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适应性培养探索

2022-03-18曾亚纯李美娜

教育与职业 2022年6期
关键词:适应性工匠毕业生

曾亚纯 李美娜

一、引言

2019年,《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传授基础知识与培养专业能力并重,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高职院校应推动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体系,力求培养出更高质量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近年来,我国技能人才缺口巨大,无法满足“中国制造2025”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可见,从工匠精神的视角出发,培养毕业生职业适应性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的逻辑起点

培养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适应性,首先要厘清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精神包含“道”和“术”两个维度。工匠精神之“道”属于人文精神层面,是指具有严谨精细、专心致志的工作态度,坚持不懈地追求卓越的精神,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理念。工匠精神之“术”属于科学精神层面,是指具备高超精湛的技能技艺,能够制作出精品或者办事效率高。工匠精神是“道”和“术”的完美统一。高职院校旨在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毕业生要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基本前提是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适应性。高职院校应深刻认识到工匠精神培养对提高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的重要性,让毕业生立足本职岗位,工作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守正创新,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者Huebner从社会化理论的角度将职业适应性精简为四个维度: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自身信心感知的能力、人际关系处理的能力和对周围环境自身适应的能力。卢谢峰等提出,职业适应性是个体对职业社会的适应,是通过职业角色的胜任来实现的。任何一个刚毕业的高职生都要经历从局外人到局内人的转变,这一过程就是职业适应性。袁方等从社会化理论的视角出发来解释职业适应性,认为它是劳动个体或职工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何向荣认为,职场适应性是个体对工作任务、环境、人际关系等的适应过程和适应结果,是人与职业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过程。

工匠精神视域下研究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适应性,可以理解为高职生为适应职业角色,在工匠精神的人文向度和技术向度上需要做些什么准备。在人文向度上,高职生在校期间应该树立追求工匠精神的职业价值观;在技术向度上,高职生在校期间应该培养自身具有核心职业能力。具体而言,就是以工匠精神为高职院校毕业生赋能,提高其职业适应性,使其尽快完成工作角色转变,收获职业幸福感。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适应性培养的现实生态扫描

从教育生态学角度,把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适应性培养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审视其内部结构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发现存在诸多现实生态病理,如生态理念模糊、生态结构失衡、生态系统阻滞等,这会影响工匠精神“道”和“术”的培养。

1.生态理念模糊:高职院校工匠精神与劳动精神边缘不清晰。工匠精神与劳动精神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劳动精神是工匠精神的基础,工匠精神是劳动精神更高层次的人文追求和技术追求。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

当前,全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开展得如火如荼。热闹的背后却是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浅薄化,流于形式,往往狭隘地将工匠精神培养等同于劳动教育实践,把站岗执勤、洒水种菜、社区劳动等活动作为工匠精神培养的主要方式。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大背景下,新兴工作岗位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产生错误想法,如盲目追求高薪、幻想一步登天、崇尚投机取巧。用劳动精神教育代替工匠精神培养,会导致高职生缺乏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不利于未来的职业发展。

2.生态结构失衡:高职院校毕业生无法适应新兴岗位需求。《中国应用型人才需求报告(2019)》指出,“当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与需求不匹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领域的人才培养,尚未形成成熟的系统性体系,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就业难与招人难并存,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职位空缺率尤其高,困扰着企业发展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产品迭代速度加快,企业需要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目前高职院校还无法做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

3.生态系统阻滞:大中小学工匠精神没有实现一体化培养。大中小学具有共同培养工匠精神的责任。知识的传输具有连贯性,应从小开始培养工匠精神。中小学必须在学科课程中渗透职业启蒙教育,在教材中深入挖掘职业启蒙素材,使学生发现职业兴趣,感受工匠精神。但是,当前工匠精神培养以高职院校为主,而中小学以知识性学习为主。由于中小学不重视工匠精神培养,实践实习基地资源匮乏,导致基础教育在工匠精神培养上存在严重不足。中小学与大学在工匠精神培养上链接脆弱,严重影响了大学阶段的工匠精神培养。

四、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适应性培养路径

学者Krstof从社会学人与组织匹配的角度,提出P—O匹配的整合模型。他把“个人—组织匹配”分为一致性匹配和互补性匹配。针对以上现实生态扫描的问题,本研究从一致性适应、互补性适应、系统性适应三个方面提出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适应性培养路径。

1.一致性适应:筑牢“四大堡垒”,培养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个人与组织在文化、价值观、目标和态度上的融合度就是一致性匹配。一致性匹配可以理解为毕业生职业适应的软实力。通过一致性匹配更容易理解高职院校如何培养毕业生工匠精神,促进毕业生职业规范适应、职业人际适应、职业心理适应,使毕业生快速融入职业环境。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应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态度、职业品质、职业礼仪、人际交往、适应素质、诚实守信、创新素质等方面。高职院校毕业生以工匠精神为价值旨归,通过在校学习,形成与企职业活动需求相匹配的认知、价值观、目标、态度等职业素养,促进自身职业生涯更好地发展。

高职院校要筑牢工匠精神培养的“四大堡垒”,即四个课堂。第一,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在工匠精神培养中的主阵地作用。在专业课程的实施中以工匠精神为指导,积极将工匠精神与专业课程在内容上进行衔接,培养学生专业敬业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第二,利用第二课堂增强工匠精神培养的趣味性。高职院校通过工匠精神主题演讲比赛、工匠故事演说、大国工匠进校园讲座等活动积极宣传工匠精神,让学生努力提升专业技能,增强工作信心。第三,利用大师工作坊、大师车间、校外工匠精神研学基地等第三课堂,通过沉浸式学习使学生与大师零距离接触、与专家面对面交流,传承工匠精神。第四,充分利用虚拟社群第四课堂弘扬工匠精神,宣传大国工匠、能人巧匠的先进事迹,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使工匠精神转化为内在的自觉执行。总之,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不仅要具备符合市场要求的职业技能,还要具备开拓创新、用心进取、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

2.互补性适应:突出“数字技术”,从“一专多能”向“多专多能”转型。Kristof从社会学人与组织匹配的角度,提出个人提供的能力和对组织的需求与组织的要求和组织提供的资源之间的满足程度就是互补性匹配。互补性匹配可以理解为毕业生通过技术硬实力满足或适应企业。通过互补性匹配更容易理解高职院校如何提高毕业生技术技能水平,促进毕业生职业技能适应。

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智慧城市、智慧家居、智慧医疗、智慧政务等随处可见,对数字化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中,“技术”成为最亮眼的核心词,新增专业和更名的多数专业后边都加了“技术”二字,如“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更改为“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农村环境保护”更改为“生态保护技术”。因此,职业教育要加快培养“专业+数字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第一,高职院校开设足够数量的“数字”类专业,并将phthon等人工智能课程作为全校公共必修课。第二,高职院校加大“数字化”课程的开发和教研支持力度。第三,高职院校引进企业“数字”类技能大师,打造一支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第四,高职院校改造原有的实训实验室,改善实验条件和环境,建立一个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感觉和实时交互能力的数字化实验室环境,推动数字化技能实训,提高毕业生的数字化技能。第五,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加毕业生职业体验和顶岗实习的机会。第六,高职院校构建“专业+数字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建立学生电子档案袋,及时反馈学习成果,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3.系统性适应:拓宽“时空逻辑”,工匠精神培养向纵深发展。高职院校积极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工匠精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育更多的工匠型技术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培养中要处理好三组关系:第一,课内与课外的关系。高职院校不仅要把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中,还要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工匠精神的渗透,全方位培养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第二,校内与校外的关系。工匠精神培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协同推进、共同努力。高职院校既要充分利用校内的实验室、大师工作室等资源,还要善于利用校企合作企业和校友企业等校外资源,培养工匠精神,锻造工匠人才。第三,线上与线下的关系。高职院校要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网络新媒体平台,使工匠精神培养突破时空局限,营造出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

当前,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主渠道的高职院校,在培养 学生工匠精神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高职院校要以培养“有匠心、有技能、敢创新”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猜你喜欢

适应性工匠毕业生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工匠神形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工匠赞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