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富裕:解锁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密钥

2022-03-18李红军

关键词:理政治国共同富裕

李红军,王 琴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2035年的远景规划,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取得更为明显实质性进展的宏伟目标。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讨论了“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重要议题,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顶层谋划和实践指向。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这昭示着共同富裕不仅关乎经济层面的现实考量,还在于其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稳固发展的政治前提和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保障。“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奋斗成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基于此,厘清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迈向共同富裕的历史脉络、价值追求和时代特征,对于乘势而上、接力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小康社会到共同富裕:透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标贯穿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奋斗过程的始终。总的来看经历了“小康社会”的提出,到建设“小康社会”、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奋斗历程,铸就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特殊内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体系,凸显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共同富裕的战略动态演进。

(一)现代化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

共同富裕是整个人类社会孜孜不倦的一致追求,世界共同富裕思想启发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共同富裕的探索。共同富裕作为共产主义鲜明的价值取向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始终。马克思在分析人的发展三大形态时指出,人的发展经历人的依赖、物的依赖再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阶段,在第三个阶段,“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0页。。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2)《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95页。共同富裕逐渐从民生话语转变为政治话语,推进共同富裕成为诠释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奋斗实践的最佳注解。

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历史进程从传统向现代的跨越式发展,邓小平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64页。。邓小平关于中国现代化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是基于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逻辑起点和中国方案。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论及中国式现代化“小康之家”(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37页。,“小康社会”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其主要意涵和实践指向得以明确。小康社会作为一种美好设想理应转换为国家战略才能有序推进、逐步实现。因而,党的十二大明确把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奋斗目标,紧接着党的十三大把建设小康社会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把“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融入“三步走”战略。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步入21世纪,我国迎来了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改革开放以来的积淀为我国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与此同时,随着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的前面两个目标已经顺利完成,总体小康的实现对于中华民族发展史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们现在的小康,总的来说,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5)《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16页。。“低水平”意味着发展程度不够高,离富裕还有一段距离。“不全面”意味着物质层面有了一定积累,但是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等方面还不足。“不平衡”意味着东中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何实现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巩固和维护已经初步实现的小康社会,走好“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是摆在执政党面前的重要课题。

党的十五大基于发展实际,在“三步走”战略基础上提出了21世纪新的“三步走”设想。立足于新的发展阶段,“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继续向现代化目标迈进”(6)《论“三个代表”》,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9页。。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颁布了“十五计划”,建议指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369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更加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党的十六大勾画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小康社会比起来,将是实现更高水平、更加全面和更加平衡的社会。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正式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成”强调的是奋斗的结果,而“建设”强调的是奋斗的过程,一字之差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勇气、使命担当和坚定决心。

(三)新时代逐步迈向共同富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小康社会的高级发展阶段,充分发挥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为开启共同富裕夯实了发展基础,是步入共同富裕的必经阶段。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宣布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8)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页。。从建成小康社会到迈向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有效衔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顺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一个不能少”地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为迈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伴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推进共同富裕的渐进落实,是切实回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创造性方案。从建成小康社会到迈向共同富裕的飞跃,开启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致力于不断解决和缓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跟进,赋予了共同富裕新的内涵、拓宽了共同富裕的边界。从小康社会的提出再到共同富裕的现实推进,呈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共同富裕的历史脉络和实践进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飞跃关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贡献。共同富裕是对小康社会的延续,也是对现代化发展的展望。

二、从共建、共治到共享:凸显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共同富裕目标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9)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9年,第21页。中国共产党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逻辑凸显了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首先,从“共建”向度来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共富”的根基。其次,从“共治”向度来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共富”的民主张力。最后,从“共享”向度来看,凸显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共富”的人民导向。按照共同富裕的要求,以“共建”共同富裕为导向,以“共治”共同富裕为载体,以“共享”共同富裕为目标,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进程。

(一)共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共同富裕的根基

共建是指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共同富裕实践中,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建设的前提性准备。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工程,离不开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协力共建。只有共建的前提积累,才有共治的根基和共享的基础。从共同富裕的实现进行考量,不仅需要党和国家的主导,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还需要全体人民作为主体的充分参与,形成良性互动,走一条“凝心聚力、协同共富”之道。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始终秉持这一重要理念,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创地位和主体角色,强调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全体人民的群策群力。

(二)共治: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共同富裕的民主张力

共治是指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共同富裕实践中,充分发扬和保障民主,搭建人民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桥梁。共治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共同富裕的民主张力。“党把民生福祉和共同富裕作为社会治理共同体公共利益的基本内涵,找到了个体利益与共同利益的最佳契合点,形成相互依赖的利益联结机制,用实实在在的利益把多元主体凝聚为充满活力的社会治理共同体。”(10)杨仁忠,张诗博:《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公共性意蕴及其重要意义》,《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中国共产党开具了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治理良方”,建立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畅通人民权益表达的通道,多途径地提供人民参与国家治理的渠道,让共同富裕的共治之道成为全体人民权益保护的动力和保障,激发人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共享: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共同富裕的人民导向

共享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发展理念,共同富裕最终落脚于形成共享发展成果合理分配格局,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中国现代化成果的分配走向关系到人心向背、社会大局和政权稳固。马克思恩格斯论证了人类社会终将步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逻辑,共同富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内在规定性,在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接力传承中必将从理想追求变为客观现实。2013年,习近平在博后村考察时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民心所向是最大的政治,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生动诠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中国人,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共同富裕的人民价值导向。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只有走共同富裕之路,才能赢得人民、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三、从西方治标到中国治本:彰显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共同富裕方案

共同富裕是人类面临的共同现实难题,也是人类奋斗和追求的共同愿景。西方发达国家以缓兵之计“治标”,并未深入问题的实质以探求共同富裕问题,实则是遮蔽资产阶级利益的资本运作的遮蔽之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解蔽之道在于遵循客观规律,坚持走中国现代化发展新道路,体现了不同于西方走向现代化的文明逻辑,为世界应对共同富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世界共同富裕难题的现实困境

当今世界每一个国家都置身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大变局之中。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分析了世界将面临的三个严峻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不平等问题。这里的不平等既包含国家之间也包括国家内部之间存在的不平等问题。作者以挪威(世界最富裕国家)与尼日尔等(最贫穷国家)之间400倍差异进行对比,论述了世界发展的极度不平等(11)贾雷德·戴蒙德,栾奇译:《为什么有的国家富裕,有的国家贫穷》,中信出版社,2017年,第187页。。世界的共同富裕难题不仅是贫穷国家的事,更是全球化背景下人类面临的共同困境,由于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现状,相应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每一个国家在探索推进共同富裕时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博弈与挑战。首先,资本与劳动的博弈。如托马斯·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里认为,劳动的回报不及资本的回报,而如何创新税收制度,强化对财富的再分配来缓解两极分化问题尤为关键。其次,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博弈。“当今世界事实上进入了一个更加不平等的时代……不同文明相冲突亦未见转向多文明趋向融合的迹象,这进一步暴露出了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固有缺陷与矛盾,并且已经构成了21世纪全球治理的重大挑战。”(12)卢德之:《论共享文明:兼论人类文明协同发展的新形态》,东方出版社,2017年,第1页。伴随着人类现代化的推进,世界聚焦于资本的累积,片面强调蛋糕做大而忽视了蛋糕分配问题。资本的积累并没有解决贫富差距,国家内部和世界南北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共同富裕是横亘于世界面前的共同难题,世界共同富裕的难题与世界共同富裕的追求同存。

(二)共同富裕难题的西方实践

伴随着地理大发现的推进,西方开启了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在不断扩张进程中以殖民扩张和对外侵略为基础,开启了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的确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论述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6页。。但是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并未解决,周期性金融危机就是很好的印证。无论是“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凯恩斯主义对市场进行全面干预,抑或是当下笃定的新自由主义对市场进行调节,都未能解决共同富裕的现实难题。

“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各国都是高收入国家即名副其实的富裕国家,但并不意味着实现了共同富裕,甚至根本不会真正提出共同富裕的目标,这是由其经济制度的性质所决定的。”(14)武建奇:《中国特色共同富裕理论的新境界》,《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1年第11期。透过资本主义的本质不难发现,所谓的减贫致富方案只是一时的缓兵之计,并未触及和动摇资本主义的根基,资本主义制度的痼疾并未解决,不可能也不会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

“新自由主义的福利治理并未使贫困人口真正获益,其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滋生了新问题,这说明资本主义的发展表现出强烈的扭曲性。”(15)张彦琛:《当代资本主义的福利治理与多维贫困》,《国外理论动态》,2018年第5期。西方发达国家高额遗产税和所得税的治理逻辑,希冀通过社会福利缓解社会矛盾,殊不知却是在福利政策“减贫”过程中制造了“新贫困”,所谓的福利政策也常常处于“失灵”或“失效”的困境中徘徊,两极分化越亦严重。无论是高福利、还是把资源高消耗和环境高污染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都体现了西方发达国家以转移矛盾“治标不治本”的缓兵之计。

(三)共同富裕难题的中国方案

人类关于现代化的探索源于资本主义国家,迈向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但现代化并不等于资本化和西方化,西方的现代化发展并不是人类通向现代化发展的“唯一通道”。西方资本主义虽然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并未脱离资本主义的必然逻辑,暴露出了很多历史必然性问题。面对共同富裕的世界难题,不同的国家因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步入现代化的发展却各有差异,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般模式。

西方的市场经济理论并不能论证和推动中国的共同富裕实践,如果一味地把西方的市场经济理论奉为圭臬,那么不仅不能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反而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桎梏。比如1968年,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了相对于“人口红利”的“刘易斯拐点”,即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城市转移到达一定限度,就不能再增加农民工收入,否则就会影响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这一理论对于客观认识和处理农民工问题就是一种误导,导致对于农民工的平等合法权益考虑不周,近年来屡次出现的农民工讨薪问题就是印证。在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超越了西方经济理论所能阐释和解决的范畴。

面对世界共同富裕现实难题,遵循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并不能解决我国具体实践,因而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突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藩篱,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强化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基础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摆脱了中等收入陷阱,探索了符合我国自身国情的共同富裕方案。“我国标本兼治的方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从经济发展的供给端治理产生两极分化的根源,切断贫困的源头。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的伟大贡献。”(16)鲁品越,姚黎明:《“共富”难题与中国方案》,《江海学刊》,2020年第3期。中国现代化道路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殖民掠夺和侵略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共同富裕方案既不是西方资本主义的翻版,也不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复制,而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驰而不息朝着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奋进。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对资本逻辑的批判要义,恪守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以克服资本主义共同富裕的片面和狭隘,有条不紊地推进脱贫攻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全面脱贫之后的乡村振兴战略,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共同富裕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是否真正地坚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重要标志。中国是现代化发展的后起之秀,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共同富裕作为价值主线贯穿于治国理政实践。“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更好发展。”(17)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147页。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共同富裕理论和实践举措无疑具有外溢效益,为世界共同应对共同富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四、坚定不移以共同富裕引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

回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发展理路,虽然各个时期面对的历史主题、现实任务和话语表达各有差异,但其共同富裕的最终价值指向具有一致性。共同富裕昭示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初心使命,把握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共同富裕这一密钥,才能凸显新时代的鲜明特征。

(一)坚持“党的领导”:实现可持续的共同富裕

如前文所述,西方发达国家探索解决共同富裕的决策具有暂时性和缓解性,其目标定位并非实现共同富裕。相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治国理政能够实现共同富裕有着密切的关联”(18)汪仕凯:《走向共同富裕: 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内涵》,《探索》,2019年第3期。。中国共产党秉持“中国执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1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0页。。无论是历史上解决温饱、逐步小康,还是脱贫攻坚、改善民生和新冠抗疫,都充分彰显了维护中央权威,以及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集中统一领导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紧跟着把共同富裕纳入议事日程,这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现可持续的共同富裕的有力确证。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结了十条历史经验,其中第一条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就是在坚持党的领导下,依循科学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客观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理论和实践。为统筹谋划顺利实现共同富裕历史重任,理应坚持党的领导的政治基础,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政治优势。

“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缔造者、建设者、捍卫者、守护者、继承者。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才不会变质。”(20)李红军,刘晓鹏:《论中国共产党百年现代化建设的三重维度》,《青海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党的领导是确保中国共产党总揽治国理政全局、统筹推进协调整体与局部、中央与地方、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主心骨”。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政治稳定、制度建设、社会公平、法制健全的良好政治基础,否则共同富裕就会被错误社会思潮所裹挟、被既得利益者所阻碍、被西方价值导向所吞噬。党的领导可以规避和破除共同富裕实践的无序性和虚假性,为共同富裕实践提供政治保障,用坚强有力的政治力量巩固社会主义现代化成果。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全员式的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不能错误地理解为平均主义的“吃大锅饭”“抑制富豪”“杀富济贫”等分配式的接济。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探索的价值追求在于共建共治共享。其中“共建”是前提,人民在实现共同富裕实践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体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向劳动正义的转换,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着全体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共治”是保障,体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成果需要民主的传承与保障。“共享”是目标,体现了中国现代化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国现代化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体现。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相较于以往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致力于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2页。。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2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72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通俗表达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一心为民的人民情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调动一切有利的积极因素,厚植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土壤,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享有,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和人民观的。

共同富裕不是某一部分人的富裕,而是关乎全体人民的全员式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圈定了共享的范围,旨在破解难题、发展经济,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要义,是实现全员式共同富裕的本质和核心。“共享”是全体人民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成果的逻辑归属。“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2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37页。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以资本为转移的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

(三)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全方位的共同富裕

从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共同富裕的思想发展进程,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小康建设偏重物质文明建设,存在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结构性问题。”(24)顾海良,李楠:《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史》,第3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21年,第324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们的需求呈现为更高层次的多元化诉求。

共同富裕不仅意味着物质财富的累积,新时代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系统协同推进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义,其中任何维度的滞后都会影响共同富裕的实现,因而要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协同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要统筹协调全面发展的各个向度,避免落入单向度的现代化发展。“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5)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4页。所谓的共同富裕不是局限于某一个方面的发展而落入片面的境地,而是全方位的共同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相衔接,只有“五位一体”同向并构才能实现全方位共同富裕。

具体而言,在继续推动物质文明建设层面,应加强创新驱动,提高核心技术的世界竞争能力,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难题,以创新驱动提升经济发展。在后扶贫时代推动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在政治文明建设层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构建服务型政党,确立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保障。在精神文明建设层面,共同富裕不仅意味着物质财富的积累,还强调精神文化层面的追求。因而应关注教育公平、关注文化资源普惠性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问题,提升文化资源的开放水平、提升国民素质,从而实现“富口袋”的同时还要“富脑袋”。在社会文明建设层面,要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教育、就业、医疗、社保等内容为指导,统筹推进、分时分阶段按计划落实落地,完善就业保障体系和基本养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其他各项工作,以经济生态化为价值遵循和实践逻辑,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协调的良性互动。

(四)坚持“动态演进”发展:实现渐进式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作为小康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包含了物质承载、精神追求、政治建设、社会治理和生态发展等方方面面,这决定了共同富裕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或“同时富裕”,“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2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55页。。因为,“平均主义必然导致共同落后、共同贫穷”(2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55页。。要以唯物辩证法透视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的理与路,从顶层设计到落实落细,都要坚持“动态演进”发展步调,落实先易后难、有先有后、先富带动后富阶梯式推进的动态发展,实现渐进式共同富裕。

具体来看,首先,要促进经济发展,奠定共同富裕物质基础。运用渐进发展的动态视角审视共同富裕的建设实践,共同富裕只有实现量的积累才能抵达质的突破。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蛋糕”做大的物质准备,只有把“蛋糕”做大才能积淀共同富裕的物质承载。其次,坚持示范引领,实现共同富裕。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过“两个大局”——顾全大局从而服从和服务于大局,最终实现区域不平衡向协调发展推进。例如,2021年7月浙江省发布了《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浙江作为全国经济发展强省,为实现共同富裕,谋划共同富裕的实践方案,勇立潮头、先行实践、落到实处,以地方经验实现示范引领,以点带面,走向共同富裕。最后,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共同富裕理论。目前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实践演进并无定论,国际经验并无直接参考价值。中国共产党只能在已有基础上统筹布局,摸着石头过河。毫无疑问,共同富裕并非好高骛远虚无缥缈的理论假设,而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新时代的政治承诺。为实现共同富裕发展目标应坚持与时俱进,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创新指导实践。

共同富裕并非抽象的口号,而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贯穿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2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73页。“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29)习近平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http://www.gov.cn/xinwen/2021-08/17/content_5631780.html.从共同富裕的应然预设与实然差距来看,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艰巨、复杂,并非一蹴而就的事。中国共产党应将共同富裕作为价值追求贯穿于治国理政这一逻辑主线,锚定目标不放松。概言之,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也需要有锚定目标不放松的毅力和一茬接着一茬干的坚守,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理政治国共同富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신시대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