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课堂的提问技巧
——以《行路难》为例

2022-03-18◎赵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行路难典故李白

◎赵 萍

我国古诗词教学具有特殊性,单纯的课堂知识点提问会增加课堂的枯燥与无聊,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因此如何找到恰当合适的提问技巧与方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思考的重点。基于以上原因,以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歌《行路难(其一)》为文本案例,结合教学经验和思考,根据诗歌内容及特点,来探索创新古诗词课堂提问与理答技巧和方式。

一、课前预习式提问——化静为动

课前提问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打通整个教学活动的首要步骤。课前预习往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历程,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要学会将这些静态的知识以动态的逻辑导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实现感性与理性的交织,古典与现代的融合,那么语文教师应该采用布置预习任务——预习提问——预习理答的模式进行,完成以静化动的教学目标。

知人论世是了解古诗词内容的主要途径之一,这个部分的内容可以在课堂预习环节来完成。提前给学生布置好预习任务,并规定提问的内容,引导学生课下完成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变被动为主动,转换自身角色。以《行路难(其一)》为例,安排学生整理该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李白当时的人生经历,在课堂“背景简介”中老师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该诗歌创作的背景,并进行深度的归纳和总结。比如: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诗仙”是谁吗?

学生:知道。

师:哪个同学可以起来简要的介绍一下?请举手。

学生回答:……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那么谁知道这首《行路难(其一)》创作的时代背景啊?下面我讲挑选一位同学起来回答一下。

等同学们回答完以后,老师在黑板板书或者利用多媒体进行详细的总结和提炼,就李白的基本情况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做展示。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歌具有“豪放飘逸”的色彩,善用比喻和夸张,想象奇特,意象万千,与杜甫并称“李杜”。《行路难》是乐府旧题,创作于天宝三年,以写世路艰难以及离别伤悲为内容。当时李白在宫中当着无实权的官吏,后遭人诽谤和排挤,愤而离去,该诗歌就创作于这样的背景之下,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该部分的提问与理答将呆板、枯燥的背景介绍变成流动的语言和文字,在教师的引领下,化静为动,使背景材料成为可以拆分的“魔方”,引发学生的学习趣味。

二、巧设问题式提问——步步深入

预习提问与理答可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还需要设置主要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沉浸到古诗词的学习之中。在古诗词教学课堂中,要以主问题为红线,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融会贯通,确立课堂的主要思路。古诗词往往具有短小精炼的特点,因此问题不宜过多,以一个主要问题为主实现“小切口,大块面”的教学效果。

从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创作的历史背景来看,展现了李白受到排挤后压抑和不满的情感波动,因此可以把握住诗歌中的情感变化,确定主要问题,并以此为线索,缓缓拉开提问的序幕。

师:同学们,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李白怎样的情感历程?

生A:表达了自我怀才不遇的悲愤。

生B:表达了诗人心中不满而又无所畏惧的情绪。

生C: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心绪。

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很正确,那么此时李白的情感是单一的呢?还是富有起伏变化的?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做进一步的学习与思考。

此时,在主问题的引领下,教师可以以诗歌文本为基础,就李白情感的变化做曲线图展示。开头面对美酒佳肴难以下咽的“迷茫和失落”;“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采用比兴,将这种情感进一步深化;接着情感转变,“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二句借用典故,希望重新得到重用,情绪有所回升,接着情绪陡转“行路难”重复使用跌落低谷;紧接着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情感忽然明朗,打破所有的悲伤与失落,回归到自信与光明上来,结局起到了意料之外的艺术效果。这种情感的变化可以采用曲线图进行描绘,学生更容易通过情感的变化找到诗歌的重点,曲线起伏大说明情感变化大,重点突出。由于主问题提问设置恰当,学生便可逐层深入理解李白诗中情感变化的戏剧性起落状态,从而牢固掌握对重点问题的理解。

三、疑难问题式提问——情趣追问

古诗词教学涉及到文言文内容,重点和难点较多,为了更好的解决疑难点问题,根据上文内容,教师可以把疑难点作为提问点进行提问,在理答过程中结合作者的背景和文化语境,根据实际学习情况,继续追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疑难问题的提问需要语文老师的引导和理答,拓展知识点和结构。以《行路难(其一)》为例,该诗歌作为李白浪漫主义的代表应用了多元的创作手法,其中比兴手法的应用相当出彩,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就诗歌中的比兴概念及应用作为提问的方式。

师:“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诗歌使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同学们请回答一下?

生:比兴的手法。

师:是的,这两句诗歌使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比和行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创作手法,早在《诗经》中就出现了,比指的是打比方,兴指的是起兴,先言他物,这里用黄河塞川和太行雪满山来展现道路的艰难险阻,引出后文的翻转,具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当然,作为本文的难点之一,教师在理答以上内容的同时还可以继续深化该内容,从更为深刻的层面去释疑解惑,提高古诗词课堂的教学质量。

师:其实,这两句诗歌还隐藏着一些重要的信息,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黄河是水路的代表,太行是陆路的代表,两者象征着人生之路,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也暗示了人生之路的艰险。

另外,接着对“路”的理答,教师可以继续跟进提问,扩展课堂知识。

师:同学们,还知道诗人写过哪些关于“路”的诗歌吗?

生:“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对“歧路”等意象做全面的解析,对比“路”的含义,深化“行路难”的多层意蕴。

四、事例情境式提问——理答点睛

除了各种创作手法的应用,古诗词创作中还会使用各种典故,饱含用意和深刻的哲理,但由于典故历史比较久远,学生们对于典故的理解往往相对困难,因此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典故的用意,采用事例提问的方式解疑答惑,完成课堂内容的讲解。使用事例提问和理答,可以增加诗词讲解的趣味性和故事性,提升课堂的活跃度。比如在《行路难(其一)》中,李白就化用了三个典故,教师可以作为提问的要点。

师:同学们,这首诗歌中是不是使用了化典的手法?

生:是的

师:好,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文中一共出现了几个典故呢?

生:一个、两个、三个......

师:嗯,同学们都看到了文中的典故,当然有的同学看到一个,有的同学看到了俩,还有的是三个。其实,诗歌中一共有三个典故,分别是姜太公年老受重用;伊尹做梦被启用;南朝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

教师可以根据以上内容吗,继续深化提升,增加学生们的印象。

师:诗人李白使用两位先贤被启用的典故有什么样用意呢?

根据学生们回答的情况,教师做全面的总结和解析。李白希望自己也能像古代的先哲们一样,得到朝廷的重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然根据事例的内容,教师还可以使用情景创设的方法进行深度的提问,实现生活与教材的融合,实现历史与现实的交织。比如在“将登太行雪满山”这句诗歌上,可以让学生们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引导和提问。

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自己在雪地里行走的场景,好走吗?

生:不好走。

师:那么同学们有没有雪天登过山?会怎样?

生:危险,艰难……

教师通过这个内容,继续讲解和理答,并做课堂点睛总结。李白当时的人生之路就是如此,但是他没有害怕和放弃,而是选择了迎难而上,同这种恶劣的环境做斗争,最终走向了光明与自信,展现出自己的大无畏精神和气魄。

科学的提问和理答可以更好地解决语文古诗词课堂中的疑难点,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实现学生主体探究式的学习培养目标。

猜你喜欢

行路难典故李白
拟行路难(其六)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两手
朋友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闻鸡起舞
倒下的那一刻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