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同文体,探析读写结合的“点”
2022-03-18徐建琴
◎徐建琴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积极语用,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能更好地挖掘文本的亮点,将其转化为提升学生语言建构和应用能力的突破点。不同的文体语用特点不一样,所以教师要结合文体的特点选择挖掘相应的读写结合点,这样才能让学生全面提升创作水平。
一、写人类,关注描写方法
写人类的记叙文一般比较注重刻画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心理等,常常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展现人物的细腻变化,同时还会叙述该人物的生平,突出其思想和性格上的特点。所以在教授此类文章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将关注的焦点放在描写手法上,看看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的独特之处。
在学习《藤野先生》的时候,学生首先找出作品中的人物细节描写,说说它们分别属于哪种描写方法,是否展现出了人物的情感特点。如“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一句,展现的是外貌细节描写,可以看到藤野先生的整体外貌特点。“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这一段是语言描写,展现出了藤野先生是一个治学严谨的人,而且对学生的态度十分好,不管对方的身份地位,一视同仁,认真地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教学者又组织大家参与仿写活动,先观察自己要描写的人物形象,挖掘出他们身上的典型特点是什么,然后再让大家自主创作。如有学生描写人物的外貌:“他的脸上都是汗水,汗珠在脸颊上留下了一道道痕迹,但是他却没有伸手去擦一下,而是专心致志地做着自己的事情。”在这段外貌细节描写中,学生展现了人物专注的神态。又如在语言描写中,学生写道:“虽然你觉得偷看一下答案没有什么关系,反正看不到解题过程,还是要靠自己解答,但是我却不这么想,我认为要完完全全靠自己做才行。”通过语言描写,学生展现了认真治学的人物形象。
在阅读写人类的记叙文时,学生一开始可以先找出作品中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然后看看它们展现了人物怎样的情感,思考作者是否突出展现了人物的典型性。在此基础上,学生还要关注文本的过渡性段落,看看文章是否写出了人物在性格、心理上的变化发展。最后,大家再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思考如何通过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突出人物的品质,进一步迁移应用。
二、叙事类,学习选择材料
叙事类的记叙文主要侧重展现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果,在教材中有很大的比例,篇幅也逐渐由短到长,内容由浅到深。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情指导他们探究如何选择材料,融入创作。在一开始的时候,学生可以先阅读篇幅较短的文章,看看作者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用一文一事的方式,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此后,学生还可以阅读一文多事的文章,看看作者如何把握好各个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如何控制好详略。最后,学生还要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素材,并进行自主创作。
《背影》一文展现了父亲送别孩子的场景,这件事情虽然简单,但是作者却用“买橘子”的细节体现了父亲对孩子的爱,让人印象深刻。教师让大家阅读这篇文章,并思考如何写好事情的前因后果。“父亲和‘我’的关系到底如何,‘我’是因为什么原因要远离家乡呢?”这个问题让大家探究作品的起因。“在送别的过程中,‘我’对父亲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高潮处,‘我’不由自主地热泪盈眶,你知道这原因是什么吗?”这个问题让大家探索作品的发展经过和高潮。“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呢?‘我’是否还能和父亲再见面呢?”这让学生探究作品的结局。学生发现文章虽然简单,以一事贯穿全文,但是在安排情节线索的时候却并不简单,作者用情感作为线索,先写了“我”和父亲的关系并不好,甚至处处嘲笑父亲,但是在看到父亲买橘子的身影时,被感动了,因此而落泪。在一番分析后,学生认识到作者在选材时十分讲究,虽然选择的是生活中的普通事情,但是却体现了人物的复杂情感变化。此后大家进行读写结合的活动:“有哪些事情能体现出你和父母的感情关系呢?你的情感是否也会因为某些事情而发生变化呢?”如有学生写的是看到父亲深夜清点货物的场景:“我以前一直觉得父亲赚钱很容易,只要卖卖货就行了,但是看到他深夜忙碌的样子,我才知道原来他所赚的每一分都是辛苦钱。”
在阅读叙事类的文章时,教师要引导大家思考如何结合文本的主题思想选择具有典型性材料,怎样运用多种方法形象生动地进行叙事。学生还要运用情景交融、点面结合、侧面烘托、详略得当的方式创作,写出事情的细节。
三、写景类,体现思想感情
写景类文章在初中语文课本中也比较常见,作者常常用细腻的手法展现自然界的美景,描写人文景观,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写景类文章常常有独特的语言魅力,值得大家细细品味。教师让学生先找出文章中写得生动的句子,看看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进行创作,然后再思考它是否运用了抒情和描写结合的方式进行创作,最后再仿写,写出真情实感。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文章,学生首先要找出文章中展现美景的词句,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然后再进行深入分析,看看在描写美景的同时是否也展现了深厚的情感。如有学生找到了“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一句,认为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原本高大的山脉比喻成了人,一整个城市成了婴儿,这种大而化小的方式让人觉得很亲切,仿佛感受到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由此大家总结提出:“这篇文章写的是景物,但是实际上展现的是作者对祖国的爱。”教师让大家在自主创作的时候也写一下景物,看看能否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融入进去,并在选择喻体等的时候考虑一下自己要融入怎样的情感。如创作者想要展现的是树木的茂密,则可以用比喻的方式,将树林比喻成“碧绿的屏风”,如果要想展现树木的高大,则可以比喻成“顶天立地的巨人”,如果要展现花草小巧玲珑,则可以将其比喻成各种美人。大家发现,合适的描写方式能将情感也融入进去,或体现出对自然的崇敬,或表现出亲昵和喜爱。
在读写结合的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大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围绕中心思想将文章的内容写得更具体,在创作中揣摩哪种表达顺序更好,并将真情实感和细节描写融合在一起。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提升读写综合能力,写出情景交融的作品。
四、说理类,重在层层深入
说理类的文章一般都有明确的观点,并运用材料串联起整篇文章,展现出自己的思考。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教师要运用这一点,引导大家细读说理类的文章,先细细挖掘文本的信息,看看作者说的是什么“理”,然后再分析文本,看看作者是如何说理的,最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判断,看看作者所说之“理”是否真的合情合理,自己是否有反驳的地方。如果学生有不赞同的地方,则可以自主撰写文章,反驳对方的观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驳论文,作者反驳了当时社会对抗日前途悲观的论调,指责了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言论,鼓舞了民众的斗志。教师让学生整理一下文章的结构,看看作者如何条理清晰地表达想法。学生发现作者先论述了对方的观点,也就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然后又进行反驳,先直接反驳,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然后又进行间接反驳,用古今的例子展现出了中国脊梁,认为古代有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在今天也存在“有确信,不自欺”,能前赴后继战斗的人。在充分论证后,作者又得出了结论,有没有自信力不能听别人说,要自己去看。在分析文章后,学生认识到说理文首先要提出鲜明的观点,然后要围绕该观点提出各种例子,在选择例子的时候要注意挑选古今中外各种例子。在自主创作的时候,教学者让大家以“……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美德”进行论证,先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一种美德,然后选择古今中外、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的各种例子,证明这种美德能让人们得到成功,获得力量,最后再让大家有条理地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在教授说理类的文章时,教师要引导大家层层递进地学习,先思考如何结合生活经历总结观点,然后思考如何能有理有据地证明观点,最后思考如何能让说理变得更有说服力,更具吸引力,更显条理性。这样的教学不断深入,体现出了渐进性的特点。
教师要结合文体的特点选择读写结合点,这样能让大家关注到各种不同文体的特点,并在自主创作的时候加以借鉴利用。这能让学习者更好地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和应用。同时,也能让语文读写教学展现出阶段性,能让学生逐个突破,一步步掌握高效的读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