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革命传统作品的教学
——以《党费》为例

2022-03-18陈鸳红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党费咸菜游击队

◎陈鸳红

中国革命传统是中国在近一百年来的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立德树人以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能够发挥起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学习、认识、理解中国革命传统能够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并置在一起,足以见出新课标对革命文化的重视程度。并且,新课标设置的“课程内容”——学习任务群一共有18个,涉及中国革命传统的就有两个。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积极落实新课标精神,在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涉及中国革命传统内容的作品,如《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习》《荷花淀》《小二黑结婚》《百合花》《党费》等等。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的《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指出,“以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为主,艺术(音乐、美术等)学科有重点地纳入,其它学科有机渗透。……语文是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程,在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弘扬革命信念、反映革命历程、表现革命英雄人物奋斗事迹的优秀作品,而历来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也大量选入了这些优秀作品。那么,在新课标背景下,我们该如何把握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的这些革命传统作品,现以统编教材中王愿坚的《党费》为例,谈谈新课标背景下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教学。

一、揭示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涉及的历史背景

中国革命传统文本是多元的,可以是对中国革命理论基础的典范论著,如《反对党八股》;可以是纪实作品,如《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可以是文学作品,如《党费》。我们看到,对中国革命理论基础的典范论著和纪实作品,直接存在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环境中。中国革命传统中的文学作品也是围绕重大的历史事件展开叙述的,与历史的联系十分紧密。中国革命传统文本与历史关联紧密的特点,就需要我们在解读这类作品时,强调对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解读。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可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合听说读写,跨越古今中外,打通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世界”。在中国革命传统的文本中加大历史事件的挖掘,实际上是打通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的有益尝试,符合新课标精神,况且文史不分家。文本解读理论中,历来有知人论世的解读方法,重视对作家与作品产生时代及历史背景的深入解读。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必然围绕着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就成了作品的背景,分析其历史背景,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作品。这些都给了我们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语文教学中,加大力气揭示其历史背景的底气。

王愿坚是一个以革命历史题材见长的作家,他的短篇小说《党费》中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小说开篇就做了交待,“1934年是我们闽粤赣边区斗争最艰苦的开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现代史中十分重要、无法回避的历史事件。1930年底至1933年2月,中国共产党粉碎了国民党的四次反革命围剿。1933年9月,蒋介石凭借百万兵力发动了第五次“围剿”,但是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影响,红军损失惨重,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一部分红军游击队留在闽粤赣等南方山区坚持游击战争,以此来牵制敌人。国民党认识到红军的迅速发展在于有着良好的人民群众基础,为了消灭红军游击队,他们采用封山等手段,力图切断山上游击队和山下人民群众的联系。敌众我寡,又被切断了和人民群众的联系,红军游击队的斗争显得十分艰难,尤其是物资供给上存在着巨大困难。作为革命老区,这里的人民群众思想积极进步,他们为了山中的红军游击队,不畏艰难,想法设法运送山上游击队所需的物资,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二、深入挖掘中国革命传统作品蕴含的精神内涵

语文学科注重以文化人,以文化人的目的是育人,以文化人的实质是要用“文”中的精神感动人,用“文”中的思想引领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目的。这也就需要我们深入挖掘中国革命传统作品蕴含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深刻体会革命精神、深入感受爱国主义精神,围绕传承革命文化的要求,注重在文化精神层面上认识和理解革命传统,体悟英雄模范的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党费》中蕴含着哪些精神内涵呢?

追求光明、勇于牺牲,为了理想的献身精神。小说的主人公黄新,年龄不大,只有二十五六岁,却向往光明,追求进步,“1931年入党,1932年‘扩红’的时候,她带头把自由结婚的丈夫送去参加了红军”。敌人为了割断军民之间的联系,采用“移民并村”办法,黄新所在村子被敌人一把火烧掉,她“随大伙来到了八角坳”的地方,和党暂时失去联系后,黄新日夜思念的是如何找到党。她知道山上游击队物资紧缺,暗暗地组织群众起来为山上的游击队腌制咸菜,作为特殊的党费。她为了保护自己的同志,为把咸菜送到山上游击队战士的嘴里,她临危不惧、大义凛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引开了白鬼子,最终掩护“我”把这箩筐咸菜带给了山上的游击队,表现出她追求光明,为了理想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不畏艰难、坚强乐观的奋斗精神。黄新对战胜眼前的困难毫不畏惧,坚强乐观,信心百倍,相信困难一定过去,光明终将来临。她说:“是有困难哪,可咱是什么人!十八年上刚开头干的时候,几次反‘围剿’的时候,咱都坚持了,现在的任务也能完成!”伴随着革命斗争成长起来的她,在革命斗争中积极吸取了积极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变得顽强乐观,充分展现出豪迈的英雄气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她知道“山上缺盐缺得凶”,就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想办法,虽然山下的群众生活同样十分艰难,老百姓也连盐都吃不上,为了山上的红军游击队,黄新组织群众腌制了咸菜,用腌菜给山上送盐,来解决山上游击队员吃盐的困难。不畏困难,直面困难,积极解决眼前的困难,相信未来,这是坚强乐观的奋斗精神。

纯洁无私、光明磊落的革命胸怀和纯洁的党性。黄新自己的生活同样艰难,但她念念不忘党费,刚刚找到组织,第一次见“我”就拿出丈夫走前留下的两块银洋,要交党费,后来用其中的一块买了盐,将剩下的一块和她的党员证托“我”带到山上交给党。黄新五岁的女儿小妞儿由于生活艰难,非常瘦弱,看到一堆的咸菜,“馋得不住地砸嘴巴……最后终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当黄新看见这一幕,觉得孩子不懂事,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做为母亲的黄新之所以能够忍心拿下孩子手中的那根咸菜?是因为她想这点咸菜“能给山上的同志解决点困难”。这是她身上闪现出的纯洁党性,折射出她光明磊落的革命胸怀。

三、透彻分析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独有的艺术特色

以文化人,不能只是干巴巴的说教,我们除了要挖掘中国革命传统作品蕴含的精神内涵,以情动人,让学生受到精神的洗礼,高尚情感的熏陶之外,还要透彻分析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独有的艺术特色,努力做到以艺术之美熏陶学生,以艺术之美渐染学生,这样才能达到划铁留痕的教育效果,这就需要我们揭示出革命传统作品独有的艺术特色。

《党费》的立意新颖,构思巧妙,以小见大。小说没有选择写宏大的战斗场面,没有描写敌人封山迁人的残酷,没有写许多繁琐的情节,而是聚焦于一个人物———黄新。小说情节简单,以回忆展开故事,以“一筐咸菜”作为小说的主线,围绕一筐咸菜的两次相见就讲完了故事,情节紧凑集中。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讲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又便于情感的抒发,更有利于揭示“我”所受到的革命思想的教育,真实感人。小说塑造人物时,并不去描写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交代人物性格的来龙去脉,黄新的丈夫也是红军,并且参加了长征,小说并没有在这里展开叙述,只是一句“带头把自由结婚的丈夫送去参加了红军”,就让我们看到了人物性格得闪光点,追求自由才能“自由结婚”,热爱革命,才能带头送丈夫参加红军。小说中的主人公黄新,表面上是一个看似平常、十分普通的劳动妇女,但却有着一种内在的气势和力度。小说以小见大,一筐咸菜,本来微不足道;一个黄新,本来平凡普通,却能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一代人的革命精神。

综上可见,揭示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涉及的历史背景,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深入挖掘作品蕴含的革命传统精神内涵,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革命精神;透彻分析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独有的艺术特色,能起到以艺术感染熏陶的作用,这应该是新课标背景下,我们处理革命传统作品的教学重点所在,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党费咸菜游击队
梅州咸菜“腌”出大产业
梅州咸菜 “腌”出大产业
咸菜慈姑汤
第八章超声游击队——声能
第八章 超声游击队 ——声能
交纳党费的过程中,下级党组织上缴党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党费那些事儿
小米游侠记:腌咸菜
党的女儿
党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