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醉翁亭记》“醉”的深意分析

2022-03-18陈剑风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醉翁醉翁亭记文豪

◎陈剑风

陈剑风,福建省莆田市外国语学校(莆田第一中学妈祖城校区)教师。

欧阳修在其经典著作《醉翁亭记》中写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在日常的语境当中,“醉翁之意不在酒”经常被引用,而“在乎山水之间也”则更似乎是一种精神追求。这样的判断无疑是有道理的,站在作者的角度看,这是欧阳修自己说的话,人们常说言为心声,那“在乎山水之间也”自然反映的就是作者内心的一种追求;对于阅读者来说,也总会因为这句话而去寻找自己心中的那一方山水。很显然这是一个优美的意境!

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作者欧阳修之意真的在于山水吗?人们常说,《醉翁亭记》作为一篇经典文本,其主流解读多是欧阳修被贬滁州之际寄情山水之乐和难以大展宏图、难以济世怀民、难以实现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伟愿之忧。[1]客观的讲,这确实是主流解读,欧阳修被贬是真的,作为一个心中有很大的包袱但是却得不到朝廷重用的人而言,“酒”和“山水”是两个既有着明显不同、同时又有着显著联系的事物。作者在这两个事物之间,既有着不同的体验——“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这是写的“醉”。“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这是写的“山水”;又有着一定的取舍——“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当然“醉”和“山水”之间的联系也是显著的——“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于这种联系与区别当中,通过仔细的揣摩与抽丝剥茧,最终仍然可以认为醉翁之意不在山水。

下面试解释之。

一、文豪成醉翁的诱因

欧阳修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但是这样的一个大文豪可以成为醉翁呢?果真是因为仕途失意而用酒买醉吗?如果真是这样,那这样的大文豪及其锦绣文章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事实上这个问题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很长时间的争论,有同行考证,《醉翁亭记》有过千年的接受史,这其中经历了由质疑、讥病到辩护、赞颂的曲折历程。具体而言,这样的一个历程可分为特点鲜明的四个时代,即宋代之“讥病”、元明之“辩护”、清代之“细读”、现代之“追问”。这样的史实考证,最大的意义在于通过全面考察《醉翁亭记》跌宕起伏接受史,来促进教师深入把握作品的艺术特色和作者命意。[2]

其实仔细研读上面所谓的四个时代,可以发现这也是对作品本身有可能产生的解读态度。在同时代,欧阳修尽管颇有才名,但是在整个官场之上,却也不能认为是出类拔萃,而且宦海沉浮也是常有之事,就算是对于普通人而言,也有着诸多不如意之事,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就借酒浇愁而无任何图谋进取之意,那么被人嘲讽乃至于“讥病”,也是一件平常之事;但是欧阳修毕竟不是普通之人,同样的把酒言欢,乃至于“醉”,在欧阳修这样的人心中,一定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这一点是完全符合逻辑的,因此当有人用普通人的标准去解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为其“辩护”也是正常之事。

其实在这两种分析当中,有着不同的心态,与欧阳修同朝为官者,对欧阳修一般都是平视的角度;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大浪淘沙始见金,欧阳修终于因为他的锦绣文章而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后人学习之、研究之,开始对欧阳修的内心世界进行探索,于是也就步入了“细读”与“追问”的境界,逐步揣摩到了欧阳修成为“醉翁”的真正诱因。这就是:仕途失意,壮志难酬,唯有酒后能一抒情怀,故求醉实际上是求内心舒展的状态,“醉翁”实际上是从现实世界走向理想世界的载体。

二、醉翁之意不在山水

其实,《醉翁亭记》并不完全是一篇幽怨之作,只有读懂欧阳修的多重内心世界,才能准确地品读出醉翁的精神,只有读懂“醉翁”的痴醉,才能勾勒出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3]有了这样的判断,说“醉翁之意不在山水”也就有了认知基础。那么为什么说醉翁之意不在山水呢?这里有两个原因:

其一,从作者动机的角度来看,醉翁的诱因是仕途的失意,这种情况下所谓寄情于山水,核心不在山水,而在一个“寄”字。用现在的解释来说,实际上就是移情。移情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越是有才识的人,越是有追求的人,越是专注的人,移情就越难发生。古代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像欧阳修这样的大文豪,在其步入仕途之前,都有过长时间的积累,这样一个积累的过程,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伴随着大量的付出,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如此海量的积累,就是为了心中的那个目标。当这个目标无法顺利实现的时候,又怎么可能轻易移情呢?正因为如此,所以作者才说“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在这句话里,重点不在于“乐”,而在于“不知”。唯一知道作者的,可能只有作者自己了!

其二,假如醉翁之意在于山水,那么在其游山玩水的过程当中,又怎么可能让自己醉了呢?纵观全文,可以发现作者写了很多美丽的山水景象,这不仅可以让作者以及身边的人一饱眼福,也可以让读者生出许多美的感受。然而,在“太守宴”上,却更多的是“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在这样的情境当中,“苍颜白发”的太守,只是“颓然乎其间”,最终“醉也”。文章的最后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可以发现“醒”才是作者的日常,“述”才是作者的追求。

通过这样两点分析,可以肯定作者成为醉翁的时候,其意仍然不在山水。

三、醉翁之意在哪里呢

那么醉翁之意究竟在哪里呢?应当说人的情感是复杂的,尤其是在人失意的时候,往往能够放大日常生活中的所有情感,喜怒哀乐都有可能被放大,这也就意味着日常生活中情绪更容易对人本身形成影响。欧阳修虽然是一个大文豪,但是情感方面也是一个平常人,其也会为内心的情感所左右。而情感最终的汇集地,其实就在于“舍得”之上。

当心中的目标求而不“得”的时候,所需要的可能就是“舍”。然而,“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又何其难也!经年的累积不是说舍就舍的,正如同“得”不容易一样,“舍”其实更是不容易的。从心中放下,需要多种途径的努力,“酒”是载体之一,“山水”也是载体之一。应当说,只要一个人曾经有过“醉”的感觉,那“醉”就必然会成为追求“舍”的载体;只要一个人具有了文化属性,那“山水”就必然会成为追求“舍”的载体。有了这些载体之后,实际上最终的目标还是心中原有的目标,无论这个目标是远还是近,无论这个目标是可及还是不可及,借用今天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心若在,梦就在”。哪怕这个梦想最终并不能实现,但是这并不影响“醉翁之意”。

这个时候再来看文本本身,可以发现其采用了平行语料对比的方法,从语言美、意象(境)美和哲理美三个维度,系统构建了作者欧阳修的内心世界。[4]《醉翁亭记》也因此而成为千古名篇,今天对其进行艺术再现,目的就在于再现原文的美感,从而让后人能够更好地感知文本,更好地触摸作者的内心世界。而以欧阳修的这篇文章来映照当下的现实,映照每一个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就可以发现自己所追求的,实际上也是内心目标的实现,尽管有浮有沉,尽管也有当下的“醉翁”,但“意”一定是在的,在于每个人的内心。

猜你喜欢

醉翁醉翁亭记文豪
党的光辉亚克西
永远的醉翁
——纪念欧阳修逝世950周年活动侧记
没上过大学也能当文豪吗?
教学内容是实现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石——以《醉翁亭记》教学为例
一品红
朱文豪陶艺作品
扣题而教——《醉翁亭记》教学创意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雨中落樱
两年三名亭,千古一醉翁