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细节对比品味人物性格特征
2022-03-18叶九辉
◎叶九辉
细节是满足艺术真实的重要原因,而在文学作品中,细节描写是多方的,如故事情节、社会背景、人物对话、自然环境等,对细微之处进行深入的刻画,从而加深对事物的原貌印象、人物的特征区别。因此,不同的细节描写下,所显露出来的艺术风格、人物形象等都有着明显的艺术特征。通过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对比细节描写的独特之处,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倾向、创作旨向等。
一、真实细节与想象的融合
文学创作将现实的日常生活细节与虚构融合在一起,形成虚中见实的特点。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会在叙事中描写一些事件、情景和人物,这些内容丰富了叙事的血肉。细节描写不是叙事的主体,只是对文本内容的补充。在进行文本赏析时,对文本细节的把握往往能够探知人物形象背后作者的真实意象。
首先,读者在进行阅读时,要厘清细节的真实性与想象的虚构性。文本中的细节描写不一定都是现实描写,作者在进行创作时,为了将人物的形象表现得更加丰满,使得情节变得更加合理,便会填充大量的细节真实。例如,在《变形记》中,小说便叙述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故事,使用了大量的笔墨描述甲虫的形象,以及利用大量的情节讲述了其生存的现状。卡夫卡以细致的描写讲述了主人公转变为甲虫的心态过程,从最初的毫不在意到意识到转变给自己所带来痛苦,最终在众人的冷漠注视下离开世界的故事。这些经历都反映了主人公的心境路程与情感变化,使得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大量的细节铺设中表现出来。在这里细节描写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在细节的铺设上是符合现实逻辑的。在《变形记》中,作者卡夫卡便描述了主人公的声音、姿态、行为以及饮食习惯。例如,“从梦中醒来的格里高尔发现被子在自己弯顶似的棕色的肚子尖上盖不住了,他想要去扯一下被子,却意外发现自己的四肢变成了很多只细得可怜的腿”,小说以客观的细节描写道出了格里高尔的身体外形变化;还有声音的变化,在其与母亲进行交流时,这时他已经察觉到自己说话的声音不对,而在其后与秘书主任交谈时,他的声音已经变得不一样,“秘书主任对此质疑道:‘您们哪怕听懂了一句话吗?’”;还有饮食习惯的变化,从喜爱喝甜牛奶到喜爱吃腐烂的事物。此外,小说还描述了变成甲虫后用嘴巴开锁的细节,在这些大量的细节描写之中,刻画出了格里高尔变形后的形象。
其次,细节的刻画并不只是服务于理性现实的需要,还要满足作者的感性需求。因此细节并不局限于现实逻辑,比如,蒲松龄在其志怪小说中,便讲述了许多荒诞离奇的故事,例如《促织》中,儿子变成了促织,能征善战等等,这里同样利用了变形的题材,但是《促织》里却没有写儿子变成虫的细节,而是以情节的细致描写来推动小说的叙述。而这种带有神话色彩,不符合日常逻辑的故事,在蒲松龄的小说中却比比皆是。借助这类荒诞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情节,蒲松龄将故事中的人物赋予新的性格特征,如贪婪的农夫,多情的读书人,奸诈的贪官等,这种故事的虚构,并不以现实逻辑为出发,但是却满足了作者在书中的感情诉求。在故事情节的细致虚构下,使得以人物身份为标签进行代表某一阶级群体的性格特征变得合理化。
二、以细节回忆叙述填充现实中人物形象
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一部分作者喜欢通过不同的时间线来描绘人物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心态、性格等变化,并以前后的不同形象形成同一对象不同形象间的对比,从而搭建人物形象。例如,鲁迅在《故乡》《祝福》等作品中,便采用了这种细节叙述结构。在这种叙述结构下,叙述所花的时间与叙述内容所占比是各占一半的。为了使得叙述变得更加完整,作者在书中加入了回忆以及对话,其中众多的细节描写使得人物形象的刻画变得更为丰满。
通常这类小说在进行叙述时,会插入过去所发生事情的回忆,虽然回忆的内容会导致故事情节的推进变得更加缓慢,但是融合在回忆的细节会使得小说叙述的故事更加完整。此时,回忆成为了第二叙事,通过回忆的第二叙事,会让小说情节变得更为合理,还能够让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形象变得更加凸出。例如,在鲁迅的《故乡》中,鲁迅对“豆腐西施”与“闰土”便进行了大量的记忆细节构建。杨二嫂在“我”的记忆中是美好的,甚至被人称作“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这与现实中“我”遇到的杨二嫂的“圆规”形象是不同的,“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作者以人物样貌的细节变化,揭露了封建主义压迫下人民的精神麻木与性格品质的变化。而记忆中的闰土与成年后的闰土更是不同,在记忆中童年时的闰土“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童年的闰土可爱、害羞、相处平等,但是成年闰土则不相同,“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在与“我”的相处中,闰土更加拘束,重视阶级观念,内心变得更为悲观,前后不同的时间线下所显露的形象使得文章中的批判意义更加浓厚。同时,回忆与现实的穿插也丰富了人物形象,给人留下深刻记忆与沉思,让人不禁思考这些形象转变所带来的成因与作者在在这一细节描写中所想表达的思想情感。
三、不同叙述主体下细节描写带来的情感共鸣
文学作品需被读者所接受,因此作品与读者间需要搭建一个情感空间。唯有具备情感共鸣才能够达到移情的目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需要与读者形成一道情感沟通的桥梁,从而让读者代入感觉,达到移情的作用。而文章细节描写便是搭建情感空间的素材。
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除了需要情节、情境的衬托还要细节的刻画,如此才能使得人物形象变得有血有肉。在小说创作中,作者为满足情节需要便会加入种种元素来丰富人物形象,从而建立人物的价值观,让读者产生认同、赞赏或厌烦心理。例如,在一些小说中反派角色通常都会有着强烈的反社会人格,充满暴力倾向而正派角色又极具正义性,充满责任与担当。当读者阅读时,能够很清楚地分清自己立场与察觉作者的感情倾向,并对其中的人物赋予情感。还有一些小说虽分了正反两派,但是在性格品质的划分上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界限。例如,《西游记》中的唐僧始终都心怀慈悲,一心向善,但是其的“粉丝”却远没放荡不羁,不守规矩的孙悟空多,而造就此的原因不在于其正反阵营的划分,更重要是作者在叙述时对细节的描写、对情节的推进都是以孙悟空为人物主线的。对其着笔力度大,读者更容易代入其情感。在进行阅读时,读者更愿意从孙悟空的视角观察文本,从而获得对文本内容的感知。而作为配角的唐僧,由于其给孙悟空带来诸多麻烦,自然在众多读者的脑海印象是愚笨、愚忠的。此外,孙悟空相比唐僧也更具有人的色彩,而唐僧则更类似于“圣人”,人性情感的缺失自然便导致读者在与人物构建情感桥梁有所隔阂,无法实现情感的共鸣,“粉丝”群体便更加难以建立。
此外,作者在创作时会凭借自己的喜爱与需求来安排人物细节。例如,当作者需要某一角色作为正面形象时,在其进行细节描写时便会有意识地加入其赞美的思想,如《故乡》中,鲁迅便对少年闰土赋予了清新明丽的笔墨风格,“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以此作为回忆背景,展开叙述。而在对成年闰土时,便采用了较为阴暗的笔法,通过大量的语言心理描写来进行刻画。这一文笔的转变中,可以让人感受到“我”的情感落差,也能让读者更深切地感受到封建的荼毒,从而产生与作者及文本相同的情感,达到情感的共鸣。
在诸多的细节支撑下,文章的内涵借助样貌、动作、对话等形式刻画转述出来,从而赋予了作品中人物新的生存体验与性格特征,传达出作者在创作时的思维情感。而在解读文章时,读者也需要对比文本中不同人物、时间、事件下的细节描写,并阐释出多种意义,进而在接受中产生新的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