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经验及其现实启示

2022-03-18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农民

刘 少 明

(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433)

农民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科学合理地解决农民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任务。对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问题经验的研究,已有成果的着力点集中在对具体历史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经验的梳理,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经验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展开。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经验,可以为更好地解决农民问题提供精神指引,为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历史智慧。

一、 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解决的农民问题不是单一、固定的。从横向上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要解决的农民问题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从纵向上看,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要解决的农民问题在不断变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92页。,在此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夺取革命胜利为目标,要解决农民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要提升农民的政治地位,完成农村的土地改革,推进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农村的社会改革,推动农村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需要解决关于变革农村经济体制、发展农村生产力、推动农村城镇化、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成农村脱贫攻坚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的农民问题,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而不断奋斗。面对多样的、变化着的农民问题,中国共产党不断提出解决农民问题的科学方法,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形成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经验。

(一)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为解决农民问题提供基本引领

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问题的第一个基本经验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为解决农民问题提供基本引领。坚持和加强党对解决农民问题的领导,就要坚定党对农民工作的全面领导,引领农民问题的解决。同时重视党的顶层设计,为解决农民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与基本遵循。还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党的政策的实施和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信念支撑。

第一,坚持党对农民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2)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59页。,同时“农民只有在工人阶级的政党——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走到彻底解放的道路”(3)《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67页。,所以坚定党对农民工作的全面领导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保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总揽新民主主义革命大局,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就是农民战争。“伟大的中国农民战争,如果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就与历史上一切农民战争不同,是完全能够胜利的。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我们的党,要长期在农村中用最大力量来组织与领导这个农民革命”(4)《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78页。。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动农民、组织农民,协调处理党的建设、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的关系,统筹解决了农民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路线等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证明了党的全面领导对解决农民问题的重要意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总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改造与经济发展大局,坚持“发展农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占有极重大的地位”(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册,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633页。,协调农村与城市、农村政治与经济、农民与工人等关系,领导农民完成了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政治制度确立等工作,解决了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6)习近平: 《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8页。。中国共产党总揽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大局,协调改革与发展、农村与城市、先富与后富等问题,领导农民取得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等伟大历史胜利,更加深入地解决了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基层自治等问题。不断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民工作的领导权,让农民问题的解决有了坚强领导和根本保证。

第二,加强顶层设计,以路线、方针、政策、制度为解决农民问题提供指引。在坚持党对农民工作的全面领导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农民问题的解决,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视基本路线的引领,制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民主革命的基本路线与策略,解决了农民革命的道路问题。同时颁布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县《土地法》《中国土地法大纲》等法律和纲领解决根据地农民的土地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推进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基本道路,有序实施五年计划,并且让“四个现代化”“成为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7)《中国共产党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第199页。,从道路和方向上引领农民。在法律层面,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法律法规,从政治和社会生活上解决农民问题。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解决农民问题提供了道路指引。在政策层面,中国共产党引领经济体制改革,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向全国,并且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8)《中国共产党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第296页。的要求与方向。在扶贫问题上,中国共产党颁布《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农民脱贫攻坚,并且制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农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最终解决了农民的贫困问题。所以,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制定解决农民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建立相关制度和法律,为解决农民问题提供了基本指南。

第三,增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上引领农民。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农民接受党的政策,遵守党的路线,在加强党的领导的同时解决农民问题。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创办学校、发挥电台报纸等媒体的宣传作用,召开群众会议等形式”(9)王东维、路建华: 《中国共产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经验与启示》,《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7期。,推广识字教育,“办理义务的小学教育,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10)《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一册, 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616页。,同时推动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党的政策理论和特定时期的中心任务和工作能为群众所掌握和理解”(11)周耀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思想理论教育》,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39页。,让党的政策制度能够在农民中贯彻落实,从而更好地解决农民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民开展文化普及教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提出“命令主义和瞎指挥必须反对,但是用正确的方法向农民群众进行正确的宣传教育,却是十分必要的政治工作”(1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409页。。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以学校教育、集体大会和典型激励等形式提升了农民的思想政治觉悟尤其是社会主义觉悟,坚定了农民跟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为解决农民问题提供了思想保障。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农民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经常地从政治上武装群众的头脑,使他们不断获得新的认识”(13)《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75页。,通过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广大农民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使新道德、新风尚在广大农村蔚然成风”(1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件选编》,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166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然重视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加强“新职业农民的爱国主义教育”(15)《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学习读本,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223页。和理想信念教育,提升了农民的思想政治水平。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在解决农民问题时的基本引领,为解决农民问题提供了思想保证和信念支撑。

(二) 保障农民政治权利,为解决农民问题提供政治前提

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问题的第二个基本经验是保障农民政治权利。农民政治权利的保障提升了农民的政治地位,培养了农民参与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主人翁意识,为农民问题的全面解决提供了政治前提。这一经验具体表现在中国共产党提升农民在革命、政权中的政治地位,保障和巩固农民的选举权、监督权等基本政治权利,不断发展农村的基层自治三个方面。

第一,提升和巩固农民政治地位,实现农民当家做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农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政治地位低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领导阶级虽然是无产阶级,但是“中国的贫农,连同雇农在内,约占农村人口的百分之七十。贫农是没有土地或土地不足的广大的农民群众,是农村中的半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16)《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43页。。在革命中农民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成为领导阶级的同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中,农民也获得了主人翁的身份。在革命时期,中华苏维埃政权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17)《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第414页。,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18)《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第709页。,所以农民一直是革命政府专政政权的主人,其政治地位相较于旧社会大大提高。新中国建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19)《中国共产党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第176页。,农民是国家领导阶级之一,农民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得以确立和巩固。农民的解放与政治地位提升,表明了农民问题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解决农民问题提供了政治依据,也推动了农民自觉主动地解决农民问题,奠定了解决农民问题的政治前提。

第二,保障农民基本政治权利。在民主革命时期,农民在革命政府中享有充分的政治权利。比如在土地革命时期的苏维埃政府中,16岁以上的农民具有选举权。农民也具有民主监督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每个工农群众都有监督和批评苏维埃机关的义务,都有揭发苏维埃机关中的贪污腐化、消极怠工和官僚主义分子的权利”(20)柳建辉、曹普主编:《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1921—1949)》,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68页。。在抗日战争时期,农民与其他抗日阶级一样具有“人权、财权、选举权和言论、集会、结社、思想、信仰的自由权”(21)《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十七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704页。,基本的政治权利都得到了保障。新中国成立之后,农民的政治权利进一步得到巩固。首先,农民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依法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2页。,同时农民具有集会、结社、人身、示威游行的自由权等政治权利。另外,农民的监督权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时期被不断巩固,党的十九大强调“构建和完善党和国家的监督体系,让人民群众监督权力”(23)《十九大精神十三讲:图解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08页。的发展方向。其次,女性农民的政治权利得到了认可和保障,“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的、社会的生活各方面,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2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3页。。再次,在法律的基本政治权利之外,农民在中国共产党内的政治权利也得到保障,“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提高工人、农民代表比例”(2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40页。,从而让农民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最后,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协商民主,保证农民参政议政的权利。“要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重点在基层区中开展协商”(2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97页。。可见农民的基本政治权利不仅得到了认可,而且还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中实现了不断的拓展、巩固。农民政治权利的保障,明确了农民在解决农民问题中的权利与义务,同时提高了农民参与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主动性,为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政治依据与政治动能。

第三,发展农村基层自治。发展农村基层自治提升了农民自身的政治管理能力,是保障农民政治权利的重要措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强调农村基层自治的重要性。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权吸收广大工农群众直接参与基层政权民主管理,真正实现了人民的意志”(27)柳建辉、曹普主编: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1921—1949)》,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70页。。抗日战争中,“在陕甘宁边区和晋察冀边区,边区政府设立村民大会或国民大会;在其他根据地设立村委员会等。这些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建立为乡村自治提供了重要的组织载体,对于村级民主管理起到很好的效果”(28)李永华: 《农村社区治理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0页。。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注意培养和提高尚无自治能力或自治能力不足的乡村,帮助其建立村的领导核心和工作制度”(29)《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第259页。。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农村基层自治,“农会、合作社、生产队、青年团、妇女会等纷纷建立起来,积极发挥着宣传教育和发动群众、自己管理自己的作用”(30)李永华: 《农村社区治理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2页。。到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基层自治进一步发展,农村基层自治更加制度化。“做好换届选举工作,进一步落实民主选举制度;增强村民代表会议的决策能力,完善民主决策;提高村务公开的真实性、有效性,强化民主监督;增强《村民自治章程》的针对性和约束力,深化民主管理;完善村‘两委’联席会议,加强‘两委’的协调配合”(31)《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 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年,第356页。,大大提升了农民基层治理能力和效果。同时,中国共产党注意解决“村党组织的领导权与村民自治组织自治权的问题”(32)《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06页。,实现党的领导与农民自治的有机统一。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完善村党组织的领导下,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农村社区治理机制”(33)《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7页。,确保农民更加有效地管理农村社区,为乡村自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推动农民以主人翁身份主动参与政治建设、政治管理,为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政治前提。

(三) 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为解决农民问题提供经济基础

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问题的第三个基本经验是切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民的物质利益与生活水平问题的解决是农民问题的中心内容和关键环节,为全面解决农民问题奠定了物质基础。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体表现为改革农村生产关系、发展农村生产力和加强农民的生活保障三个方面。

第一,改革农村生产关系。改革农村生产关系有利于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一方面,生产关系的变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是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前提。另一方面,生产关系的变革有利于提升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增强劳动者的幸福感,也有助于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中国共产党不断改革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第一个阶段,剥夺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给农民,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新中国建立初期,“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3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336页。。这一变革让农民获得了生产资料,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奠定了基础。第二个阶段,推动土地的农民所有制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革。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从临时性互助组到常年互助组,“到实行土地入股、统一经营而有较多公共财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实行完全的社会主义的集体农民公有制的更高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3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七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123页。,实现了农村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此过程中,粮食连年增产,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第三个阶段,变革生产关系,发展农村市场经济。改革开放时期,一方面,开展土地生产关系的变革,将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分离。通过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方式,把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与农民独立的使用权分离开来,农民获得了生产的自主权和剩余产品的支配权,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为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另一方面,发展农村市场经济。首先,破除农村计划经济,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建立公平竞争、开放有序的城乡统一的市场体系,形成大流通的新体制”(36)《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978页。,实现农产品、劳动力、资金和技术在市场的流动,提升了生产的积极性和灵活性。其次,引导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经营。“双层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合伙经营、股份制经营、不同所有制间的联合经营等形式,体现了生产资料所有权和使用权既统一又分离、不同所有制交叉融合的趋向”(37)《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228页。。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活跃了农村经济,为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奠定了基础。生产关系的变革为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环境保障,是解决农民问题的经济体制基础。

第二,发展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根本方法。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提升农村生产力,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扩大耕地面积。革命时期努力开荒,苏区政府“采取免收土地税、给予所有权等的优惠政策,鼓励人民垦荒”(38)虞和平:《二十世纪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经济卷1900—1949)》,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672页。。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施“以扩大耕地面积为核心的开荒造田”(39)张晓山、李周主编:《新中国60年的发展与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94页。运动。农民的垦荒运动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更多的耕地,提高了所需农作物的产量,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其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引导农民兴修水利、精耕细作、增加肥料,从而提高粮食产量。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建设农业的现代化,逐步提升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建立高效的农业推广体系,培育推广优良品种,达到“推进农作物生产过程全面机械化,加快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高效设施农业”(40)《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314页。的目标,实现农业生产力的大力发展。其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改变单一的农村产业结构,农村“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配置趋向合理,林草业、畜牧业、水产业比重上升,工业、采矿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和其他服务业获得迅速发展”(41)《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227页。。其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农民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生产结构比重的调整为农村经济向专门化、集约化、有效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提高了生产的质量和数量,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农村三大产业的融合,实现“全产业链提升农业竞争力”(4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315页。,从各产业协调结合的角度为产业调整提出方向,也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生产力的发展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标准与手段,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让农民摆脱历史条件的限制,解决农民问题。

第三,保障农民生活,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在改造生产关系和提升生产力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多措并举,保障和提升了农民生活水平。其一,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当作解决农民问题的重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在制定“七五规划”的时候就提出要“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和草山草场建设,改良水产养殖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4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4页。。党的十八大之后,主张“把国家财政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基础设施,实现城乡差距显著缩小”(4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1页。。通过饮用水设施、电网、道路、卫生设施、能源设施、房屋、防灾减灾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农村基础设施更为完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其二,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将农民增收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在制定“六五规划”时,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在发展生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4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47页。,通过农业增产和多种经营达到这一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4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44页。,从发展农村产业、保障农民就业、加强技能培训、减轻农民负担等多个方面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其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步在农村探索、发展起来的。从开始的“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开展养老保险”(47)《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784页。,到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实现农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全覆盖,农民的生活有了保障,生活质量有了大的提升。其四,推进农村扶贫工作。“经过改革开放37年来的努力,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4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84页。。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共产党向农村贫困发动总攻,通过“五个一批工程”、精准扶贫等行动,在“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目标下,“显著改善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4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48页。。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2月宣布我国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农民从此告别了绝对贫困,农民的基本生活有了根本保障和提升。农民经济问题的解决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最重要指标,它反过来增强了党的领导,也让农民的政治权利与理想有了现实的物质内容支撑,为农民问题的整体解决提供了经济基础。

(四)探索运用科学方法,为解决农民问题提供方法指引

科学的方法是坚持党的领导、保障农民政治权利和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路径。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问题的科学方法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 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尊重农民解决农民问题的主体地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的主体地位有两层含义,一是农民在数量上成为解决农民问题的大多数者,二是农民成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自觉地去解决农民问题的主体。“中国的武装斗争,是以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5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33页。。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运动保障了农民的物质利益,让农民有了保卫家园、推翻压迫的革命自觉,成为具有革命自觉的主体。同时中国共产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农民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从而具有建立新的国家和社会的自觉主体性。双重自觉让农民积极参与革命,成为数量上占多数的主体,并且取得了革命的最后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认为“没有农民的社会主义觉悟的增长,没有他们的自觉的积极的参加,就不能够有真正的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5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年10月—1966年5月)》第十七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2页。。因此,中国共产党通过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提升了农民的自觉性和主体性,让农民自觉投身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取得巨大胜利。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发挥农民主体性,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经济发展,推动产业调整,完成脱贫攻坚,并将对农民主体性的推崇和具体方法表述为“尊重农民意愿,把选择权交给农民,依靠农民解决好自己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广大农民智慧,破解改革创新中的难题;加强规范引导,允许农民集体在法律政策范围内通过民主协商自主调节利益关系”(5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意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5页。。通过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和加强规范引导,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有效地解决了政治权利、物质利益、生活水平等问题。

第二,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唯物辩证法原则,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解决农民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也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中国共产党在解决农民问题的过程中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其一,因人而异。不同农民的需求、立场的差异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问题的态度。在革命时期,将农民划分为富农、中农、贫农、雇农等不同阶层,推行不同的政策以实现革命胜利的目标。比如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主张“打击富农地主参与一切反革命来窃取革命的果实,坚决地领导和组织农民彻底平分土地,拥护贫农和中农的利益”(53)《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八册,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777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农民不同阶层顺利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到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对待留守农村的农民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对待贫穷农民和先富裕的农民,对待从事不同生产方式的农民时采取的方法各有差异,合理地满足不同农民诉求,有效地解决了农民问题。其二,因地制宜。不同地区农民的生存状况、需求的差异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解决农民问题时要做到因地制宜。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苏区与白区、根据地与敌占区、解放区与国统区的不同有差别地解决农民革命问题。比如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制定农民政策时,要“考虑到有利于在敌占区开展工作”(5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十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461页。,这与非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农民政策有重要区别。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不同农村地区的地形、农业发展水平开展有差别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机械化推广和技术的提升。改革开始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允许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55)《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8页。,依据不同地区农业的发展水平、农业的产业结构等状况,有区分地、渐进地完成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镇化建设、脱贫攻坚等工作。其三,与时俱进。不同时期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农民问题的改变决定了解决农民问题要做到与时俱进。比如在对待富农的问题上,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根据地的主要矛盾坚持没收富农的土地;而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实施团结富农的政策,从而做到与时俱进地解决农民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坚持“与时俱进推动‘三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56)《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3页。,根据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农民诉求的改变、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在发展中解决了农民的经济、政治和生活问题。

第三,依照客观规律办事,提升解决农民问题方法的科学性。客观规律是解决农民问题的重要依据,中国共产党在解决农民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其一,认识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问题尤其是农业生产、生态问题的基本依据。比如在解决农村生态问题时,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个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57)《向污染宣战: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3页。的原则,从而实现按生态自身的规律解决农村生态问题。中国共产党带领农民不断认识生态环境规律、农业生物规律、气候规律、土壤水文规律、人与自然关系规律等自然规律,并且尊重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为有效改造自然和合理解决农民的生产技术提升、生活水平提高等问题提供了基础。其二,尊重农村社会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是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等问题的重要依据。比如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了“促进农村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58)《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653页。,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成就。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依照经济规律办事,高效地解决了农民问题。因此,以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为准绳解决农民问题,是提升方法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二、 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问题基本经验的现实启示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通过保障农民政治地位和政治权利,切实保障农民利益,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探索运用科学的方法,合理有效地解决了农民问题,为第二个一百年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三方面的重要启示。

(一) 解决农民问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

保持鲜明的政治立场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前提,为解决农民问题提供了政治方向,其基本内容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民工作的领导。党的政策、制度对农民问题的重视有利于将解决农民问题放在国家发展的重要位置,加快农民问题的解决。首先,完善党领导农民工作的体制机制。“要健全党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59)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207页。,实现党对农民工作的绝对领导,在此基础上推动政府解决农民问题。其次,要加强顶层设计,做好规划引领。通过党的路线设计引导农民问题的解决方向。路线决定方向,加强党在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民问题上的路线引领,为解决农民问题的目的、意义、标准和基本领域提出根本指引。在做好解决农民问题的规划时,“要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理念,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约束性、指导性、操作性”(60)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210页。,并且做好农民问题与其他问题的统筹工作。最后,通过党的制度规范农民问题的解决。农民问题的全面解决,不仅需要党在基本路线上的引领,也需要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从社会保障制度、经济制度、金融制度、土地制度、教育制度等多方面出发“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制度性供给”(61)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209页。,加强党的制度引领,更好服务农民,为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其二,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解决农民问题时要以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基本目标,在坚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在解决农民问题时要注重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以“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6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82页。作为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目标。因此,解决农民问题的过程中要加强农民在社会主义理想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农民问题的解决奠定社会主义思想根基。

(二) 解决农民问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解决农民问题的重要原则,是进一步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要求。其一,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者地位,激发农民的自觉性与创造性。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引导与农民自身的主体性结合起来。党的主导要激发农民改变固有状况的意识,要通过思想文化教育等方式提升农民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农民自觉、主动担当起解决农民问题的历史任务。同时,党的引导也要与农民的创造性结合。党的路线、政策与制度是宏观层面解决农民问题的方向与方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与矛盾,因此要发动农民提出解决农民问题的新看法、新方向、新方法,实现对一般方法的补充和完善,从而更加具体、充分地解决农民问题。激发解决农民问题的内生动力,使农民问题的解决有了实践主体与现实力量。其二,抓住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首先,重视解决农民现实利益问题。人民“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党兴国的根本所在”(6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37页。,切实解决农民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是国家发展的需求,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同时,要看到解决农民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才是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整体解决农民问题的突破口与基础。而且,党的引导与农民的切身利益、生活需求结合起来,让农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利益、改善生活,激发农民主动解决自身问题的积极性。其次,解决农民现实利益问题,要做到多措并举,整体变革与具体推进相结合。一方面,在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农村生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增强农民技术能力,提升农民生活水平。让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6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39页。。

(三) 解决农民问题要探索运用科学的方法

注重方法的科学性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解决农民问题得到的重要启示,是在政治性和人民性基础上对解决农民问题的进一步要求。其一,探索解决农民问题的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解决农民问题时,要不断探索自然规律,科学认识有关农业发展的天文、地理、生物等自然规律,将规律转化为技术、方法,在具体实践中依照客观规律办事,合理解决农民问题。同时,要探索农村社会发展规律和经济规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提升农村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推动农民发展适合市场的产业,实现经济进步与农民增收。而且,要探索农民的心理规律,探索容易被农民接受的方式,通过思想教育与物质利益结合、榜样示范与大众模仿相结合、自觉努力与他人帮助相结合等方式,使解决农民问题的方法更加丰富与合理。其二,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全面、辩证、具体地解决农民问题。首先,要坚持对立统一规律解决农民问题,在解决农民问题时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在解决农民问题的过程中,统筹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结构变革与微观变革的统一。同时,重视农民问题的系统性,把农民生活水平问题、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农业转型升级问题作为重点,探索全方位、有重点地解决农民问题的策略。其次,把握不同农民问题的特殊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农民在地域、收入、产业、文化等方面的差别决定了在解决农民问题时要“注重地域特色,尊重文化差异,以多样化为美”(65)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210页。,同时“科学把握不同村庄变迁的发展趋势,分类指导,因村制宜,精准施策”(66)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210页。。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解决农民问题时对科学方法的追求,为第二个一百年解决农民问题提供了方法指引,为乡村振兴的胜利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借鉴。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农民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抉择
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