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赋能共同富裕的实践基础及路径转向

2022-03-18瞿连贵周政龙李耀莲

教育与职业 2022年8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协作职业院校

瞿连贵 周政龙 李耀莲

在促进共同富裕的探索与实践中,职业教育东西协作以“建档立卡”学龄人口接受职业教育和促进西部职业教育发展为重点,为学龄人口接受优质职业教育并为促进其就业提供支持,或促进西部职业教育发展以提升当地人民增收致富的能力,旨在将西部地区低收入人口就业增收致富与东部地区劳动力缺口补充统筹起来。这一政策设计为脱贫攻坚贡献了力量、积累了经验,对更好赋能共同富裕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为梳理职业教育东西协作的实践经验、分析不足之处继而提出面向共同富裕的实践建议,本研究围绕职业教育东西协作实施中相关政府部门如何推动、具体如何运作、取得哪些经验、面临什么挑战、对共同富裕有何启示等问题,以云南滇西片区10州市为重点,将该省南部的HH州和西部的CX州作为实地调研点,运用访谈法,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职业院校和低收入家庭学生等利益相关方展开访谈,力图从不同层面揭示职业教育东西协作的运行状况,以此为基础提出面向共同富裕的思考。

一、国家高位推动:职业教育东西协作的政策设计

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中,职业教育一直是国家东西协作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工具,被纳入国家政策工具范畴得以高位推动。1984年9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明确要求重视贫困地区的教育、重点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速培养适应山区开发的各种人才,将职业教育纳入促进区域发展的政策工具。2013年7月印发的《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更加明确了职业教育东西协作的总体思路:一是支持东部和中西部城市职业院校扩大招收滇西片区学生的规模、对口支持滇西片区职业院校,以培养滇西片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二是支持滇西片区内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地区的初中毕业生到经济较发达地区的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接受教育。三是加大对承担对口招生任务学校的支持。对西藏、新疆南疆三地州和青海藏区的对口招生任务,一般由中央确定的对口支援省(市)承担。2016年12月印发的《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则进一步细化了职业教育协作的路径。一方面,在中等职业教育协作计划中,支持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到省外经济较发达地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在享受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政策的基础上,各地给予必要的住宿费、交通费等补助,帮助这些学生完成学业、实现就业。另一方面,在职教圆梦行动计划中,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国家示范和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选择就业好的专业,单列招生计划,针对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子女招生,确保贫困学子掌握实用技能,脱贫致富、服务家乡。不难看出,早期职业教育东西协作呈现出如下特征:一是东西部协作和省域内协作相结合,确保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向低收入人口聚集;二是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通过优质专业选择支持、多层面经济救助、面向低收入人口单独设置招生计划等三个方面与低收入人口链接;三是突破单一向外转移就业的思维定式,强调在服务家乡经济发展中实现增收致富。

2016年12月印发的《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2016—2020年)》以职业教育和培训为重点,以就业脱贫为导向,瞄准“建档立卡”人口精准发力,启动实施三大行动:一是组织层面,在东西地区的职业院校、职教集团之间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二是办学层面,实施东西部中职教育招生协作的兜底行动,东部地区兜底式招收西部地区“建档立卡”家庭子女接受优质中职教育,并为有意愿的毕业生在东部地区优先推荐就业,实现就业脱贫;三是就业服务层面,支持职业院校全面参与东西劳务协作,帮助每个有劳动能力且有意愿参加职业培训的“建档立卡”人口都能接受适应就业创业需求的公益性职业培训。2017年6月印发的《贯彻落实〈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2016—2020年)〉实施方案》从工作目标、工作原则、协作关系、协作内容、组织实施五个方面,进一步细化了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的实施要点,明确了职业教育东西协作的施工图。同年7月印发的《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滇西实施方案(2017—2020年)》要求:以“建档立卡”未升学的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和滇西职业教育加快发展为重点,以全面推动东西协作为切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多方联动、通力合作、精准发力、整体提升的职业教育扶贫新机制,进一步增强滇西人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实现滇西地区低收入人口就业脱贫与东部劳动力缺口补充的有效对接。

由此可见,职业教育东西协作在国家东西协作政策的高位推动下,始终服务于促进共同富裕这一长远目标的实现。

二、构建制度保障:职业教育东西协作的运行特征

在职业教育东西协作的长期实践中,逐渐探索形成了包括从顶层设计到项目推进的保障机制、协作地区间立体化的沟通协调机制、办学主体间多层面的双向互动机制、“边试点边总结改进”的推进机制、促进西部职业教育内在发展的机制。

(一)建立了从顶层设计到项目推进的保障机制

首先,国家顶层制度设计日趋完善。立足缩小区域差距和东西协调发展以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形成国家层面明确协作的框架、省部共商实施方案、协作地市统筹、协作院校具体推进的顶层制度设计。其次,省部合作明确职业教育东西协作专项行动。比如,教育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推动《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滇西实施方案(2017—2020年)》,为滇西片区提升职业院校管理者的治理能力、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能力、贫困家庭学生摆脱贫困的能力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行动依据。最后,教育主管部门与职业院校通力合作。滇西各州市和县区教育体育局制订招生方案、学生送学方案、学生管理方案,确保学生安全有序护送到东部地区。选派教师参与东部地区接收学校的管理工作,确保学生稳定学习。

(二)建立了协作地区间立体化的沟通协调机制

首先,省部间的协调沟通。主要是教育部和西部相关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合作,主要目标是确定职业教育东西协作的总体框架,主要工具是制定政策和制度、动员资源、督促落实和推进、组织检查和验收,主要职责是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统筹和协调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问题。其次,区域内的协调沟通。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区域内不同层级政府部门间的协调沟通,主要通过上级对下级的政策传导、宣传动员、督促检查实现。二是区域内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政府既对下级政府实施领导,也对本级和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实施指导,这种领导通过行政机制加以实现。三是区域内不同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主要通过政策传导和督促检查加以实现。以上沟通多是科层化、制度化、形式化,而且因政策传导链条中下级部门自主空间较为有限,很难实现因地制宜。如滇西十州市所制订的实施方案具有很大的同质性,没有与当地的实际情况很好地结合起来。

(三)建立了办学主体间多层面的双向互动机制

首先是学校层面的互动。主要通过学校领导象征性的交流,双方签订组织间的合作框架以推动协作。通常会根据实际情况,拓展合作项目,以实现更大程度上的对口支援。学校领导的互动和组织间的合作战略对推动合作起引领和促进作用。其次是教师层面的互动。一方面,西部地区职业院校教师选派到东部,旨在促进专业发展,尤其是学习东部地区职业院校在教学改革、专业发展、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另一方面,东部职业院校教师到西部地区支教,通常以骨干专业教师为主,为对口学校的专业建设、师资培训、实训室建设等提供精准支持。值得注意的是,到西部地区支教教师较少,而西部地区外派到东部地区学习的教师相对较多。再次是教学层面的互动。通常有以下两种:第一,支教教师为所在支教学校组织教学,由所在支教学校组织教师观摩学习;第二,支教教师指导所在学校的教师开展教学和专业建设。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层面的互动直指课堂教学,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可以更好地赋能学生,提升学生的持续发展能力,从而高质量地推动反贫困工作。最后是管理层面的互动。通过为西部地区职业院校的校领导和中层管理人员提供培训和挂职机会,试图将东部办学经验和管理模式引入西部职业院校。访谈中发现,先进办学理念和发展规划对学校领导的影响较大,与日常管理工作相关的内容更容易引起中层管理人员的关注,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对专业教师来说则更为重要。

(四)建立了“边试点边总结改进”的推进机制

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计划作为中央东西协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东西扶贫协作中吸取和借鉴早期经验。职业教育东西协作毕竟是新生事物,必然要在实施中逐步加以完善。从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的实施进展看,边实施边完善的推进机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随着试点的推进逐步细化。早期注重对口招生、管理人员和教师培训的制度设计,后期侧重实施中出现问题的解决、相关制度的完善及合作领域的拓展。二是随着试点的推进逐步完善。在双方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共识和经验,将其上升为相关制度,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制度化保障。三是随着试点的推进逐步改善。在借鉴交流中逐步完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教育教学理念、专业建设思路等。

(五)建立了西部职业教育内源发展机制

基于东西部地区间诸多方面的差距,东部地区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面为西部地区提供多方面的支持。主要表现在:首先,职业教育治理方面,如教育行政部门如何引导职业院校立足地方实际办学、开设专业、培养人才,以解决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其次,推动校企融合方面,如职业院校如何开展专业调研、如何吸引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制度的制订等,以解决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在校企融合中实效性和针对性不足的问题。最后,开展教学改革方面,如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式如何运用等问题。东部地区的做法和经验为提高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质量进而更好地服务学生脱贫提供了实践范例和参照。

三、资源精准对接:职业教育东西协作的路径创新

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引领下,职业教育东西协作中跨区域协调治理、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与低收入人口衔接、外援拉动与内源驱动衔接、对口支援与协调发展一体等新的探索,成为职业教育东西协作的特色与亮点。

(一)跨区域协调治理

以跨区域资源统筹开发利用谋划职业教育东西协作。将西部地区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的愿望与东部地区相对充足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更为旺盛的劳动力需求统筹考虑。首先,西部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子女可以获得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形成稳定脱贫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基础。其次,贫困家庭子女在东部地区就业,为将所学专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而实现技能积累创造了良好的支持环境。最后,东部地区相对较高的收入和相对稳定的工作机会为贫困人口通过就业摆脱贫困提供了坚实基础。从实施成效看,参与各方普遍认为职业教育东西协作对于贫困地区职业教育跨越发展、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贫困家庭子女能力培养等方面产生了明显影响,促进了“扶贫困地区教育之贫困”与“依靠职业教育反贫困”两大目标的融合,为西部贫困地区在必要的外在力量支持下培育内源动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优质资源与低收入群体链接

首先,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直接瞄准贫困地区低收入家庭的潜在劳动力。通过职业教育东西协作,为贫困地区低收入家庭子女接受优质职业教育提供了资源和机会保障,对于改变这些潜在劳动力在就业观念、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自我认知等方面的不利处境进而提高内在发展动力和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其次,优质就业机会和岗位直接瞄准低收入家庭子女。主要表现为获得更多的选择、更高的收入、更稳定的就业机会,以此提高增收的质量和持续性;更高的对口就业,实现更多的技能积累,更快地提升技能,以此实现从促进增收到促进致富的转变;更多的外在支持、更多的成功体验,改变低收入家庭子女的自我认知,以实现更大程度的社会融合。可以说,通过优质就业机会和岗位直接瞄准贫困家庭子女,直接服务贫困人口改变不利处境、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实现持续发展。最后,发达地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直接服务于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内在发展能力的培育和生成。在区域协作层面,东部地区职业院校、职教集团与西部形成结对关系和对口帮扶关系,通过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培养方式、能力建设等多方面的支持,培育西部地区自身的内在优势和力量。

(三)依托外在支援激活内生动力

职业教育东西协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在于以职业教育培育和开发人力资源,将人力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在实现路径上,通过必要的外在支援和帮扶,激活贫困地区培育人力资本的能力,提供贫困人口将自身劳动力转变为生产要素进而参与发展的能力支持。

从区域层面看,在东部地区多方面、持续性的援助和帮扶下,西部贫困地区在办学理念、发展模式、教育教学、师资建设、专业开发等方面有了明显改变,无论在立足地方所需培养人才层面还是服务转移就业层面均取得了明显进展,形成了贫困地区人力资本开发的内生动力。

从个体层面看:一方面,直接到东部地区就学和就业,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大大提高了人力资本水平,有利于稳定脱贫和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增加了成功体验,贫困家庭学生在思想观念、自我认知、职业能力、社会资本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为其迈向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对口支援与协同发展同步实现

东西部协作与对口支援的目标是促进区域间的协同发展。这一目标的达成离不开不同地区之间的结对帮扶,两者具有内在关联性。职业教育东西部协作依托于职业教育这一根本性人力资源开发手段,聚焦于人力资本开发和人口跨区域转移,能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开发不足与人力资本使用不充分的问题,为缩小发展差距、积累西部地区发展的人力资本力量奠定基础。一方面,西部地区可以积累人力资本开发的经验和能量;另一方面,低收入人口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更好的就业机会、更优质的人力开发,为其持续发展提供能力储备。

四、内生动力不足:职业教育东西协的现实挑战

作为重要利益相关者的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职业院校等行动主体,因其职责职能、行动逻辑、推动策略等存在差距,致使职业教育东西协作中仍面临不少挑战,内生动力不足尤为突出。

(一)助力发展明显但内源动力培育不足

“职业教育反贫困针对的是可行能力不足、需要给予特定救助的特殊群体,目标在于低收入人口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需要增强教育培训的系统性。”①从制度保障看,职业教育东西协作缺乏相应配套政策的支持,如“国家实施的‘万人援藏援疆支教计划’和‘银龄讲学计划’等主要面向基础教育而未覆盖职业教育”,②致使其持续性面临保障乏力的处境。将低收入家庭的初高中毕业未升学学生转移到东部地区接受职业教育和就业,能在较短时间内解决这部分人收入偏低的问题;实施职业院校管理者培训、教师专业能力培训和选派教师支教,有效提升西部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就此而言,促进发展的作用明显。从内源发展需求看,西部地区低收入家庭输出的学生所学专业主要面向现代加工制造类专业,在东部地区就业发展更为适合,难以适应和支撑西部地区的发展,难以培养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从内生动力生成看:一方面,东部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培养模式、教学方式在移植到西部地区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本土实际进行转化,如此才能形成内生动力,短期的培训和交流难以达到这一目标;另一方面,由于东西部在教育、经济发展上的差距,面对西部地区特定的文化观念、教育现状、经济实力,构建内生动力需要长期持续的努力,阶段性的政策设计难以培育内在发展的动力。

(二)缺乏建立长效协作机制的动力保障

一方面,从制度保障周期看,职业教育东西协作政策设计的意图在于服务国家缩小发展差距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2016—2020年为政策周期。这意味着该项行动具有明确的时间限定,对于后续的合作事项及相关工作尚无长远规划和应有考虑,在协作中形成的有益经验和做法能否形成制度并加以推广尚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从动力来源看,这一计划是在中央政府统筹推动下实施的远程协作工程,职业院校在具体实施时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完成上级分配的协作任务并顺利通过考核,缺乏内在动力和相关激励机制。此外,西部地区学生直接到东部职业院校就读,普遍面临学习基础薄弱、生活环境适应、文化观念调适等挑战,东部职业院校在培养和管理时面临不少挑战,成本相对较高,工作难度较大。

(三)难以有效权衡协作各方利益

首先,资源统筹与权衡方面,在适龄生源总体规模大幅度减少的背景下,部分西部地区低收入家庭学生转移到东部地区学习,势必减少西部职业院校本就有限的生源。同时,由于学生之间相差较大,在编班分班、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诸多方面需要专门组织实施,接收学校的教学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其次,个体增收和区域发展方面,在学生报读专业与西部地区产业联系不紧密的情况下,这些学生大多数选择在东部地区就业,以实现更大幅度的增收和更高质量的发展。从个体增收和发展的角度看,这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就培养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人才看,由于所培养的人才难以在西部地区适应和发展,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难以形成有力支撑。此外,西部地区职业教育一定程度上难以坚持立足当地发展所需培养人才的导向和立场。这一偏差在东西协作的促动下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原因不在职业教育内部,而在于地区之间发展上的差距。无论学习何种专业,毕业生大多数向东部流动、向城市流动,以获得更高收入的工作、更便捷的生活服务。

(四)所学专业难以实现当地转化致使返乡发展缺乏支撑

从转移到东部学习的学生所报读的专业看,多属于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这类专业在东部地区具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就业环境、更高的工资收入。这至少导致以下问题:第一,西部地区低收入学生所学专业难以在西部地区实现转化,学生从理性出发多选择在东部就业和发展。第二,从协作目标看,促进西部地区低收入家庭劳动力在西部地区就业本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其逻辑出发点是在短期内解决增收致富,实质上解决的是个体致富,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兼顾西部地区如何发展致富这一根本性问题。第三,返乡就业的劳动者面临以专业适应困境为主的诸多挑战。从长远看,由于难以真正融入城市尤其是东部地区的城市生活,西部地区低收入家庭的劳动力必然返回西部地区安家,而其在城市所积累的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在返乡后并不具优势,导致一定程度的技能积累中断和浪费。

五、赋能共同富裕:职业教育东西协作的路径转向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区域协调发展是有效缩小东西发展差距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东西协作是促进地区间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职业教育则是东西协作的有效载体。面对共同富裕的发展需求,职业教育东西协作需要实现路径转向以适应新需求。

(一)从借助外力推动转向依托内力驱动

职业教育东西协作目前更多依赖东部院校对西部学生的吸纳、资源的输出及能力建设等。简言之,东西协作是在东部拉动下促进低收入家庭学生能力开发、提升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能力,是依靠外力拉动实现的。面对共同富裕的时代需求,东西协作亟待形成新的思路,培育西部自身的内在驱动力量。

首先,增强西部职业教育自主发展意识,实现从“别人帮着我发展”向“我要想办法发展”的理念转变。将东部地区职业教育办学的经验和优势与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西部产业发展实际、乡村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形成基于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依托西部地区职业院校、满足西部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需求的职业教育发展态势。其次,培育西部职业教育内源发展能力。立足西部产业布局调整优化专业群,实现西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匹配,支撑区域经济发展。依托东部优质师资培训资源,支持西部省级、州市级职教师资培养基地建设,提高西部职教师资整体水平。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引导西部职业院校立足当地行业企业所需,在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实习就业上真正以当地企业需求为导向,实现办学本土化。最后,构建适应西部实际的职教发展模式。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对人才需求规格、教育结构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为此,在借力东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同时,“需要更加关注西部自身内源发展动力的培育以切实增强支撑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③。这意味着应立足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构建适合西部经济、产业和文化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唯有如此,方能激活西部内源活力,走出符合西部实际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二)从阶段性项目推动转向长期性制度保障

职业教育已被纳入东西协作的整体框架,成为东西协作的重要途径和有效举措。由于共同富裕是长期复杂的社会化工程,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应注重提供长远的制度化保障。一方面,将职业教育纳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职业教育东西协作在跨区域开发实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资源跨区域整合方面已取得较大成效和宝贵经验,成为缩小区域差距、建设共同富裕社会的重要举措。应将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东西协作纳入职业教育的国家规划或东西协作的重点任务,以此为产业协同、人力协同提供教育保障。涉及东西协作的相关资金投入应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确保资金投入稳定可靠,以消解与阶段性项目相伴的稳定性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形成职业教育东西协作的专项规划,以便更好地引导相关方参与其中。实现共同富裕是长期性、系统性和艰巨性的任务,可以考虑将职业教育东西协作纳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整体范围,形成长期稳定的制度保障,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贡献职业教育的力量,为西部地区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支撑,增强西部地区内源发展动力,提升西部地区发展质量。

(三)从单一利益追求转向多维利益权衡

职业教育东西协作服务于国家东西协作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主要通过行政动员东部地区的资源和力量,东西部地区的职责和任务并非对等。面向共同富裕的职业教育东西协作,既要考虑低收入群体的增收,也要考虑西部地区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简言之,需要统筹考虑协作双方资源整合及利益分享。在实际办学层面,需要高度关注以下方面:

首先,尊重并满足西部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基于不同家庭环境和教育背景,学生对到发达地区接受优质职业教育有着多样的需求。为此,应注重东西协作中的生源求学意愿,充分考虑学生到东部学习的意愿和基础。对确有学习意愿和基础的学生,可以优先提供到东部学习和就业的机会;对没有到东部学习意愿也没有学习基础的学生,应以当地培养为主,引导其选择在当地学习和就地就近就业。其次,统筹发展本土型和输出型职业教育。立足西部产业基础和人才需求实际,分类推进东西协作。针对有产业基础和人才需求的区域,立足西部本土经济发展需要,培养一批支撑西部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针对没有产业基础和人才需求的区域,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乡村实用人才,适当发展输出型职业教育,促进乡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发展。最后,统筹人力资源跨区域开发和配置。就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而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更高、就业机会更多、收入水平也更高。而从劳动力资源看,西部地区相对较为富余但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相对偏低。面向共同富裕,应着力提升职业教育东西协作的质量,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以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获得较高的收入、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壮大中产阶级队伍,优化社会结构,促进共同富裕。

(四)统筹个体增收致富与区域持续发展

面向共同富裕,要充分考虑促进西部地区低收入人口增收所需的更高水平的技能要求。借助职业教育东西协作,为西部地区低收入群体增收提供更有质量的职业教育和技能供给保障。面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释放出的新的就业机会和潜力,秉持服务西部发展所需,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确保所培养的人才服务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在服务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提升收入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概言之,面向共同富裕的现实需求,职业教育东西协作的根本旨趣在于,通过技能人才供给为共同富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保障,以优质的人力资源供给支撑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注释]

①瞿连贵.攻坚阶段我国职业教育扶贫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当代职业教育,2019(14):48.

②九三学社中央课题组.关于加强“三区三州”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9(14):43.

③瞿连贵,石伟平.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西部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战略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9(4):20.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协作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团结协作成功易
监督桥 沟通桥 协作桥
狼|团结协作的草原之王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