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劳动观视野下高职生敬业观的培育路径

2022-03-18匡和平

继续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高职生劳动价值

匡和平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广东 中山 528404)

敬业以职业为形式,以劳动为内容,离开劳动观的敬业观是抽象的,抑或说是虚假、错误和有害的。敬业以对劳动的态度表现出来,劳动观决定敬业观。正确的劳动观是维系人们职业活动和职业生活的思想观念保障。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不仅是人们谋生不可或缺的手段,还是通往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媒介,更是实现人性彻底自由、至善至美的必由之路。在职业生活中,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1]的观念,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一个人无论所从事的是何种工作,都应做到全力以赴,在干中学,学中干,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无论何种工作,一个人只要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必定能够干出好成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

高职生不仅由于对敬业认知的“前结构”阙如,而且还受到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强势挑战,未来预期渺茫,现时流行的“躺平”说法颇能表达相当多人的一种心境。为培育他们的敬业价值观,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以劳动中的“真”“善”“美”引领他们对职业知晓、认同和热爱。

一、以“真”见“知”:高职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人的劳动,首先是作为“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2]。在这个过程中,人要认识和把握外在的自然规律就必须遵循作为外在必然性强加给人的客体对象的尺度,即“真”的尺度。以劳动为内容的敬业价值观生成必然是滥觞于遵循“真”的尺度。

人产生认知的逻辑,是人从自己感觉到信息后,经历知觉、表象、思维、记忆、想象储存于大脑而开始的,然而,人对于林林总总的信息不可能照单全收,而是以自己的实际需要为根据有选择地接受。接受什么不接受什么完全取决于人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表现在敬业认知上,就是人对某一职业进行评价和判断的内在尺度取决于个体对自身所从事职业的意义和价值的自觉认识和认同程度。敬业认知一般涉及职业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内容,如果一个人只是看到某一职业的个人价值而无视社会价值,那么他的敬业认知必然局限于利己为己的片面性中难以持续;反之,如果他只看到这个职业的社会价值,丝毫体会不到这个职业的个人价值,那么他的敬业认知也将陷入迷失自我的片面性中不可持续。敬业认知产生差异化的原因固然多样,而影响因素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每个个体预先所具有的概念系统、文化习惯和假设的不同;二是敬业价值观所包括的内容时代感和培育方式方法的创新与否;三是接受主体与培育内容协调与否。

高职生因还未正式步入社会,他们的敬业认知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加上个人有限的经历来获得。“当代高职生由于就业导向而过分注重专业技能而导致其认知结构对社会适应乏力,潜质得不到发掘,更无法应对各种竞争和挑战”[3]126。在他们的敬业认知中,有相对部分还仅停留在将职业作为一种挣钱谋生的方式上,其中能够涉及职业的社会价值认知者甚少,更谈不上对自己要从事的职业有何信仰与追求。这是由于他们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渥,有的高职生开始受到社会上视消费为幸福人生的源泉,把消费看作实现人生价值的目的和手段的不良现象影响。曾一度出现的“裸贷”狂热现象,在大学生中受害比例最高的为高职生,这说明有些高职生“在盲目甚至是失控的消费活动中迷失自我,甚至被‘异化’为只知消费的‘残废的怪物’。在消费被抬上神殿,甚至被奉为生活的圭臬的过程中,劳动越来越服从于工具理性和商品的需要,越来越服从于商品交换和消费的游戏规则,劳动者的尊严和独立人格在此过程中越来越被机器生产关系、交换关系所扭曲”[4]。劳动也因此失去了内在意义而受到排挤,敬业的“业”随着劳动被曲解和误读,其本真意蕴被遮蔽,“敬”也由此失去了对象。

现代社会越来越要求“专门的人做专门的事”,职业在成为人们被社会承认的正式身份的同时,还是获取合理报酬以满足自己生存、享受和发展需要的手段与条件。在职业生涯中,个人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固然重要,但其职业道德素养须臾不可小觑,它对个人职业生活顺利、成功与否同样起到决定性作用。遑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从业者的专业观念、态度、纪律和作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对职业道德的把握不能只停留在感知层面,或者只是被动遵从,而是要升华并内化为一种价值观念,外显为敬业精神,并在职业实践中不仅不被视为一种负担,反而感到是一件乐意为之的事情。这在无形中就自觉地把对职业的认识上升到对人类的一种责任意识,与马克思曾经所言的选择职业所应遵循的人类幸福和自我完善的准则完全一致。马克思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5]职业,在马克思看来,不是囿于个体的简单行为,而是被赋予人类无限意义的价值追求。敬业精神是个体与社会、与类在意识领域融合的具体呈现,是人的自我价值实现与超越的内在本质需要,是彰显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是敬业,只有敬业,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民主、文化的繁盛,才能尽快、尽早、尽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正如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以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为前提的,而实现这一前提的方式就是每个人有良好的敬业观。倡导社会主义敬业观的目的就在于让从业者在敬业的过程中挖掘自身潜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最终实现自由全面发展。这既是社会主义敬业观的本质,也是其最终的价值追求。培育高职生敬业价值观,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指导下,以“真”见“知”,让他们从消费主义泥潭中摆脱出来,认清“业”的现实存在样态,把握劳动的本质要义,在认识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基础上形成敬业价值观。

社会是由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个体构成的整体,每个个体既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也有明显的社会属性,属于集体的一部分。尽管社会各行各业的工作内容各不相同,但个性中体现着共性,都共同提倡忠于职守、精益求精、改革创新的敬业精神。个人越是敬业,就越能为社会提供卓越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这样既充分实现了个体的社会价值,也使其个人价值极大提升。这就是高职生需要面对的“真”。这个“真”要准确“迁移”到他们大脑中,有三个道理需要让他们认识清楚:一是生产力的发展促使行业分工不断细化,每个行业成为整个社会化大生产的一部分,每个个人或行业生产的商品只有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换回自身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自我价值才能得以确认和实现。个人在工作中认真尽职、出色表现,不仅能提高自身实力,还能在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产品或服务后获得社会认可,从而提高自身价值,即个人价值的确认并不是由自己决定的,而是由社会依据个人为社会作出的贡献决定的。二是劳动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并非由单个人所能完成,而是通过集体,并在集体中才能让每个人的力量发挥到极致。个人的能力都是通过集体力生成和彰显的,而集体力源自集体中每个个体的能力,并且只有提高个体能力,集体力才能得到提高。马克思的群众史观清楚地阐明了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而群众就是集体,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依靠每一个从业者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在校期间,应该扎实地把专业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学习好,积极参与各种有利于自身健康成长的实践活动,以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为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创造尽可能多的社会价值做好充分准备。三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本质上一致,但由于个体利益的多元化等原因,在具体生活中可能存在某些实现个人价值与实现社会价值相冲突的情况,在此情况下需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以实现集体利益的最大化。在择业时,做到像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说的那样:“应该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6]一般说来,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如能将之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固然好,即便不能结合,亦不能消极怠工,仍应要求自己在岗位上尽职尽责,积极奉献,以求得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

二、以“善”领“情”:高职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的动力源泉

没有敬业认知就没有敬业行为,但有敬业认知却不一定有相应的敬业行为,因为认知只是行为的指导,而非行为的动力,行为动力源自人的欲望和需要。如果说敬业认知是指从业者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理性认知、判断和思考,那么敬业情感就是敬业的欲望和需要,是从业者对自己和他人的职业或职业行为产生的稳定态度或体验。

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人们在不同的职位上发挥的作用不同,对所从事职业的情感也各不相同,最具典型有三种:一是不喜欢,甚至厌恶所从事的职业,即对敬业没有欲望。由于其自身具有的知识技能与工作要求不对口,自身的兴趣爱好与工作内容相悖,工作环境、内容以及相关设施等也不符合其本人的要求,最终对其所从事的工作产生消极职业情感,个人不仅无法发挥其敬业精神,还影响身边同事的工作热情,进而导致整体工作效率的低下。二是不厌恶所从事的工作,但态度较消极,工作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职业仅仅是其谋生的手段。这种人虽有敬业的欲望和需要,但程度很低,只是迫于外力压迫而非自身的情感认同,只是“从业”,而非“敬业”。三是对自己的职业有全面深刻认知,不仅能够完成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还能实现个人生活与职业生活的统一,对工作充满热情,在敬业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即不仅有敬业的情感和欲望,而且程度非常强烈,能够把个人价值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社会价值,实现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现实中的敬业情感情况虽然远复杂于此,但并不妨碍对敬业观之所以产生如此差别根本原因在于人对敬业情感态度不同而产生的结果的判断。

由于情感本身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意义的心理体验形式,培育敬业情感当然须臾离不开体验。体验是由符号、文字等“串行信息”和行为、情境等“并行信息”二者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人类特有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人“在体验中,主体以其固有的全部经历、主观需求、价值取向、心理结构去感受、理解事物,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发现事物与自身的关联进而产生内在的情感反应,并由此触发自身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切己感悟。体验不同于认知,体验往往是因人而异的,这是因为认知偏重于对事物客观属性方面的把握,而体验则不仅仅是客观属性的认知把握,更为重要的是它表征一种对于内心感受和情绪的切身把握,并在此基础上生成意义的活动”[7]136,往往还是因人而异的。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生活在每一天的体验过程。只有在体验中,人才会产生最高的境界——智慧生命,因生活中包含“善”等美好的东西。柏拉图在其所著的《政治家篇》中阐释这样一个道理,即“自然乃一个有意义的秩序,其包含人性完善的东西——善”[8]。所以,生活的哲学靠体验感受得到,体验因此进入情境,情境之中的人才能进入情感状态。

体验作为引导人迈向的“善”的活动,需要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劳动教育创设劳动体验之境来加以引导。在劳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积极挖掘劳动教育体验图景中“善”的教育意蕴,然后再“通过创设劳动体验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劳动体验当中,感悟社会生活,发生‘内在意义的交流’”[7]138,使之有机耦合并形成富有积极效能的意义生成和经验开悟的体验之境,从而使劳动教育真正贴近学生的生命成长,使他们在感悟中自觉把自己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统一于他们的生命成长。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和奉献社会是对敬业价值观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敬”的根据是“爱”,且是由“知”而“爱”。在职业生涯中,每个人从事的职业并不一定都能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一致,但这并不应该成为不敬业的借口,应引导高职生在选择的职业不符合职业预期时,学会适应和自我调整,并统一到在其位谋其职的正确认识上来。要让他们懂得,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发展与事业的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目的和手段之间,是能够在爱岗敬业的行动中统一起来的。每个从业者都应该充分认识自己职业和岗位的意义和作用,热爱本职工作,树立职业荣誉感。不能一味以单位的“好坏”、领导是否与自己合得来、个人实惠的多少来决定自己在工作中怎样付出和付出多少,把自己当作待价而沽的一般商品;也不能认为,自己主要在岗位上不违法、不犯规就行。这种不是出于自觉的、认真的工作态度,而只是照章办事、令行禁止的想法说明从业者还只是处于他律阶段。诚实守信,诚实是守信的思想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外在表现,只有内心诚实,待人诚恳真挚,做事才能讲信用、有信誉。诚实守信要求做到言行一致,说到做到,不欺诈、不虚假,说话做事实事求是,遵守诺言,讲求信用。办事公道是一种追求公平、公正的职业道德。公道是指在调节人们的关系时,不偏袒其中的一方而损害另一方应该得到的利益。它是对人们的权利与义务之间、报酬与贡献之间、奖惩与功过之间相称性、对等性关系的确认和肯定。办事公道要求人们在处理职业关系、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力求合理合法、公正无私。热情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属。社会地位和人格平等的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相互交换劳动和服务,满足相互需要的光荣而又神圣的事业。热情服务要求的是在热爱群众的基础上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尽力满足群众的需要。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它既可以通过平凡而又普通的事业,甚至是举手之劳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完全彻底的、高尚而又壮烈的事迹呈现出来。特别需要让学生明白,职业和社会的关系是职业发展的基础。古今中外一些经营有方、卓有成效的企业家都能够充分认识到职业活动与奉献社会的紧密关系,他们大力提倡忠于企业、奉献社会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以激励职工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在现实生活中,奉献社会既可以是平凡而又普通的事业,甚至是举手之劳,也可以是完全彻底的、高尚而又壮烈的。

通过对敬业价值观培育的历时性与共时性考察发现,“间接经验”之所以无法取代“直接经验”的原因就在于“间接经验”缺乏实际体验。在高职生培育敬业价值观上,由于“去体验化”现象严重,他们也许懂得了敬业知识,有一定认知,但是并不一定觉得与自己有多大关联。因此,劳动教育“回归”体验成为时代的呼唤。当代高职生迫切需要“在教学中除了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以外,还必须积极进行答疑解惑,积极设计情景教学,增强人文体验,以增进情感交流。同时,通过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让高职生最大限度地获得生产生活体验和体会”[3]127。

三、以“美”导“意”:高职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的关键推动力

具备敬业情感仍不必然产生相应的敬业行为,敬业情感虽然是产生敬业行为的原因和动力,但只是引发敬业行为的必要条件,其充要条件是敬业意志。只有当敬业情感达到能够战胜其他不想敬业的因素而处于支配地位的强度时,敬业情感才会促使人们产生相应的敬业行为。

人在面对工作困境时,基于敬业认知和敬业情感,凭借顽强毅力和坚持的精神,促使敬业情感转化为敬业行为的整个过程就是敬业意志过程。个体敬业意志是否强烈取决于其所要战胜困难的难度。个体的困难一般来源于内外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的不良习惯养成如何,为其内在困难生成的因素;另一方面,是不良的工作条件、环境、恶劣偶发性事件,为其困难产生的外部因素。个体如能够战胜这些困难,即意味着其具有敬业意志,而且当这些困难艰巨仍能够战胜时,这表明其所具有的敬业意志的强大。意志力作为一种精神状态,往往激发于理想和目标树立之时,而所有的理想和目标都是对“美”的理解和感悟,体现着合感受性的超越,属于劳动教育中的价值理性追求。中华农耕文化所蕴含的和谐之美、创造之美、奋斗之美是培育敬业价值观的重要资源。这些美可以在农具、田园诗、农谚、民俗节、地方庙会、戏剧等农耕文化中体现。由于历史原因,劳动教育长期以来基本只是限于工具理性的范畴展开,既有过把劳动教育视为“体能劳动”,也有过把劳动教育当成“阶级斗争工具”,还有过把劳动教育看成“劳动技术教育”的经历。在现实中,有的高职院校把高职生当成赚取利润和收益的廉价劳动力,向他们教授劳动技能后就被派往校办工厂或合作企业进行劳动实践,“生产”重心吞噬了超验层面的文化,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尊严特别是劳动之“美”的教育意蕴困囿与制约于“生产”,当学生清楚自己只是为学校赚取更多利益的廉价劳动工具后,他们何以能够有敬业意志?即便稍有此方面的表现,也旋即成为被嘲弄的对象。劳动教育在追求世俗性、实用性、效率性的过程中工具理性不断膨胀,而价值理性日渐式微,劳动“美”因此被遮蔽,当今“躺平”现象的出现与劳动教育“人的空场”现象有内在关联。缺乏以“美”为鹄的的劳动教育自然不利于,甚至是严重阻碍着敬业意志的培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互联网各种信息的影响下,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已严重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如前所述,劳动教育价值受到前所未有之大挑战。“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当你教学生勤劳致富,诚实劳动,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他可能信奉‘网红主播一夜暴富,一夜成名’;当你教学生勤俭节约和适度消费的时候,他可能给你讲‘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买房子的故事,认为超前消费,不仅可以扩大市场需求,还能刺激经济的发展’;当你教学生‘劳动人民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他可能认为‘劳动有贵贱之分,宁当白领,不当工人’”[7]120。随着工具理性的强势侵入,劳动教育不是迷失就是“空转”,高职生毕业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后,在敬业方面不尽如人意的表现颇多:有的缺乏脚踏实地精神,工作浮躁;有的追求工作轻松、高收入,功利心极强;有的不切实际,眼高手低,自傲自大;有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依附心强;有的不愿付出,以“躺平”为荣。所有产生这些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工具理性把劳动通往美感的路径以各种形式予以阻击,敬业意志无以磨炼之遵循。

把外部事物的尺度与人自身的内在尺度结合,并依据“美”的规律创造,是人类追求和创造理想世界的必由路径。世界上一切事物皆由内容和形式组成,既不创造只有内容而没有形式的事物,也不创造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的事物。事物的形式各式各样,既可以是一定的形状、线条、色彩,也可以是气味、味道、声音,还可以是冷暖、软硬等。人通过感官直观地掌握这些形式,并启动人的审美心理与这些形式的对称、规则、协调、和谐等特征进行链接,进而沟通和交融,引发美的联想,形成审美意识,产生美感,最终满足人的素质需要。以往谈到人的素质,人们往往只注意到人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鲜有谈及人的需要。需要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涉及本能的与文化的、生理的与心理的、个体的与社会的、低级的与高级的、合理的与不合理的、先进的与落后的。人只有具备特定的需要素质,才能成为特定的活动主体,人只有具备先进的需要素质,才能成为社会中的先进分子。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都集中地体现在人的需要素质上。一个人有什么样的需要素质,就会有什么样的外在活动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就是人的需要及其活动。要做一个高尚的人首先就要培养自己具有高尚的需要素质。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人的需要素质不断提升。需要素质中的审美意识和美的联想正是人们战胜困难、实现目标追求的内在推动力。

马克思的劳动观念充盈着美学,彰显着美学特征,美学逻辑脉络清晰。增强高职生的敬业意志力,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指导下,以“美”引导,并且在实践,尤其是劳动教育中磨炼。“人是教育的目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的存在方式,因而,观照人的美好生活是教育的本真使命,千百年来,教育一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劳动是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何以可能的抓手”[7]132。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按照一定的意图,亲自运用劳动对象上,进而使学生自身的本质力量积淀、凝聚于劳动对象,其生命存在的价值与乐趣在此过程中被学生自己亲身体验。这种良好体验、情感享受和精神愉悦,是构建起与自身同一性不可或缺的需要素质,是以“美”引导敬业意志力增强的有效路径。在劳动教育中,为不断挖掘“美”资源助推敬业意志力培育,要着重培养学生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因为所有劳动成果都是付出智慧和汗水,克服和战胜困难的结晶;要着重培养学生懂得劳动过程是自我意识确立的必由之路,因为人只有在合作与对话中,才能有自我意识的觉醒;要着重培养学生懂得承认劳动的重要性,因为人的价值是通过劳动得以实现,劳动既让自己的价值得到体现,也让他人的价值得以彰显,承认劳动就是人的价值。敬业的基础是对劳动者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确认。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越来越多样化,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各种职业,无一例外都是为人民服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相互服务,共谋幸福。因此,要把敬业之情转化为勤业精业之行。向“大国工匠”学习,把“工匠精神”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像“庖丁解牛”一样,由技入道,将解牛的职业劳动变成艺术的创造,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

如何看待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良好和社会进步评价的一个标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要在天地间生存,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劳动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和存在方式。人组成了社会组织,人在社会组织中,通过劳动不但组建了社会关系,而且丰富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在劳动中实现了全面发展。敬业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基础,必须以“真”为基础、以“善”为宗旨、以“美”为鹄的引发高职生经由“知”“情”“意”树立敬业价值观,使他们拥有生活、开拓生活、创造生活、美化生活。

猜你喜欢

高职生劳动价值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一粒米的价值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给”的价值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
浅谈高职生讲演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