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沁园春·雪》所体现出的情怀与气势

2022-03-18◎纪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气势沁园春领略

◎纪 兰

一部伟大作品的背后,必然有一个伟大的作家,这个作品不仅可以指文学作品,也可以指具有社会属性的作品。古往今来,伟大的作家很多,伟大的政治家也很多,而能够将两个角色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的,毛泽东主席堪称典范。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基于初中语文的教学去解读毛主席的作品,既应当去领略其伟人气势,也需要去解读其内心情怀。这样可以通过情怀来滋养自己,用气势来熏陶自己。带着这样的认识来解读《沁园春·雪》,或可有新的收获。

将时光拉到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代,伟大的中国人民在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之后,终于在一九四五年八月迫使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由于世界民主舆论和我国人民一致反对蒋介石的内战政策和独裁政策,由于强大的舆论压力,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主席到重庆去进行和平谈判。[1]重庆谈判前夕,重庆的《新民晚报刊》发表了这首词(关于这首词的最初创作时间,学术上尚有讨论;现在常认为这首词作于1936年2月。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本文不赘述),近代诗人柳亚子在为《沁园春·雪》题跋时如是说: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这是一个极高的评价,作为后来解读者,如何领略其风采,值得研读者仔细琢磨。

一、朴素之情怀

毛泽东并非天生的伟人,然而身处一个变革的时代,毛泽东用深遂的思考和非同一般的情怀,使得自己完成了蜕变,同时也让中国和中国人民有了一个伟大的领袖。在解读《沁园春·雪》的时候,首先要领略其中朴素的情怀。这在不少人看来是有困难的,因为《沁园春·雪》无论是写景还是写人,都有气吞山河之势,这种磅薄的气势当中,如何会有朴素情怀的存在呢?其实,只要去仔细研读这首词,就可以读出伟人心中朴素的情怀。

比如说,词的上阕写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里,写到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写到了长城,写到了大河。自古以来,长城、黄河、都是承载着中华民族情怀与文脉的最佳载体,长城最初是用来护佑国家的,黄河则被称之为母亲河。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其往往是被护佑的对象,是被哺育的对象;而对于率领红一方面军从陕北出发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西部的毛泽东来说,其家国情怀则异于常人,其对美好家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在这个时候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此时,诗人心中所构建出来的意象,是一个静谧、祥和的北国风景。很重要的一点是,如果没有对家国那种质朴的情怀,视角就不可能如此宏大,所看见的家国风景与内心所产生的家国情怀,也就不可能如此丰满。而诗人显然是具有这种情怀的,正是因为有这种情怀,所以文中一个“望”字,便再现了眼前之所见与心中之所想。而无论是所见还是所想,都是朴素情怀的充分体现。

在解读本词的时候,有了这种家国情怀元素,那就可以更好引导学生建构意义。这样一个建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默会知识形成的过程,默会知识对文本解读的意义在于,“对文本意义的理解是焦点觉知,对文本语言的表达结构、写作思维、写作思路的意识是一种附带觉知”,而所谓“附带觉知具有行为技能的决定性力量”,又是指“对文本意义的获得,这种焦点觉知,必须通过对文本的写作思维的附带觉知才可能生成”。[2]这是一段相对学术意味比较浓的描述,其通俗意义在于,如果让学生在解读经典诗词的时候,能够感悟到作者心中的情怀,那么对作者笔下所写就会有更加深刻的领悟。

二、伟人之气势

当然,毛泽东在作《沁园春·雪》的时候,不只是有情怀,更有一种吞吐山河的气势。这种气势是一般人所模仿不出来的,因为从全词来看,作者在看北国风光的时候,其实有一种或隐或现的俯视视角:整个北国风光一览无余,能够一眼望到长城内外、大河上下,这显然是一种俯视视角。这种俯视视角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还有所不同,因为作者虽然写的是北国,但是双眼所看到的,尤其是心中所想到的,其实是整个家国,因为当意象当中出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的时候,其实就是意象当中出现整个中国的时候,这样的雄伟景观就是中国的形象,整个中国就可以被描述为“长城内外”与“大河上下”。纵观古今中外的诗人,可以说有这种文笔且又有这种气势的,除了毛泽东之外,再无别人。

同时还需要注意到的是,毛泽东的气势还不仅体现在这种气吞山河的视角之上。作为革命的参与者、领导者,毛泽东的眼中不仅有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这个国家的亿万百姓。当一般人认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引领着一个个时代的时候,毛泽东眼中的风流人物不在过往而在今朝。在毛泽东主席的心中,“人民”的分量是最重的,这种源自于内心的对“人民”的认同,远不同于封建社会的“社稷为重”,其是真正将人民置于首位。这种向人民靠近的政治取向,所体现出来的恰恰是作者的气势,这种气势既气吞山河,同时又接着人民的地气。在作者的内心,将祖国的大好河山与人民结合在一起,所体现出来的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气势。正因为如此,所以才有人说该词面世之后对诗意的解读是众说纷纭,有人说其意象别具一格,有人说其写景更胜写意,有人说其诗句有心怀天下的帝王之气……而很多人又更多的认为该词是一部革命的史诗,一首沧桑的英雄之歌。[3]

确实,毛泽东心中的史诗是带领全国人民闹革命的史诗,毛泽东心中的英雄是全中国的人民。这是气之所在,是势之所指。

三、今日之启示

经典诗词的经典之处,在与其对后来者永远有着极强的启发意义。毛泽东主席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每每读到他的一些诗词,都会在心中激荡起一股前进的力量。这不是某一个人的感受,而几乎是所有人的感受。面向学生进行诗词的解读时,一定要将这种感受凸显出来,要为学生理解词的境界营造一种意境。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咏雪词,从首次作出,到1945年在山城重庆引起轰动,其所跨越的不仅是时空,更是在时空流逝中留下来的精神食粮。从历史经纬的角度来看,《沁园春·雪》使毛泽东不仅以一位政治家、军事家的形象享誉各界,而且以一代诗人的形象赢得了文化界的敬仰。[4]从后来启发的角度来看,通过这首词来寻找一种真实的力量,可以有两种途径:一个是从词中的直接描写,来获得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比如说词中的“江山如此多娇”,一直引发着人们对江山的热爱,也一直引发着不同领域的创造;二是从词的意境中,构建一种能够与当下社会相适应、相匹配的图景,后来者需要在这种意境构造中,寻找自己内心所属的那一意象,为自己的精神寻找一片栖息地。

《沁园春·雪》毫无疑问是一篇伟大的作品,后来解读者需要领略其文采,需要在词之解读中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怀与气势,这是读此词、读伟人的两个基石。在感受该词雄伟、大气的同时,领略词人所用文字来体现自己与祖国河山共体,并在指点江山主沉浮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气魄,这可为后来者的精神成长提供坚实的脊梁。

猜你喜欢

气势沁园春领略
宏伟大气,气势与细腻兼备 Vivid Audio Giya G3 S2
沁园春·赞中原
领略中国书法之美
沁园春
沁园春 ·春朝送暖
咏鸡
让句子有气势
让句子有气势
读毛主席《沁园春》感怀
领略四季星空之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