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研究
2022-03-18林夕宝余景波宋燕
林夕宝 余景波 宋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将发生重大转变,人才需求标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可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作为人才供给侧,有必要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有责任围绕“双碳”目标的实现,尝试回答“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去培养人?”的问题。然而,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与实现“双碳”目标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逐步缩小这些“差距”,并不断改革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继而助力实现国家“双碳”目标。
一、“双碳”目标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逻辑关系
“双碳”目标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关系,其实现需要优质人才资源支撑。高职院校作为优质人力资源的供给侧,有必要为实现“双碳”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1.“双碳”目标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外在要求。“双碳”目标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性要求,这就意味着需要进行多个层面的技术、生产革新。“双碳”目标与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相辅相成,高职院校要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双碳”目标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更加紧密地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相结合,是高职院校凸显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办学价值的重要机遇期,也是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的重要原动力。“双碳”目标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更加关注区域产业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将人才培养工作与区域绿色发展规划布局相融合,并将系统性观念融入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增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创新是助力“双碳”目标的内在要求。“双碳”目标需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断进行创新和变革,这是高职院校服务“双碳”目标的内在要求。首先,高职院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双碳”目标引起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变革,将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带来影响,提升高职人才层次和质量是高职院校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其次,“双碳”目标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带来新思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创新要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聚焦党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要以大局意识扎实推进人才培养创新工作。最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创新要强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低碳文化教育,使学生认同和践行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活方式。
3.责任意识和科研水平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双碳”目标融合的基础。在“双碳”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更加注重社会责任的担当。首先,“双碳”目标使高职院校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高职院校应将承担社会责任作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其次,“双碳”目标将使得高职院校更加注重科学研究,并将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变革的科学理论研究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高职院校将会打破侧重于技能培养和技术研发的相对狭窄的科研范畴,增加学术理论研究权重,以增强服务“双碳”目标的能力。最后,责任意识和科研水平能有效促进“双碳”目标与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融合。责任意识使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以国家发展战略任务需要为基础,科研水平将会增强高职院校助力“双碳”目标的层次和水平。
二、“双碳”目标背景下高职院校育人问题的具体表现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科学的社会实践活动,人是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高职院校是人力资源重要的输出源头,人力资源输出的质量决定了学校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贡献率。从“双碳”目标角度分析,高职院校育人工作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
1.宏观层面:学校育人外部环境需要优化提升。第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不够完善。高职院校育人需要良好外部环境,环境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目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先后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和政策,然而仍然不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例如,虽然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但是缺少具体的实施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如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管理的不规范性行为就造成了一些社会负面影响。目前,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成果往往侧重教学、技术研发等,不能有效满足实现“双碳”目标的需要,降低了高职院校服务“双碳”目标的能力。
第二,多方协同育人机制有待形成。高职院校育人是系统性工程,需要各方力量协同合作开展人才培养。首先,校企合作办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但是校企合作办学始终存在着矛盾,企业没有完全放弃追求经济利益的“动机”,而学校则重视人才培养的公益性。其次,“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高职院校立足办学优势培养低碳绿色产业发展所需人才,高职人才主要是在生产一线岗位体现其价值;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是培育学生低碳绿色发展意识的重要基础。企业和学校形成良性互动育人机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企业和学校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完全成熟。最后,“双碳”目标是比较抽象的社会经济学概念,政府还没有详细制定和分解高职院校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目标和任务,所以高职院校在服务“双碳”目标的过程中缺少一定的方向性。
第三,社会对高职教育的不正确认知仍需纠正。党的十九大后,国家将职业教育发展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并明确规定了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然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不正确认知仍然没有彻底消除。首先,企业对高职学生存在不正确的看法,往往将其看成较低层次人才,不能给予其符合大学生身份的同等待遇,抑制了其创新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其次,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士依然存在着高职院校与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有着本质区别等不正确的认知和态度,致使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低于普通高等教育。最后,社会对高职教育的不正确认知,往往会影响高职院校助力“双碳”目标的人才培养行为,也会使得高职院校容易产生服务“双碳”目标是普通高校的职责以及高职教育“很难”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发挥作用的“错觉”。
2.中观层面:学校内部育人条件有待完善。第一,学校育人硬性条件需要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要一定的硬性条件支撑,这是由职业教育属性所决定的。一方面,“双碳”目标对职业型人才质量标准的要求将有大幅度的提高,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更加需要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层次主要分为专科层次和本科层次,办学体制分为公办体制和民办体制,不同办学层次和属性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条件的差异化,也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的差异化,使得高职教育服务“双碳”目标的整体质量不高。此外,“双高计划”也使得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非“双高”高职院校服务“双碳”目标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办学设施建设和使用的公平性、科学性需要进一步增强。虽然国家加大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但是公办高职院校办学设施建设能够获得国家物质扶持,而国家给民办高职院校办学设施建设的往往是非物质性的政策支持,致使高职院校办学设施建设和使用的公平性、科学性与“双碳”目标要求不尽一致。
第二,专业群和课程建设需要持续加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按照专业类别实施的,专业群建设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双碳”目标是系统化的社会经济变革,使得高职院校专业群和课程建设必须满足未来产业升级转型需要,但是高职院校专业群和课程建设与“双碳”目标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首先,专业群建设与“双碳”目标的契合度不是很高。“双碳”目标要求进行绿色低碳发展和技术革新,而高职院校面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仍然需要一定的调整和适应时间,导致其在当前专业群建设中不会充分考虑经济社会未来发展需求。其次,课程内容更新速度有待加快。“双碳”目标要求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高职课程内容要及时反映这种变化趋势。然而,高职教师教学存在一定的“固化性”,部分教师不能积极主动地去更新课程内容,使得“双碳”目标要求不能及时反映在课程教学内容中。最后,专业群和课程建设的有效衔接性需要进一步增强。课程是专业群建设的基础,高职院校存在的专业群建设和课程建设不能有效衔接问题,使其人才培养不能与“双碳”目标完全融合。
第三,学校育人软性条件仍需建设。首先,高职院校的决策力和执行力需要提升。高职院校管理层需要体现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这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能否高质量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先导性基础。目前,按照办学主体所有制划分,我国高职院校主要分为公办制和民办制。公办高职院校决策过程中重视党的主导作用和民主集中制,很少出现“个人”因素的干扰现象;而民办高职院校决策层往往采取董事会模式,其具有企业决策特点,个人意志有时会凌驾于集体之上。决策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权重,也会影响高职院校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效果。在“双碳”目标背景下,高职院校领导层要懂得协调好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舍与得的关系。其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各项规章制度需要不断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做到依法依规,而高职院校规章制度更新速度有时落后于时代要求,致使其人才培养工作不能及时体现时代性特点。最后,高职院校学术研究和文化建设氛围不够浓厚。学术研究和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必需的软性条件。“双碳”目标要求高职院校重视前沿理论知识研究,然而,高职院校在学术科学研究和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先天性”缺陷,制约和影响了高职教育服务“双碳”目标的效能。
3.微观层面:教师和学生综合能力亟待增强。第一,教师认知和科研能力有待提升。教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性因素。教师需要不断增强综合能力,才能有效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然而,高职院校部分教师存在不能正确认知“双碳”目标以及科研能力欠缺的问题。首先,高职教师对“双碳”目标整体上认知不够准确、全面,无法科学梳理“双碳”目标并形成教学标准,也无法精准地将“双碳”目标知识教授给学生,这将会降低学校的“双碳”目标教育质量。其次,教师科学研究能力不强。“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各方面的创新,科学研究是创新的一个重要条件。部分高职教师学术研究能力不强,无法准确掌握“双碳”目标背景下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技术技能和相应的创新研发能力,将会削弱教师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能力。
第二,学生层次差异大。首先,生源层次多样化,增加高职人才培养成本。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形式制度改革,高职招生考试多样化,学生层次也出现了多样化问题。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和道德品质基础不同,对国家发展重大战略的认知程度也不同。其次,学生能否正确认知“双碳”目标尚存疑问。高职学生是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群体,有时不能用正确态度去思考和辨析社会热点问题,甚至疑惑专业知识所涉及的“双碳”目标内容,从而不能将其真正掌握和内化。最后,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强。高职学生大多没有形成较强的自我约束力,往往不会主动了解和接触“双碳”目标相关科学内容,从而增加了基于“双碳”目标的教育难度。
三、“双碳”目标背景下高职院校育人问题的根源分析
1.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学历性。高职教育发展的职业性和学历性与国家教育发展时序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密切相关。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面向普通高中生、技工学校学生和拥有同等学力的社会人员,是教育对象比较广泛和管理比较复杂的教育类型。当前,社会上重视普通高等教育而轻视高职教育的现象并没有完全消失,高职教育发展落后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职教育助力“双碳”目标的层次和水平,导致高职院校服务“双碳”目标达不到相应的高度。
2.高职教育宏观管理导向性不强。虽然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然而高职教育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高职教育顶层设计尚不健全。我国的教育体制取决于一定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制度基础。高职教育顶层设计必须要解决权力划分和运行机制、教育系统的行政职能、人员编制、机构设置、职责范围、隶属关系等层面的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教育管理、办学和投资渠道等。高职教育与“双碳”目标融合,目前还没有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支撑,也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和具体的行动计划;地方层面高职教育相关规章制度、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资源投入不均衡,使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整体水平不高以及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能力不强。
3.高职教育的历史传统。高职教育起源于技工培训教育。技工教育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这深刻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致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出现了重视技能、轻视人文的现象。受到历史传统影响,一方面,高职院校往往不能高质量地开展重大学术理论和技术创新研究,导致高职院校还不能高效率解决“双碳”目标阶段性任务所涉及的理论和技术问题,一定程度上造成其人才培养无法与“双碳”目标要求紧密衔接;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将大量资源投入到学生职业技能培养领域,而相对弱化了在教师科研能力和学生人文素养塑造上的资源投入。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出现暂时不能满足“双碳”目标需求的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
四、高职院校育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对策建议
高职院校需要在弄清楚当前人才培养工作状况与“双碳”目标要求的“差距”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优势,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1.宏观层面: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优化高职育人外部环境。第一,完善高职教育顶层设计。首先,尽快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建立集中统一领导的跨部门综合协调机构,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创新以服务为宗旨、以区域产业绿色低碳化发展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要加快发展以专科和本科为主的学历教育,同时适度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完善高等职业教育育人体系,丰富高等职业教育育人模式,以满足“双碳”目标多元化职业人才需求。探索民办高职教育“双高计划”,引导民办高职教育积极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其次,加快制定《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双碳”目标实施细则》,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点为突破口,指导地方各级政府构建符合地方“双碳”目标规划的高职教育现代育人体系,进一步强化督导和财经在高职教育助力“双碳”目标上的导向作用。最后,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网络平台,并指导各级地方政府科学有序地开展高职教育科研和教研提升专项计划,从而提高全国高职院校科学研究水平,体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教科研特色,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第二,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形成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双碳”目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要求更高。高职院校育人工作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它需要发挥各个方面相关力量的积极作用,形成协同育人机制。首先,政府要严格监督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严格约束学校和企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行为。在确保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政府应该允许学校和企业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政府要督导企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鼓励企业将有利于低碳绿色发展和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技术标准及时分享给高职院校,使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有针对性。其次,学校和企业要创新合作育人模式。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企业可以将有益资本注入职业教育领域,与高职院校教育资本合作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学校也要敢于“让利”于企业,主动为企业提供大量合格人才,引导企业积极主动地将资金注入高职教育领域。最后,政府要建立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鼓励高职院校制定2030年高职人才培养短中期目标,优化专业结构,将课程建设与“双碳”目标所需职业人才标准相融合,同时规划好2030~2060年高职教育长远发展规划。
第三,提升高职学生经济社会地位,增加高职教育吸引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在于人,高职教育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也在于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一方面,国家要严格落实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提升高职学生经济社会地位,不但在法律层面规定高职学生的大学生身份,还要在具体社会实践中严格落实规定,解除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后顾之忧”。例如,高职学生在企业应该与普通高校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引导和督促用人单位树立科学的用人观,使企业能够真正将高职人才看成其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技术攻坚的主力军。此外,政府要充分利用网络等媒介大力宣传高职学生为经济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教育观,为高职教育发展创设良好的外部氛围。
2.中观层面:学校要积极作为,努力补齐内部育人“短板”。第一,科学规划,完善办学硬性条件。首先,高职院校要拓展教师教研活动空间。“双碳”目标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开展适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而这需要一定的立体空间。高职院校要科学使用现有教学设施,在满足日常教学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能够独立开展教研活动的空间。例如,高职院校可以按照专业类别为专业教师提供专业研究工作室,使他们能够在独立工作室完成指导学生和科学研究的工作。其次,高职院校要按照学校优势专业和“双碳”目标所涉及的重点专业,进行硬性教学条件建设,将有限资源优先用于特色和重点专业建设,以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和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例如,高职院校可以重点发展新技术、新能源、智能化等工科专业,而不是为了迎合考生和家长“喜好”非理性地进行办学硬件建设,从而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最后,高职院校要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对硬性教学条件建设的支持。高职院校要规范办学行为,2030年前具备高质量人才培养能力,以此增强社会对高职院校办学行为的认可,为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
第二,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理性开展专业群和课程建设。高职院校要按照国家绿色低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科学合理布局专业群和课程建设。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厘清“双碳”目标涉及什么专业,它们之间是否具有群体性关系。高职院校要全面梳理目前开设专业与“双碳”目标的内在联系,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整合。例如,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与“双碳”目标相关的主要是绿色建筑。学校可将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工程造价等专业进行科学整合,将绿色建筑相关内容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标准中,让学生掌握绿色建筑相关知识,培养技术创新的潜意识。为了形成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合力效应,高职院校也要根据2030年前市场需求和2030~2060年未来产业升级趋势,及时调整专业群建设思路,确保专业群建设的实效性。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在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高职院校要将“双碳”目标所体现的大国担当、绿色低碳发展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建设,努力实践“‘双碳’目标+专业课程+思政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加强软性条件建设,营造隐性育人氛围。首先,高职院校要重视决策的全过程民主。高职院校要发挥党委在学校决策中的全面领导和绝对领导作用,凡是涉及学校发展的重大事项,必须由全体师生共同决定,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同时注重决策的社会效益。民办高职院校要建立党委监督下的董事会决策机制,避免出现个人因素“干扰”集体决策的现象。其次,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双碳”目标内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绿色低碳、碳达峰和碳中和主题教育内容,让师生能够从学校宣传栏和人文景观中时刻感受到相关内容教育。最后,完善学校教学和管理规章制度。“双碳”目标将影响高职院校教学和管理模式。高职院校要采取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合的方式,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模式,将绿色低碳、碳达峰和碳中和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学生管理要体现人文性关怀原则,制订和实施人文性管理方案,通过人文性管理激发学生学习绿色低碳、碳达峰和碳中和知识的兴趣。
3.微观层面:提升师生综合素养,提高服务“双碳”目标能力。第一,提高教师认知能力,增强育人本领。首先,教师要自觉学习“双碳”目标内容。教师要利用网络媒体学习“双碳”目标内容,并将其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相结合。思政教师要弄清楚绿色低碳、碳达峰和碳中和对我国未来发展和学生思政教育意味着什么,怎么将这些内容高效和准确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内心深处接受这些观点;专业教师要剖析出“双碳”目标对专业技能未来发展意味着什么,未来专业技术发展方向和重点是什么。专业教师必须善于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去思考“双碳”目标与教学工作相融合的新模式。其次,教师要加强教科研能力。高职教师只有根据高职教育科研与教研特点去研究“双碳”目标问题,高职院校才能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上产生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成果。最后,教师要具有高尚的家国情怀,要时刻对国家未来发展充满自信,要支持国家落实“双碳”目标的各项举措,从内心深处接受国家提出的“双碳”目标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此外,高职院校也要将能否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作为一名教师具有政治大局意识和家国情怀的直接标志。
第二,因材施教,增强学生服务能力。学生是未来服务“双碳”目标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要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成长成才。首先,科学规划招生考试工作。以单独招生和综合评价招生为主的职教高考,将成为高职院校获取生源的主要渠道。政府和学校要将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内容融入招生考试的全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接触“3060”目标内容,为学生未来学习与低碳绿色发展相关的专业知识奠定基础。其次,构建大课程体系。学校开展全方位教育活动,构建以“双碳”目标为载体的大课程体系,发挥思政课程、专业课程的显性和隐性育人功能,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对“双碳”目标的认知度。最后,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双碳”目标是一个运动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将“双碳”目标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科学指导学生利用信息平台完整、准确、全面地学习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学习能动性;开展与绿色低碳发展相关的专业技能竞赛和学术交流活动,激发学生对“双碳”目标的求知欲望,为未来服务“双碳”目标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