中,同样用“网络红人”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用这种方法来进行教师的教育工作,来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向好发展,在这样做的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进而产生主动去学习的效果。
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师仍然继续对学生进行好的教育和引导,学生自己也抱着积极的心态去进行学习,只有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才能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最好,才能在工作时获得最高的效率。
(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想政治
传统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判断,都只是简单地参考学生的思想表现,这种判断方式有很大的主观性,并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很多地方不能进行一个明确的判断。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分析学生日常信息,例如,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朋友圈发文、微博上的动态,分析学生发表的言论及思想,进而确定学生的思想动向,判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结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变革需要加强数据处理水平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动态预警机制。
(四)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在大数据技术和自媒体的广泛传播下,良好的宣传机构和服务机制迅速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也满足了人们的思想需求。目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要想实现精准变革,就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应该以数据理论为依据,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发展营造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高校已经开始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数据进行分析,并且已经开始运用,与此同时,高校应该制定明确的政策,建立起责任主体制度,从而避免学生个人信息的泄露。高校在对数据进行收集的过程中,还要保证学生的知情权,必须遵守自愿的原则,任何一所高校、任何一位教师都不能强制性或者未经学生允许地对学生的个人数据进行收集。学校在利用学生们数据之前,必须建立起严格的数据应用规章制度,为学生的个人数据做好保障工作。高校也必须科学、合理地利用数据,仔细地分析数据,然后更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合理发展。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通过与院校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来共同做好学生数据处理工作,这样也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
四、结语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地方,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未来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主阵地。大学生思想十分活跃,他们很容易就会对一些新鲜事物产生兴趣,而且十分乐意去接受、了解这些新鲜事物,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所看到的、听到的、见到的都会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而“网红文化”作为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使大学生很感兴趣。因此高校在面对“网红文化”时,应该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