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沉浸式古诗文教学
——以《短歌行》为例

2022-03-18赵浩含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短歌行古诗文诗人

赵浩含

(辽宁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沉浸理论(flow theory)是由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Mihalyi Csikszentmihalyi 首先提出,并逐步得到完善的认知心理学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完全投入情境中时,会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注意力高度集中,进入一种沉浸的状态。Csikszentmihalyi指出,“沉浸”是学习、工作时的“最佳体验”(optimal experience),它带来的内在满足感能使人们在从事任务时满怀兴趣,忘记疲劳,不停探索,不断达到新的目标。[1]

沉浸式教学是指一种能够使学生进入“沉浸”体验学习状态、全身心深度融入课堂氛围的教学手段,能够通过沉浸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与成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沉浸式教学是引导学生深入古诗文情景中去思考、去体悟的有效方法,能够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古人智慧,体味古文的文体之美,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一、沉浸式教学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内在逻辑

沉浸式教学与古诗文教学的结合是遵循以人为本理念的时代要求,在沉浸学习中促进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是沉浸式教学的实践抓手。沉浸式教学与古诗文教学理论相通、目标追求一致,两者相互作用可形成叠加效应,推动核心素养要求下高中古诗文教学的创新发展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真正提升。

(一)沉浸式教学与古诗文教学的理论相通

随着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白话文被推上历史舞台,并逐渐演变成当下所使用的汉语。古文与现代汉语都是珍贵的文化瑰宝。因年代久远,古诗文早已退出了日常使用,演变成为陌生的“汉语”。因此,对于中学生的学习而言,文言文完全可以被认为是与现代汉语“同气连枝”的一种“外语”。将沉浸式教学法作用于高中的古诗文教学在理论上是完全恰切的,也是落实“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的实践创新,从而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成长。

(二)沉浸式教学与古诗文教学的目标追求一致

鉴赏古诗文是“考古”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古文字词义,更希望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把握作者的表达方式,感悟诗人的人生态度,形成独到的鉴赏能力,从而培养感悟人生真谛的能力。沉浸式教学也以助力学生建立深度思考能力、提升核心素养为目标,围绕学生的学习体验设置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沉浸于古诗文的历史长河中,促进知识的内化和发展。故而,以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建立对古诗文的感受力和鉴赏力是沉浸式教学与古诗文教学的高级追求。在目标追求上沉浸式教学与古诗文教学高度一致,都是在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从而助力学生的终身学习。

(三)沉浸式教学和古诗文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配合

沉浸式教学理论倾向于在理论层面对教学设计进行指导,而古诗文教学以古文为载体,教学对象为高中生。以沉浸式教学理念指导教师的教学设计,既能为教师提供古诗文教学的创新思路,又能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的合理性。沉浸式教学作为理论,旨向赋能古诗文教学,使古诗文教学的质量和价值提升到一个新的层级;课堂教学作为实践途径,反哺沉浸式教学理念。此外,班级授课制是沉浸式教学和古诗文教学顺利、有效进行的前提条件以及质量保证,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建立沉浸环境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沉浸式教学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价值意蕴

近年来提升古诗文教学策略的研究层出不穷,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死记硬背”的学习现状仍然困扰着许多学生和教师。因此,将沉浸式教学法运用于古诗文教学具有重要教学价值。

(一)沉浸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沉浸式教学通常会利用信息化的教学工具营造沉浸氛围,在形式上会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增加学生的学习新鲜感。古诗文不同于散文、议论文等,易造成学生难以形成共鸣的困难,使学生形成天然的疏离感。沉浸式教学强调的氛围沉浸能够让学生跳过在学习前预设的困难期,直接进入到学习氛围之中,感受古诗文作者的思想感情,给予学生以轻松、融洽的学习氛围,带动学生深度思考。

(二)沉浸式教学有助于攻破教学重难点

目前,古诗教学多以考试为导向,采用传统的“教师解读+学生背诵”的教学模式。[2]教师习惯于在讲解中进行知识输出,将古文的行文风格、隐含意境以及表达手法等内容以分类归纳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但是,这种应试性过强的任务型教学会弱化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发展,无形中引导学生形成刻板印象,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而沉浸教育以其独特的教学方式,注重“感受先行”,促进学生认知结构与情感经验的内部加工。沉浸式教学强调古诗文的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重视通过协作化学习和交互式教学在学习中的作用。因此,不同于传统的应试教学,沉浸式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用感悟和体会建构思想和情感,深刻理解作者真意,引导学生形成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三、沉浸式教学在古诗文教学案例中的路径选择

本文以部编版高中语文《短歌行》一课为例,说明沉浸式教学在古诗文教学案例中的路径选择。

(一)借助技术沉浸,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

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2]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感悟其意境,并力争在形式上进行创新和超越,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实现氛围的渲染,拉近学生与课文、作者之间的联系,涵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了解《短歌行》的创作背景与感受诗人情怀、理解诗人心中所想密切相关。但是,高中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参差不齐,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三国历史、对曹操生平了解不足,影响对《短歌行》创作背景的深刻理解。因此,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在课前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外,还应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排布、设计,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的渲染建立起身临其境的沉浸氛围,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其真正含义。例如,电视剧版《三国演义》中“横槊赋诗”部分与《短歌行》的教学内容十分贴合,借助演员的情感表达、背景音乐的情感变化真实还原了诗人创作此诗时的环境及心态,是最为直观和恰当的教学素材。但需要注意的是,历史型的教学氛围沉浸应从课程开始之前进行铺垫,在课前就利用视频让学生提前沉浸在曹操年过半百的枭雄人物形象中,进而在课上引导学生感悟诗人对一举扫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的渴望,引起学生对诗人心理状态的共鸣。

(二)运用语言沉浸,激发学生的内隐学习

内隐学习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Reber提出来,指无意识、自动化地获得规则的认知加工过程[3]。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的讲解是促进学生外显学习的主要途径,而运用语言沉浸的方式则是刺激学生内隐学习的主要途径。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相互作用,并发挥协同效应,有利于促进学生古诗文能力的提升。

教师应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尽量模仿古人的说话方式,并结合朗读,打造课堂中的语言沉浸。学生通过朗读,会在无形中加深对古诗文的记忆,并根据节奏、声调等变化,感受文字的表达以及作者的情感。教师可以变换多种朗读教学方式,刺激学生逐渐构建语言体系,促进学生内隐认知的形成。一方面,可以适当运用对比法。在《短歌行》中,诗人通过“人生几何”“何以解忧”两个设问发出慨叹,表面上是“壮志难酬”的直观表达,实际上隐含了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诗人虽然已经年过半百,但是仍有雄心壮志,希望能够实现抱负,故而有“忧”,从中能够看出诗人运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带入不同的情感,联系上下诗句以及历史背景,促进学生形成对诗人情感的真正把握。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运用分组分类型朗读法。在《短歌行》中,有诗人直抒胸臆的诗句,如“慷当以慷,忧思难忘”等,有借用比兴、用典等手法进行隐晦表达的诗句,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诗人通篇在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望,但表达方式不同,在朗读情感和朗读技巧上应有所区别。教师可以灵活安排朗读内容并及时进行指导,提升学生对表达手法、表达情感的深刻认识。

(三)采用表达沉浸,确保教学任务的落地

将沉浸式教学运用于中学古诗文教学仍处于实践的初级阶段。为预防出现因对沉浸式教学方法理解不深刻而出现喧宾夺主的教学现象,教师应在沉浸氛围中保持清醒,注重教学氛围的整体性,将诗歌看作一个有机整体,避免孤立、烦琐且枯燥的课文内容分析以及按部就班式的文体知识讲解,并注重阐述清楚词句、段落、层次与整个古诗文内在的联系,使课堂教学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展开。

在沉浸式教学中,有效提问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在回答中实现表达沉浸,还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从而及时调控教学进度,避免教学目标落实不具体的教学问题。提问题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方式,一是引导式提问,二是验证式提问。前者适合运用于知识点讲解前,教师抛出问题,学生尽情、随意表达,教师给予积极的评价作为回馈,促进学生在沉浸环境中的持续思考与自我验证。后者通过引导学生回答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验证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例如,在《短歌行》中,诗人多次使用用典的写作手法。引用典故可以使诗歌典雅耐读,富有文采。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发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写作手法,引出用典的写作方式,并引导学生感受并自由表达其作用。此外,沉浸式教学注重表达氛围的形成。学生处于积极表达的氛围中,能够促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能够通过学生的回答判断学生的掌握程度,及时纠正学生的思维偏差,并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促进教学任务的真正落地。

猜你喜欢

短歌行古诗文诗人
短歌行
短歌行(组诗)
天下英才,尽入彀中——评《短歌行》中典故的运用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诗人猫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短歌行》涵咏品赏式教学设计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