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醉翁亭记》为例谈文言文教学

2022-03-18◎万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醉翁亭记语意太守

◎万 钧

最新修订版语文新课标的第四学段(7~9年级)中关于文言阅读教学的目标:诵读古诗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课标变了,我们的教学该如何变呢?

一、思考的缘起

教学中,我常常思索新课标下的文言阅读教学。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重文言词句知识而轻语言品味,重篇章结构分析而轻欣赏品位的培养。参照新课标,以往的做法竟然是本末倒置之举。

庄子有言“筌者所以在鱼”,在新课标之下文言词句知识与篇章结构好比筌,语言品味与欣赏品位好比鱼。要达成新课标中文言教学目标,我们要放弃过去的文言教学价值取向,妥善处理好文言知识与语言品味、篇章结构与欣赏品位的关系。“筌者所以在鱼”,揭示新课标下的文言教学的奥妙。

徒手捉鱼,劳动效率低下,因而我们也不能轻视工具的重要性。要获得文言阅读能力与欣赏品位,前提是要拥有一定的文言知识,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能力与品位可能就是镜中月、水中花。所以我认为可以把(7~9年级)文言教学的目标分解,7年级以文言词句知识学习为重,8年级以阅读能力与欣赏品位的培养为过渡阶段目标,9年级进一步以提升能力与品位为主目标。这样循序渐进,可以达成有效教学。

《醉翁亭记》一文被编排在人教版新教材的9年级上册中。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来谈谈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与践行。

二、教学实践

(一)诵读感染,益学怡情

《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辞自然清丽、情趣委婉的散文,值得读者细细玩味。

《醉翁亭记》极具语言特色:1.善用虚词;2.句式上散中有整,既有骈文的节奏美,又有散文的灵动。其中最突出的是“而”“也”两个虚词的使用与句式上骈句散化,相得益彰,诵读时我们要品味其妙处。

譬如第2 段: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从节奏上来看:此段句子骈散结合,节奏整齐,整中有变。骈散结合,相映成趣。

从声调上来讲:“日出”与“云归”,“野芳发”与“佳木秀”,“朝而往”与“暮而归”前后平仄有讲究,音调抑扬顿挫,诵读涵泳其中,乐亦无穷。

又如第3 段: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诵读此段同样能从节奏与声调中获得美感。此外,本段写景绘人叙事融合,繁而不乱。“……者,滁人游也”,“……者,太守宴也”,“……者,众宾欢也”,“……者,太守醉也”,读读这四句,单就各自的压轴字“游”“宴”“欢”“醉”,读来平仄交替,声调抑扬起伏,此外“……者……也”句式四次出现,语意上有纲举目张、条达疏畅的妙处,更有趣的是形成语言的回环之美,一唱三叹,余味无穷。

诵读使人从吟诵的声调、节奏中获得愉悦感;在诵读中还可以感知人事景物,进而联想想象,体味享受文意与文趣,一种情绪的感染潜滋暗长。经由情绪的感染,慢慢滋润情感,获得审美愉悦,养育出情操——这大概就是诵读之后品词炼句所引起的涵养的作用。

(二)品词炼句,领略回味

读者要想从文字中体会古人的感情,“需要用心,慢慢的去揣摩古人的心怀,然后才发现其中的奥蕴”[1],读“包含着了解的程度及欣赏的程度”[2]。朱自清先生的这番话,我们可以理解为:品词炼句,领略回味,密切关系到阅读理解能力与欣赏品位。

《醉翁亭记》中的“也”字,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的教师用书中对它做了详备的品析,我不敢赘言。下面我来品读文中虚词“而”。

文中共计25 个“而”字,其中“已而”是一个表时间的固定结构的词,我不作讨论,只讨论其余的24个。从现代汉语语法角度来讲,这24 个“而”都是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大体可分为并列、承接、递进、修饰、转折等六种,细究起来有的还有争议性。其实在教学中对“而”的用法分析,我们大可不必如此精细,否则误入繁杂的语法知识的沼泽地,偏离新课标。

我尝试着用动态的品读取代静态的语法分析,在教学中采用了“而”字删减法来品读。课堂上我与学生对这24 个“而”做了简单的商讨,达成以下共识:

(一)不可删减的有两类:

(1)关系到文脉与表意的“条达疏畅”。“而”字前后所牵连的人景情,在人事与情理上有先后,有启承。如:1.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接;4.云归而岩穴暝;5.野芳发而幽香;6.佳木秀而繁阴;7.水落而石出者;8.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9.太守归而宾客从也;10.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11.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12.而不知人之乐;1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1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删减后句短则气促,不顺口,不悦耳,不应心。如:15.朝而往;16.暮而归;17.临溪而渔。

品读这两类中的“而”字,我们可以体味到文辞的自然清丽。

(二)可删减的如:18.望之蔚然而深秀者;19.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0.往来而不绝者;21.溪深而鱼肥;22.泉香而酒冽;23.杂然而前陈者;24.坐起而喧哗者。

学生认为可删的理由是:删减后句子或短语前后节奏分明,语意也通畅;甚至有学生说删减后更简洁,背诵起来更顺溜些。

那么我们该怎样理解这7 个“多余的”的“而”字的作用呢?

我先给大家简述欧阳修快马追字的民间故事。

有一次,友人请欧阳修写一篇文章,来记录自己建造昼锦堂之事。当天晚上,欧阳修重读此文,读到“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时,他觉得这两句不妥。仔细斟酌后,欧阳修连夜派人快马追赶上已被送走的文章,在这两句中各加一个“而”字,改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

学生听完大感惊讶。我告诉他们这传说无处考证,但岳麓书社出版的《古文观止》记载,“传说本文开头两句‘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初稿并无‘而’字,是修改时特意加上去的。加上这两个‘而’字,便能通过舒缓的音节传达出志得意满的神态。”[3]故事中涉及的原句前后节奏分明,语意明确且通畅,这和大家刚才讨论的《醉翁亭记》中的那7 个“多余的”的“而”字句类似。

三、教学思考

有了上面的教学实践,接着我让学生思考:大家能不能结合“而”字前后所牵连的人、景、情,再细细研读它们所牵涉的人事与情理上是否有我们疏忽了的妙处?

兴致勃勃地交流后,师生达成共识:

山道蜿蜒,路遇泉水,我们往往先闻其声(潺潺),后见其形(泻出),“而”字恰好把山行寻幽揽胜时的曲折经历,与“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趣味传达出来,避免语直意白。

琅琊山林木繁茂茁壮、山景幽静深远、风光秀丽怡人,“蔚然而深秀”的“而”字突出了此景此境中的几层语意的转承。这一转承过程又能起延宕作用,给读者提供想象的时间与空间,去领略感悟景中之情——作者登临山顶,放眼远眺,被贬滁州的忧愁哀怨悄然消解于此景此境之中;有利于读者去回味触探“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一语中的微妙心境——贬谪心理得到净化后的自适自乐。

同样,“往来而不绝”“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冽”“杂然而前陈”“坐起而喧哗”,因“而”字的牵连,避免了文意过于直白简陋、情趣稍显淡寡之感,反而有细节、动静、场面、氛围、层次,有声有味,有生趣。前后的人景情尽显风采意态、兴致情趣。滁人出游,太守与客宴饮,传达出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太守泽被一方,与民同乐,因而滁州政治清明。在山光水色的描写、人情怡乐的呈现中,欧阳修隐去被一贬再贬的政治困厄中的挣扎与痛苦,表现出旷达自放的人生态度。

归纳起来,这些貌似多余的“而”字大抵起了这样的作用:1.平声的“而”字,发音平缓悠长,读来音韵节奏舒缓和谐,避免了气短急促感;2.起延宕的作用,使作者写景叙事抒情“纡徐曲折”,文章意蕴深厚,同时也给读者提供回味的时空,从中享受诵读的节奏音韵之美,体味文辞的清丽、语意的深邃,获得审美愉悦,恰如朱自清先生所说,“欣赏是情感的操练,可以增加情感的广度、深度,也可以增加高度。”[4]

猜你喜欢

醉翁亭记语意太守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教学内容是实现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石——以《醉翁亭记》教学为例
让子弹飞
扣题而教——《醉翁亭记》教学创意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运用思维导图,做好提炼语意题
冒充太守,得认识儿子
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符号学语意——读《符号学产品设计方法》有感
从中日两国宗教基本概念的语意表达看两国对宗教的认识
“太守”是怎样的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